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选苏氏诗、词、文各体代表作品,注释翔实,考据详确,颇具学术性,为近年来罕见之优秀选本,对欣赏、研究均极有用。

内容简介

苏轼为北宋杰出大作家,才赡学富。本书选苏氏诗、词、文各体代表作品,注释翔实,考据详确,颇具学术性,为近年来罕见之优秀选本,对欣赏、研究均极有用。末附《东坡先生年谱》,久已佚失,从日本复制,价值极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説明
  • 前言
  • 詩選
  •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别于鄭州 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 和子由澠池懷舊
  •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鎮,書崇壽院壁
  • 郿塢
  • 題寶鷄縣斯飛閣
  • 石鼓歌
  • 王維吴道子畫
  • 真興寺閣
  • 饋歲
  • 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宫谿堂讀書
  • 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禱磻溪。是日宿虢縣。二十五日晚自虢縣渡渭,宿于僧舍曾閣,閣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見壁間有前縣令趙薦留名,有懷其人
  •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 司竹監燒葦園,因召都巡檢柴貽勗左藏以其徒會獵園下
  • 和董傳留别
  • 石蒼舒醉墨堂
  • 次韻張安道讀杜詩
  • 次韻柳子玉過陳絶糧二首(選一)
  •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 潁州初别子由二首(選一)
  •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 泗州僧伽塔
  • 龜山
  • 游金山寺
  •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 戲子由
  • 吉祥寺賞牡丹
  • 和劉道原詠史
  •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絶(選二)
  • 望海樓晚景五絶(選三)
  • 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
  • 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二首
  • 六和寺沖師閘山溪爲水軒
  • 吴中田婦嘆
  • 贈孫莘老七絶(選三)
  • 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選一)
  • 法惠寺横翠閣
  •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選一)
  • 新城道中二首
  • 山村五絶(選三)
  • 贈别
  • 次韻代留别
  • 於潛女
  • 僧清順新作垂雲亭
  • 席上代人贈别三首
  •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
  • 立秋日禱雨宿靈隱寺同周徐二令
  • 病中游祖塔院
  • 有美堂暴雨
  •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選二)
  • 宿九仙山
  • 陌上花三首
  •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
  • 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選一)
  •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 無錫道中賦水車
  • 蘇州閭邱、江君二家雨中飲酒二首(選一)
  •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 雪後書北臺壁二首
  • 和子由四首(選一)
  • 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選二)
  • 和晁同年九日見寄
  • 和孔郎中荆林馬上見寄
  • 留别釋迦院牡丹呈趙倅
  • 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
  • 書韓幹牧馬圖
  • 和孔密州五絶(選一)
  • 韓幹馬十四匹
  • 送鄭户曹
  • 讀孟郊詩二首
  • 訪張山人得山中字二首(選一)
  • 續麗人行
  • 僕曩於長安陳漢卿家,見吴道子畫佛,碎爛可惜。其後十餘年,復見之于鮮于子駿家,則已裝褙完好。子駿以見遺,作詩謝之
  • 又送鄭户曹
  •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 九日黄樓作
  • 送頓起
  • 李思訓畫長江絶島圖
  • 百步洪二首(選一)
  • 送參寥師
  • 石炭
  • 臺頭寺步月得人字
  • 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選二)
  • 舟中夜起
  • 大風留金山兩日
  • 端午徧游諸寺得“禪”字
  • 舶趠風
  • 予以事繫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二首(選一)
  •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黄州團練副使,復用前韻二首
  • 梅花二首
  • 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二首
  • 少年時嘗過一村院,見壁上有詩云:“夜涼疑有雨,院静似無僧”,不知何人詩也,宿黄州禪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記此詩,故作一絶
  • 初到黄州
  •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 次韻前篇
  •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 雨中看牡丹三首
  • 五禽言五首(選一)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莊院
  • 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以詩戲之
  • 元豐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謁王文父於江南,坐上得陳季常書報,是月四日,种諤領兵深入,破殺西夏六萬餘人,獲馬五千匹。衆喜忭唱樂,各飲一巨觥
  •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 紅梅三首(選一)
  • 寒食雨二首
  • 魚蠻子
  • 琴詩
  • 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
  • 南堂五首
  • 洗兒戲作
  • 東坡
  • 和秦太虚梅花
  • 海棠
  • 壽星院寒碧軒
  • 别黄州
  • 廬山二勝
  • 題西林壁
  • 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爲謝,且遺二古銅劍
  • 次荆公韻四絶
  • 同王勝之游蔣山
  • 金山夢中作
  • 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
  • 寄吴德仁兼簡陳季常
  • 書林逋詩後
  •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選一)
  • 送楊傑
  • 登州海市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 西太一見王荆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
  • 武昌西山
  • 虢國夫人夜游圖
  • 趙令晏崔白大圖幅徑三丈
  • 次韻子由書李伯時所藏韓幹馬
  • 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選二)
  •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
  •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 書王定國所藏王晉卿畫着色山二首
  • 送子由使契丹
  • 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爲海浪所戰,時有碎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土人謂此彈子渦也。取數百枚以養石菖蒲,且作詩遺垂慈堂老人
  • 真覺院有洛花,花時不暇往,四月十八日與劉景文同往賞枇杷
  • 贈劉景文
  • 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選四)
  • 次韻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選一)
  • 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三月六日,來别南北山諸道人,而下天竺惠浄師以醜石贈行,作三絶句
  • 聚星堂雪
  • 喜劉景文至
  • 次前韻送劉景文
  • 淮上早發
  • 行宿泗間,見徐州張天驥次舊韻
  • 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
  • 次韻吴傳正枯木歌
  • 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 南康望湖亭
  • 秧馬歌
  •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 贈王子直秀才
  •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 荔支嘆
  • 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
  • 〔一〕
  • 食荔支二首(選一)
  • 縱筆
  • 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
  • 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云:“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覺而遇清風急雨,戲作此數句
  • 儋耳山
  • 上元夜過赴儋守召,獨坐有感
  •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攜一瓢酒,尋諸生,皆出矣,獨老符秀才在,因與飲至醉,符蓋儋人之安貧守静者也
  • 和陶擬古九首(選一)
  • 被酒獨行,徧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選二)
  • 倦夜
  • 縱筆三首
  • 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黄河已復北流,老臣舊數論此,今斯言乃驗二首(選一)
  • 汲江煎茶
  • 儋耳
  •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選一)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贈嶺上老人
  • 次韻江晦叔二首(選一)
  • 詞選
  • 行香子
  • 昭君怨
  • 蝶戀花
  • 少年游
  • 醉落魄
  • 虞美人
  • 菩薩蠻
  • 南鄉子
  • 永遇樂
  • 蝶戀花
  • 江城子
  • 江城子
  • 望江南
  • 水調歌頭
  • 江城子
  • 陽關曲
  • 浣溪沙
  • 永遇樂
  • 陽關曲
  • 江城子
  • 西江月
  • 卜算子
  • 浣溪沙
  • 滿江紅
  • 水龍吟
  • 定風波
  • 浣溪沙
  • 西江月
  • 洞仙歌
  • 念奴嬌
  • 南鄉子
  • 臨江仙
  • 水龍吟
  • 滿庭芳
  • 水調歌頭
  • 鷓鴣天
  • 西江月
  • 滿庭芳
  • 漁家傲
  • 浣溪沙
  • 賀新郎
  • 如夢令二首
  • 八聲甘州
  • 木蘭花令
  • 蝶戀花
  • 西江月
  • 減字木蘭花
  • 文選
  • 刑賞忠厚之至論
  • 上梅直講書
  • 教戰守策
  • 留侯論
  • 喜雨亭記
  • 凌虚臺記
  • 祭歐陽文忠公文
  • 超然臺記
  • 日喻
  • 放鶴亭記
  •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 答言上人
  • 與王元直
  • 書蒲永昇畫後
  • 方山子傳
  • 前赤壁賦
  • 後赤壁賦
  • 記承天寺夜游
  • 記游定惠院
  • 石鐘山記
  • 書吴道子畫後
  • 范文正公集叙
  • 潮州韓文公廟碑
  • 記游松風亭
  • 書上元夜游
  • 與元老姪孫
  • 又答王庠書
  • 答謝民師書
  • 附録
  • 東坡先生年譜
  • 評久佚重見的施宿《東坡先生年譜》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