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近代(1840-1949)时期中国对中亚地区及各国的认知史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中国的中亚认知流变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与概括,力图呈现出一幅近代中国对于中亚认知的整体图景。

内容简介

作为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重要区域,中亚在古代、近代和当代呈现出不同的文明生态与地缘政治意义。

作为与之存在密切历史与地缘关联的中国,如何在历史的连续性维度中构筑起我们对于中亚认知的整体性,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西北方向域外认知框架的丰富与完整。基于对中亚地缘重要性和中国对外认知整体性的考量,本书从整体和分区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的中亚认知流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力图在我们既有的西域认知和当代中亚区域认知之间,补充近代中亚认知的缺漏环节,从而构筑一幅历史连续性的中亚认知图景,并通过认知中亚更好地理解作为“共同体”的中国。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亚是中国的“世界岛”(代序)
  • 导论 地缘身份、内部结构与复线历史:中亚的定位、中国认知及其当代转型
  • 中亚是什么?
  • 中亚不是什么?
  • 中亚会变成什么?
  • 内部结构
  • 复线历史
  • 第一章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常识重建与互为契机
  • 重建我们的“中亚”常识
  • 从“大博弈”到“新棋局”
  • 中国与中亚的“互为契机”
  • 第二章 连续性与断裂性: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范畴流变
  • 中亚的位置特质
  • 中国“中亚”认知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 中国古代的中亚认知框架
  • 近代知识界的“中亚”意象变迁
  • 中亚认知背后的知识框架
  • 中国视域与“西域-中亚”框架
  • 纠结的“他者”:近代语境下的中国中亚认知
  • 理解“连续性”:从旧“中亚”到新“中亚”
  • 第三章 草原之域:哈萨克斯坦的历史论述与形象构筑
  • 问题与思考
  • 近代历史语境
  • 国内知识界的哈萨克斯坦认知
  • 结语:时局、地位与对外视野
  • 第四章 “白金”之邦:乌兹别克斯坦的近代形象及其流变
  • 理解特殊性
  • 近代史进程中的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
  • 乌兹别克斯坦认知:两次高潮及流变
  • 结语:不均衡特质与时代折射
  • 第五章 欧亚之枢:吉尔吉斯斯坦的在华认知与历史变迁
  • 问题域与时代性
  • 时局与认知:近代中国视野下的吉尔吉斯斯坦区域
  • 结语:认知热点与中国议题
  • 第六章 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的形象生成与认知塑造
  • 中国视域与“中亚问题”
  • 古代至20世纪上半叶的塔吉克斯坦
  • 塔吉克斯坦形象:近代变迁与认知构筑
  • 结语:重新关注与重新发现
  • 第七章 国运之镜:阿富汗形象的历史之变
  • 作为“分隔空间”的阿富汗:理解的起点
  • 从“爱乌罕”到“阿富汗”:叙述结构的转折
  • 三次流变:近代阿富汗的中国“投影”
  • “发现”阿富汗: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国运期待
  • 结语 区域、文明,还是历史连续体
  • 中亚类型与中亚问题
  • 中国叙述中的“中亚问题”及其特征
  • 区域、文明、历史连续体:关于中亚的叙述及其分类
  • 寻找整体的“连续性”:构筑我们的一般中亚观
  • 附录一 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现状及特质
  • 保护历史
  • 现状
  • 区域特质
  • 附录二 固化与流动: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背景、演变与范式转型
  • 中亚的位置与独特性
  • 学科格局及其内在变迁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亚人类学研究概览
  • 结语:古典传统、学科互惠与中国立场
  • 附录三 国家感与边疆性:中亚国家间的边界问题及其观念折射
  • 中亚区域的生态与前近代特质
  • 从“继承”的结构到“重塑”的国家
  • 边界问题近况与新进展
  • 国家感与边疆性:中亚国家边界问题的未来走向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