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0千字
字数
2021-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儒学研究的权威学术辑刊。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是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著名学者王中江、李存山主编的,面向海内外的重要学术辑刊。该刊每年出版一辑,为联合海内外儒学研究者、推进儒学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为《中国儒学》(第十六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中国儒学》编辑委员会
- 特稿
- “性三品说”的成立与展开
- 一 性的思想的产生(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
- 二 变革期的新性的思想(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及东汉)
- 三 “性三品说”的成立与展开(西汉中期至唐代以前)
- 四 “性三品说”的完成与崩坏(唐代中期到南宋)
- “多元宗教观”
- 一 对宗教的本性、功能和角色的各种判断
- 二 宗教与科学、知识和进化论
- 三 宗教的“替代论”和“存废论”——它的现在及趋势
- 四 宗教与东西方传统——孔教、基督教
- 五 宗教论辩与西方各种“宗教观”
- 结语
- 儒家学说的地域性展开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地域特点
- 一 中国哲学的起源:对周文疲敝的不同应对
- 二 中国哲学的地域特色
- 明代岭南心学的思想旨趣及特征
- 一 以“自得”之学扭转风气
- 二 从“自然”体认天道
- 三 由“主静”涵养道德性情
- 四 随时、随处的体证工夫
- 《诗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基本特征分析
- 一
- 二
- 试论巴蜀儒学的兼容性
- 一 兼容今古文经学
- 二 兼容诸子
- 三 兼容三教,不把佛道作异端
- 四 兼容象数与义理
- 五 兼容事功思想
- 六 兼容中西
- 经学分派视阈下之儒学的“地方性”
- 一 前言
- 二 经学派分与儒学的发展
- 三 蜀学溯源及其历史发展
- 四 经学派分视阈下之蜀学的“地方性”
- 五 结语
- 从文化的地域性看《周易》在春秋的流传
- 一 考注疏
- 二 《易象》辨名
- 三 《周易》与春秋时代的《易》占格局
- 四 周礼在鲁
- 五 观国之光
- 附录 《左传》《国语》筮例分组归类
- 中国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型
- 一 儒学研究的立场和方法
- 二 儒学的浅层思想与深层意蕴
- 三 儒学的历史命运与当代发展
- “多元他者”“外推”与“感通”:沈清松论儒家哲学对西方现代困境的补救
- 一 现代化的特质和弊病
- 二 儒家哲学与现代性之关系
- 三 儒家哲学对西方现代性弊病的救治
- 四 中华文化中理性和主体性的角色再认识
- 五 对沈师“能欲”的理解和补充
- 湘学研究专题
- 湘学近代转型的原因及特点
- 承旧与开新:王闿运在近代湘学中的地位
- 一 不屈不挠的经世信念
- 二 秉笔直书的实事求是精神
- 三 追求民主的超前意识,崇尚平等的独立人格
- 胡安国《春秋传》的义理向度
- 一
- 二
- 三
- 论王船山对湖湘学派的思想承接
- 一 清晰的湖湘传承谱系
- 二 深刻的内在思想关联
- 三 结语
- 察识与涵养相须并进
- 一 导言
- 二 “察识端倪说”——朱熹对张栻的欣赏
- 三 存养省察之功并进——朱熹对张栻的质疑
- 四 余论
- 关学研究专题
- 张载理学价值观的主题、体系定位及最高原理
- 引言 “尊礼贵德”是张载理学价值观的主题
- 一 张载的“尊礼”价值观
- 二 张载的“贵德”价值观
- 三 张载价值观的理学体系定位
- 四 “中正之道”是“尊礼贵德”价值观的最高原理
- 张载对“形而上”的辨析及其天道本体的确立
- 一 “形而上者,得意斯得名”
- 二 “太极”“太虚”与“太和”
- 三 “其性”与“其形”
- 四 从“自诚明”到“自明诚”
- 关闽之间
- 一 朱熹对“太虚即气”的诠释
- 二 朱熹对“心统性情”的诠释
- 三 朱熹对“理一分殊”的诠释
- 终极实在与终极关怀:张载儒道之辨的核心问题
- 一 气与无:何为终极实在
- 二 “久生不死”与“存顺没宁”:何种终极关怀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