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精彩的现代文学史观解析。

内容简介

"文学经典读本系列"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帮助大、中学生和一般读者提升语文训练和人文修养。具体编写以文学经典为中心,选名家名作,力图通过有线的选文凸显一条文学史的线索,一种文化传统,一个"层累"的过程。书前有总的导言,每篇选文前有编者撰写的作家作品概论和述评,后有思考题、拓展阅读文献。本书为现代文学部分,从中可见编者的文学史观,解析尤为精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章 胡适
  •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 第二章 鲁迅
  • 影的告别
  • 颓败线的颤动
  • 死火
  • 夜颂
  • 爬和撞
  • 病后杂谈
  • 第三章 周作人
  • 结缘豆
  • 水里的东西——草木虫鱼之五
  • 赋得猫——猫与巫术
  • 第四章 茅盾
  • 《子夜》(节选)
  • 第五章 郁达夫
  • 春风沉醉的晚上
  • 第六章 老舍
  • 断魂枪
  • 正红旗下(节选)
  • 第七章 张爱玲
  • 倾城之恋(存目)
  • 第八章 沈从文
  • 边城(节选)
  • 媚金·豹子·与那羊
  • 第九章 萧红
  • 呼兰河传(节选)
  • 第十章 赵树理
  • 李有才板话(节选)
  • 第十一章 郭沫若
  • 天狗
  • 第十二章 戴望舒
  • 寻梦者
  • 乐园鸟
  • 第十三章 艾青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吹号者
  • 第十四章 冯至
  •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 第十五章 穆旦
  • 诗八首
  • 第十六章 丁西林
  • 酒后[1]
  • 第十七章 曹禺
  • 日出(节选)
  • 家(节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文学是新汉语的基础

    接续评论上部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莎士比亚规范了英语,成为英语范文。中国现代文学也就是在默默规范着现代汉语,本书选编 20 世纪著名作家,剧作家和诗人的作品以及对作品的评述,传统中国官方文言文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有规范的文体,各地方言不同,各朝代官话也有差别,但因为文字相同,汉字文化圈知识分子都可以笔谈,通过书信进行信息交流,在农耕自给自足的小政府社会没问题,但到现代化工业社会,商业和分工合作更多人员参与和频繁,语言的效率更高,白话文自然就顺理成章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本书选编名家从 “白话文” 的旗手胡适开始,他当时提倡的白话文还是以《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为白话范本,提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上海的报纸刊物是最早的推动者,到 1919 年鲁迅的《狂人日记》直到 20-30 年代的《且介亭杂文》,上海的纸媒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到 30 年代新国文教材的刊发,中国知识界进入新的现代语言时代。茅盾,郁达夫和沈从文本书都有选编,现在看文字语言还受方言影响,老舍,萧红和赵树理因为北方人,现在看更接近现代汉语的规范。诗歌方面,因为中国的唐诗宋词太优秀了,现代诗还处于发展探索之中,不得不说,教员真是典范,行文即有现代性又不失典雅,准确,必将成为范本,旧体新语的诗词也影响着未来诗歌的走向。在纸媒时代,文学和各种评论,对整个社会的文风有重大影响,当年 “两报一刊” 的社论,都是经过锤炼推敲的檄文,现在互联网和视频时代,大量网络流行语盛行,只有准备高考的孩子还在推敲斟酌字句,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无论是评选还是作品都没多少人关心了。文学还是要重视,否则新中文都成顺口溜了。对比港台,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新闻稿件文风,中国大陆更西方化,信息更密集,高校中文系应引导文学向古朴高雅发展。

      1
      1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