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用户推荐指数
经济
类型
7.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6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直击改革痛点,关注国计民生,把脉中国改革,提供破局思路,给出政策建议,带你了解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中国。
内容简介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书阐述了在中国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的难点和“卡脖子”问题。
本书从四个方面探讨思考中国改革的真命题:
一是制度。当今各国将减税措施作为国家投资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利器,中国财税新政不能照搬西方,减法中要有加法。作者以丰富的实践,梳理总结新中国70年财政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探析制度改革中的短板和瓶颈问题,为使财政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二是要素。充分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战略。如何集中我国体制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要选择好战略路径,在践行中国道路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构问题,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运用好战略性工具,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和措施。
四是底线。重点阐释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问题,这是实现共同富裕、优化分配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学派集成”编辑委员会
- “中国学派集成”总序言
- 前言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 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从“管理”到“治理”
-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 市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
-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意义
-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 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全面理解共同富裕
- 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必经之路
- 由“先富”向“共富”的阶段性转换
-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
- 三次分配对当下中国的意义
- 第1章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和重要支柱
- 1.1 财政作为改革突破口——屡屡选择财政领域的必然性
- 财税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先行军
- 财政体制是处理三大关系的基础
- 1.2 合理分权——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
- 财政体制的演变:从“分灶吃饭”到“包干制”再到分税制
- 财政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的基本特征
- 培育地方税体系:实现经济性分权的可行路径
- 财政集权与财政分权之争
- 事权:与财权相顺应,与财力相匹配
- 1.3 财政分配的“不可能三角”与“三元悖论”
- 财政分配三个目标关系的一般考察
- 欧债危机分析及美国的特殊性
- 限定条件与权变逻辑
- 中等收入阶段“三元悖论”制约的特征
- 缓解“三元悖论”制约的主要途径
- 第2章 财税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 2.1 预算改革——从“预算外的预算外资金”谈起
- 预算透明度和完整性的意义何在
- 形成全口径的预算体系,支出一般不再与GDP挂钩
- 将现代预算引入跨年度滚动预算平衡框架
- 2.2 分税制改革——波澜壮阔的财税配套改革
-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里程碑意义和历史性贡献
- 为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分税制改革
- 分税制的逻辑起点和设计
- 再谈事权与财权
- 税基划分原则
- 转移支付的问题
- 深化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重点
- 2.3 中国企业的税费负担与税改方向
- 正税本身不高——中国正税负担分析
- 税费负担“全景图”与中国企业非税负担
- 税改方向前瞻——刚性支出约束下提高直接税比重
- 有减法有加法——在攻坚克难中解决“真问题”
- 第3章 财税改革实践与 “十四五”展望
- 3.1 税制国际竞争力分析
- 为何中美两国先后启动结构性减税
- 中国应在“全景图”概念下减税降费
- 中美税制结构不同,切忌东施效颦,减法当中有加法
- 3.2 我国主要税种改革历程鸟瞰
- 常议常新的第一大税种——增值税
- 多维度平衡改革方向——消费税
- 以价格导向取代数量导向——资源税
- 难啃的骨头——个人所得税
-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房地产税改革
- 代际财富分配公器——遗产税
- 3.3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展望
- 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 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点问题与任务
- 3.4 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 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 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优化投融资结构
- 推进预算全面绩效考核管理,健全现代预算管理体系
- 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改进完善地方财源建设
- 深化税制改革,优化税收征管
- 第4章 土地及住房改革
- 4.1 公有制下土地制度改革难题——打破二元格局
- 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改革的难题
- 难题破解的重要实践启示:深圳的突破路径
- 远景展望:依法分步落实土地国有制度的市场化
- 4.2 新时代房地产经济制度构建——以包容性为核心
- 我国房地产领域面临制度供给不足和包容性短板
- 新时代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的提出
- 新时代包容性房地产经济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5章 金融与资本改革
- 5.1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 金融的重要性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 中国金融改革的简要回顾与评估
- 金融改革必须消除过度垄断、发展现代市场体系
- 金融改革进展与相关重点问题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是合理设计与落实产业政策
- 5.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八个“势在必行”
- 以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升级换代的工作势在必行
- 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无缝对接的金融与资本市场势在必行
- 强调结构优化,提高直接金融的比重势在必行
- 打造健康、可持续的政策性融资体系势在必行
- 金融创新对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势在必行
- 在金融创新中推进PPP机制创新势在必行
- 创造条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势在必行
- 把握好发展和规范的关系势在必行
- 5.3 信用与普惠金融问题
- 征信行业的管与放
- 金融资源对小微企业的可获得性改进
- 加快中小银行改革
- 5.4 完善国债发行与管理体系
- 2013年呼吁“重推”
- 2014年建议“健全”
- 2015年建议抓产品体系细化
- 2016年建议放开参与主体
- 2017年建议推出国债期权
- 第6章 劳动力、技术与数据 相关问题
- 6.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障相关制度现状与制约条件
- 加快改革进程,推动基本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
- 6.2 企业家精神——激活实体企业需重视“关键少数”
- 企业家精神溯源与弘扬
- 保护与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
- 塑造与弘扬企业家精神
- 6.3 技术进步——科研创新基本规律和科研生态的构建
- 关于科研创新的基本规律
- 合理构建科研生态的基本要领
- 6.4 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转型
- 怎样看待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
- 如何认识和勾画发展的大趋势
-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转型问题
- 第7章 中国的现代化与赶超战略
- 7.1 赶超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的诉求和特征
- 发展经济学理论回顾
- 中国实行赶超战略的可行性
- 7.2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 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非适应性
- 发挥后发优势、抑制后发劣势的最优赶超战略
- 7.3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考验
-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依托框架
-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起跳器
-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战略方针与动力引擎
- 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综合制度建设作为助推器
- 7.4 以新经济引领和支持发展动力的转换
- 不可错失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动力升级转型的主要来源
- 既发挥后发优势,又规避后发劣势
- 政府的有限与有为
- 第8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 “双循环”
- 8.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框架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要领
- 经济发展动力体系的完整认知
- 供给侧五大要素组合的优化:聚焦全要素生产率
- 8.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优化重构
-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与企业的定位
- 8.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
- “去杠杆”:区分宏观与微观
- “去产能”:正确把握实质和机制
- “去库存”:区分情况分别施策
- “降成本”: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成本
- “补短板”:因地、因企、因行业制宜
- 8.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
- 从低效、过剩领域中释放要素:以五大重点任务为切入点
- 消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和障碍:深化重大关键领域的改革
- 优化要素配置:推动实体经济升级和积极发展新经济
- 8.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框架
- “双循环”框架提出的时代背景
- “双循环”的历史渊源
-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双循环”的学理逻辑
-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领
- 第9章 政策性金融与国企改革
- 9.1 政策性金融与中国的现代化赶超战略
- 政策性金融的一般性阐述
- 政策性金融是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手段
- 9.2 国有企业的历史站位
- 国有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基调
- 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
-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大方向
- 9.3 对“国—民”进退关系的认识
- 基本取向与总体定位
- 表象的“边界”可变动
-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与时俱进
- 9.4 国企改革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 警惕以“股份制改造”为名对国有资产进行巧取豪夺
- 大型国企存在待改进的问题
-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探讨
- 第10章 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 10.1 马克思主义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要点
- 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理论及消费需求与分配状况的内在关联
-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的“按比例”规律
- 马克思的“社会扣除”与社会保障理论
- 10.2 立足现实认识中国收入分配格局
- 收入分配差距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不平衡
- 培育、壮大中产阶层面临的挑战
- 10.3 认识收入领域的三次分配框架
- 收入分配激励—约束分析认识框架
- 优化收入分配的基本思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 追求共同富裕愿景:实现“先富共富”的基本原则
- 10.4 三次分配制度建设的原则与建议
- 初次分配制度:规则与过程公平
- 再分配制度:结果的适当均平
- 健全与完善三次分配
-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的配套制度改革
- 10.5 乡村振兴的投融资支持与机制创新
-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的通盘把握
- 乡村振兴、扶助“三农”中的市场化、专业化、对象化和配套改革整体化
- 乡村振兴、扶助“三农”中投融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 乡村振兴、扶助“三农”中投融资的机制创新
- “中国学派集成”丛书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