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总结四十年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实质、动力等各个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内容简介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丛书”之一种,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文集作为支撑,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在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下全方位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可以达到的美好未来。

实践经验只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达到对规律的认识,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书稿内容导向正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简介
  • 内容简介
  • 导言
  • 一、理论自信首先要求理论彻底性
  • 二、理论要彻底必须方法先彻底
  • 三、理论要推动历史发展必须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自改革开放实践的彻底性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 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简要回顾传统的发展理论
  • 一、强力干预的“大推进”模式
  • 二、“双缺口”压力下实行进口替代的拉美模式
  • 三、规模经济与外溢效应
  • 四、外向型经济的东亚模式
  • 五、二元结构、人口红利与模仿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
  • 二、发展起来之后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转化
  • 第三节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一、未来30年发展的新格局
  • 二、作为发展最高表现形式的制度文明
  • 第二章 从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规律
  •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
  •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
  • 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二、遵循唯物史观,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历代领导核心对改革成功根本经验的有关论述
  • 四、结语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理念及其精神实质
  •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 二、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三、强调改革开放的全面性
  • 四、扩大对外开放
  • 五、结语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 一、拓宽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
  • 二、丰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
  • 三、引导世界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 第三章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逻辑”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
  •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
  • 四、结语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一、对几种观点的简单评述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
  • 三、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作出界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的统一
  • 一、公有制与私有制
  • 二、民主和专政
  • 三、一元与多元
  • 四、结语
  • 第四节 制度建设中的民主与民主集中制
  • 一、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民主集中制
  • 二、民主制度设计需要立足国情、克服四大陷阱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 第一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的历史进程
  •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 第二节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 二、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快速发展
  • 第三节 注重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7次宏观调控
  • 二、我国宏观调控的特点
  • 第四节 高度重视整体性协调的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 一、五年规划的指导作用
  • 二、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 三、中国产业政策的显著特征
  • 四、产业规模扩张与产业结构升级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 第五节 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相结合
  • 一、对外开放以我为主,有条不紊从容有序
  • 二、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全球合作共赢,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 第一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一、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到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二、促进发展经济与民生保障和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 第二节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制
  • 一、大力加强社区建设
  • 二、健全社会组织
  • 三、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 第三节 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一、从效率优先到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二、以提高效率为目标,赋予并扩大生产主体的经营自主权
  • 三、从让一部分先富到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 第四节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 一、确保幼有所育,切实做到优生优育
  • 二、确保学有所教,发展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 三、确保劳有所得,鼓励勤劳致富,用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 四、确保病有所医,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健康中国”
  • 五、确保老有所养,系统应对老龄化,稳步提高“银发经济”的服务质量
  • 六、确保住有所居,多渠道供应,多层次保障,逐步改善住房条件、提高居住质量
  • 七、确保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 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 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指南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
  • 第二节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 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主要内容
  • 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践途径
  • 第三节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超越
  • 四、坚定价值观自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 一、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
  •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五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 一、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特征,勇于吸收敢于借鉴世界各文明成果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文化的“扬弃”观,融汇古今中西,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与世界文明对话
  • 第六节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一、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 二、延续传统并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
  • 三、辩证取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拓当代文化发展之新路
  • 四、激活文化生命力,融于当下,提升自身文化的先进性
  • 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 第七章 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发展规律
  •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历史嬗变与当代规谏
  • 一、思潮和社会思潮的辨析
  • 二、近百年来社会思潮的历史变迁和演变脉络
  • 三、社会思潮的当代反思与现实规谏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变革及其多重内涵
  •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最早提出
  • 二、马恩意识形态概念的三重含义
  • 三、列宁意识形态概念的肯定意蕴
  • 四、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辩证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
  •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 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 三、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 四、马克思主义法治观
  • 五、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的统一
  • 第四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回答“培养什么人”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
  •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基石
  •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现途径
  • 第五节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的马克思主义
  • 一、公共空间的个人策略性行为
  • 二、构建网络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 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 第六节 苏联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建设的警示
  • 一、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政治信仰
  • 二、苏联信仰体系建设及其实践
  • 三、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建设的当代启示
  • 第八章 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 第一节 “两山”理论生态实践的制度性建构
  • 一、外部实在的连续性与断裂
  • 二、建构制度性实在的三大理论工具的缺陷
  • 三、建构“两山”制度面临的三大挑战
  • 四、结语
  • 第二节 生态文明发展理论的基本逻辑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
  •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风险与应对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创新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