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5千字
字数
2022-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教你如何提炼、拆解小说机关,破解小说之所以有趣的真相。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小说解读手册,它将手把手带领读者阅读众多小说经典文本,主要从主题和技术两个方向,一探小说艺术的堂奥。
如同此前张秋子深受网友喜爱的文风,本书依然坚持“新手友好”原则,循循善诱。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勘探文学带给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震动。
不同于印象式的、读后感式的小说评论,本书致力于将学院派的文学解读方法以易懂的方式传递到一般读者手中,使读者获得深入理解小说魅力的能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讲 《密室》:文学中的时空
-
第二讲 《地震的那天》:小说中的日常与反日常
-
第三讲 《好人难寻》:文学与恶的距离
-
第四讲 《人工呼吸》:小说中的“套娃”结构
-
第五讲 《幸福》:文学中的“意义感”
-
第六讲 《南方》:小说的虚构与现实
-
第七讲 《巨翅老人》:文学中的老人去哪儿了?
-
第八讲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文学的重复与减省
-
第九讲 《旅客》:文学与自我
-
第十讲 《广告画》:小说中的“非小说”
-
第十一讲 《带小狗的女人》:文学中的自欺与不自知
-
第十二讲 《胎记》:科学如何影响了文学的讲法
-
各讲细读篇目出处及扩展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小说细读
《堂吉诃德的眼镜》这本书中记录的课堂反应表明,可能只需要一点点提示,同学们就能提出非常精彩多样的见解。这也像我们的生活 —— 哪怕过的是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我们也不缺感受(最次,无聊也是一种感受。实际上「无聊」正是现代文学的一大主题)。困难的是发现这些感受的真正价值,剔除过于散漫的部分,把它们放在一个更有趣的形式里。之前他们表达不出更多个人的阅读体验、见解,很可能只是缺少一点引导,一点启发。这本书的核心方法是新批评式的「文本细读」。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对于大多数(甚至文学系的)读者来说,可能都并非手到擒来的技术。举目所见,印象式批评依然是绝对主流。所谓印象式批评,就是强调读者本人的直觉、审美倾向、阅读印象的「读后感」。文学系对印象式批评的定论是 —— 不够专业。作为专业的读者,不能只以自己的感觉为准,因为它很不可靠,而且文学作品内涵的意义往往需要专门的理论视野和工具才能发现、开掘。可能最关键的是,真正善感的文学心灵永远是稀缺的。同样是印象式批评,李健吾的《咀华集》、常风的《逝水集》之类也可以成为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自己都不好意思重看。因此我们需要更多方法上的辅助,以丰富我们的解读工具、聚焦我们的视角。而文本细读应该是其他专业方法的基础。这种对文学的「内部」研究可能是我们一般读者最不擅长的 —— 我们可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许多感受,但并不明白作品本身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尤其是晚近热衷于形式探索的小说,一般读者往往读得莫名其妙。例如第一章讨论罗伯 - 格里耶的《密室》,学生们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元素和画面,看不出什么情节。张秋子通过梳理小说在展现时间与空间观念过程中的变化,为《密室》补全了技术层面的背景,让读者更明白地认识到罗伯 - 格里耶将小说向空间转移的意图。虽然这篇小说还是非常难读,但读者总会知道作家不是在瞎写一气,而是有的放矢 —— 因为我们知道了他的箭靶所在。作为一种文学「内部研究」的方法,它无法处理更多「外部」的问题。所以张秋子也有意突破封闭导致的不足,用另一半篇幅讨论了小说的各种主题内容,具体讨论了「文学中的意义感」「文学中的老人」「文学与自我」等等。这些主题式的章节串联了大量同类文本,并将文学批评的视野延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内容与我们传统的「知人论世」仍然有微妙的区别,更不同于庸俗社会学解读。因为它们的核心视角依然是文学的。文学的阅读方法不仅仅可以用来读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更可以成为一个人观察生活世界的方法。这样说也许并不夸张: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文学读者,你看到的一切都可以是文本。如书名所说,读者戴上这副「堂吉诃德的眼镜」,眼中景象不管是变清晰还是变模糊,总归是另一番面目。它可能帮我们看清一些迷雾,如果不能,也能获得一些乐趣。无论哪种,对我们当下的生活而言都是可贵的。在《堂吉诃德》里也展现出对戴眼睛者的女巫化塑造。如今的时代,科技千变万化,我觉得的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人们对科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是应该去担心人们 “对文学的热情” 这幅眼镜的佩戴使用,作为一位长期使用眼镜的人,我得发自内心的讲,如果缺乏了 “对文学的热情” 这幅眼镜,我们很难再感受到生活的深处。
一些经典的主题与技巧,是你早已或迟早会在小说阅读中碰到的;细读也是有的,但提及的作品主要还是被作为随取可用的材料,在作者简要的概括中串联成一道道文学发展的时光甬道。其实提炼不出也没所谓,当你被某句话击中,感到心有戚戚焉,你提起笔,却发现欲辨已忘言,也是挺美妙的。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像书里教学中展示的那样,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出发,细读始于疑惑,也是在问题的指引下,作品不是例证的材料而是你要探索和进入的别样的世界。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