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02千字
字数
2021-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完整地记录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方方面面,生动反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萌发、成立到发展的全部过程,论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就、经验和教训,是党和人民最早积累的建国兴邦的宝贵财富。
内容简介
1931年11月,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于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政权的形式,开展了各方面工作。由于军事和联合战线的需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7年宣布取消。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全面、客观地记叙了这一历史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的基础
- 一、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
- 1. 中国共产党对政权问题的认识
- 2. 海陆丰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国苏维埃政权的最早尝试
- 3. 毛泽东的红色政权理论
- 二、土地革命初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1. 赣西南和闽西根据地
- 2. 信江(赣东北)根据地
- 3. 湘鄂赣根据地
- 4. 广东东江根据地
- 5. 琼崖苏区
- 6. 湘鄂边和湘鄂西根据地
- 7. 鄂豫皖根据地
- 8. 广西左右江根据地
- 第二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 一、中共中央关于建国的决定
- 1. 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和全国红军代表大会
- 2. 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初步筹备
- 3. 李立三盲动错误的发展及其被纠正
- 4. 一苏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成立后的筹备工作
- 5. 王明“左”倾路线的强制推行
- 6. 一苏大会因中央苏区第二、三次反“围剿”而一再延期
-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的选定
- 2. 一苏大会代表的选举与中央政府组成人员候选名单的酝酿
- 3. 一苏大会各项文件的起草与会务准备
- 4. 毛泽东受到“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打击
- 5. 一苏大会的召开
- 6.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 第三章 中央苏区的巩固和二苏大会的召开
- 一、中央苏区的巩固
- 1. 打土围,扫“白点”
- 2. 红军主力主动出击
- 3. 毛泽东被迫离开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
- 4.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 5. “左”倾路线在中央苏区进一步贯彻
- 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 1. 二苏大会的筹备
- 2. 二苏大会的召开
- 第四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版图和人口
- 一、中央苏区
- 二、湘赣苏区
- 三、湘鄂赣苏区
- 四、闽浙赣(赣东北)苏区
- 五、鄂豫皖苏区
- 六、川陕苏区
- 七、湘鄂西苏区
- 八、湘鄂川黔苏区
- 九、琼崖苏区
- 十、广西右江苏区
- 十一、闽东苏区
- 十二、西北苏区
- 十三、鄂豫陕苏区
- 第五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的领导和政权建设
- 一、苏区党的组织系统与领导机构
- 1. 苏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
- 2. 各省党的领导机构
- 3. 中共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
- 4. 中共对群众团体的领导
- 二、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机构
- 1. 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制度和目标
- 2. 中央权力机构
- 3. 中央行政机构
- 4. 地方政权系统
- 第六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军事建设
- 一、军事领导机构
- 二、红军的发展和壮大
- 1. 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
- 2. 湘鄂赣苏区的主力红军
- 3. 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
- 4. 闽浙赣(赣东北)苏区的主力红军
- 5. 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的主力红军
- 6. 湘鄂西苏区的主力红军
- 7. 琼崖苏区、东江苏区和广西左右江苏区、闽东苏区的主力红军
- 三、地方武装
- 1. 赤卫队
- 2. 模范赤卫队
- 3. 少先队
- 4. 游击队、赤色警卫队、红军独立部队
- 四、战争动员
- 1. 战争动员体制
- 2. 兵员动员
- 3. 支前保障
- 4. 防空防毒
- 第七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土地改革
- 一、中共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 1. 中共早期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的认识
- 2. 共产国际与中共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
- 3. 中共早期土地政策
- 4. 中共土地革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
- 二、分田运动
- 1. 中央苏区
- 2. 赣东北(闽浙赣)苏区
- 3. 湘赣和湘鄂赣苏区
- 4. 湘鄂西苏区
- 5. 鄂豫皖苏区
- 6. 广西右江苏区
- 7. 其他苏区
- 三、土地改革对农民的影响
- 四、苏维埃共和国的土地管理机构
- 第八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建设
- 一、中央国民经济部的设立和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
- 二、苏区的农业
- 1. 组织耕田队和劳动互助社,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
- 2. 组织犁牛站和犁牛合作社,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
- 3. 进行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条件
- 4. 以粮为主,同时发展多种经营
- 5. 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 三、苏区的工业
- 四、苏区的商业
- 五、苏区的粮食工作
- 六、苏区的财政
- 七、苏区的金融
- 第九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法制建设
- 一、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法令的制定与颁布
-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法令的类型
-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显著特征
- 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的缺陷
- 二、苏维埃共和国的司法机构
- 1. 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
- 2. 国家政治保卫局
- 3. 最高法院和临时最高法庭
- 4. 省、县、区裁判部
- 5. 军事裁判所
- 6. 检察员
- 7. 劳动感化院
- 8. 劳动法庭
- 三、苏维埃共和国的工农检察与审计
- 1. 工农检察工作
- 2. 审计工作
- 3. 反贪污浪费运动
- 第十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劳动、内务、总务、民族和外交工作
- 一、中央劳动部的设立及劳动政策、劳动管理
- 二、中央内务部的设立及邮电、交通工作
- 1. 中央内务部的设立
- 2. 邮电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 3. 交通事业
- 三、临时中央政府总务厅及机关后勤保障工作
- 四、苏维埃共和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
- 五、苏维埃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工作
- 第十一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 一、苏区的教育事业
- 1. 教育方针和政策
- 2. 教育领导机构
- 3. 教育工作的成就
- 二、苏区的文化事业
- 1. 文学艺术
- 2. 新闻出版
- 3. 图书馆、博物馆
- 三、苏区的卫生和体育事业
- 1. 军队和政府卫生系统
- 2. 医疗卫生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 3. 体育活动和竞赛
- 第十二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
- 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1.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 2. 博古、李德消极防御
-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机关被迫“大转移”
- 1. 被迫准备战略转移
- 2. “大转移”的实施
- 三、红军主力撤离后的中央苏区
- 四、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成立
- 五、苏维埃体制的转换
- 六、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十三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与中共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
-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局限性
- 1. 历史地位
- 2. 历史局限性
- 二、中共苏区执政的历史条件、具体实践与历史经验
- 1. 中共苏区执政的历史条件与实践
- 2. 中共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
- 附录
-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大事记
-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各苏区领导人名录
- 三、修订版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修订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