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本期收录李天纲《德日进与“反思全球化”》、王铭铭《蔡元培,远在的民族学丰碑》等文章。

内容简介

本期主要文章:《德日进与“反思全球化”》《蔡元培,远在的民族学丰碑》《“彼得原理”和终身学习》《走出单一的世界中古史观》《“我”在“他”中》《从未离开的目光》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德日进与“反思全球化”
  • 王珣与《伯远帖》
  • 蔡元培,远在的民族学丰碑
  • “北魏皇帝祭天遗址”献疑
  • 随李零先生回家(下)
  • “彼得原理”和终身学习
  • 白居易的佚诗《麻姑山》
  • “怪异人”的心理与西方现代化
  • 终南捷径,帝王心事
  • 为《阿Q正传》作笺注
  • 在中亚,与诗人萨迪不期而遇
  • 由“耻”到“鬼”的视角突变
  • 希罗多德《历史》中的“礼法”
  • 走出单一的世界中古史观
  • “我”在“他”中
  • 重估庄学本
  • 湘西与西南腹地的构建
  • 七十载史学征程的缩影
  • 先秦古《书》与古书的源流
  • 多兹与非理性的希腊
  • 背负散文使命的行者
  • 从未离开的目光
  • “别无选择”:为何难以通过社交媒介求共识
  • 史可法遗墨
  • 黑白谜局
  •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 不是错乱,而是错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失聪与听觉能力的缺失并不当然地画上等号。不论是历史还是现今,都有不少失聪音乐家在以自己的方式强力地扭转这一偏见,并向世人证明:与常规的听觉方式相比,通过仔细感受声音的振动,同样可以完美地 “聆听”,肉耳的听觉变弱或消失之际,便是心耳的听觉开始之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德日进与“反思全球化”

      在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丰富的思想中,最打动我的是他对于二十世纪全球化时代降临的预言。虽然德日进并没有系统地论述过 “全球化”,但他从古生物学出发对人类 “融合” 本性的揭示,确实是 “二战” 以后全球化运动的精神支柱。我佩服德日进的洞见,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相互残杀之际,看到了战后大团结的前景。受他思想的激发,我写过一篇论文《从德日进的 “共同精神” 到 “宗教共同体”》(收入卓新平、王晓朝、安伦主编:《从宗教和谐到世界和谐》, 上海学林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版),当时所持的是一种乐观的论述。如今,经过二〇一六年、二〇二〇年两次美国选战,以及在西、东亚洲各地的多种冲突,现在的世界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 “逆全球化” 时代。应该承认,“二战” 以来七八十年的全球化确实生出了很多弊端,人类社会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加以调整和限制。但是,再次阅读德日进的著作,发现他的全球化预言并未过时,他并不需要为当今的全球化挫折承担过多的责任。深入理解他的思想还会发现,他有很多相关的 “预言” 仍然在实现中,他的一些告诫和警示我们并未好好讨论,在上一波的 “全球化” 运动中被忽视了。德日进对人类一体化的估计是基于二十世纪将有 “超人类”“超生命” 的出现,人类的智力将进一步聚合,连为一体。地球 “智慧圈” 里的 “人的现象”,今天不但没有消失,而且正在加剧。互联网、大数据、AI 把各个角落的人类连接起来的趋势愈演愈烈。按目前技术的发展,行政权力其实无从控制数据流通;而某一平台或网红形成一个群体,倒是会拥有声张其自我中心的权力。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如此既 “聚合” 又 “分歧” 的趋势和方向,都没有出乎德日进《人的现象》(一九三八年完稿,一九五五年出版,中文版为新星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李弘祺译)之所料。德日进在他的著作中一直使用 “反思”(reflexion)一词来描述人类面临困境而超越自身的努力。他的 “反思”,和黑格尔的 “精神反观自身” 哲学观念有关系,但却有着他在生物学上的独创想法。他说:“让我们离得远一点,站得高一点。为此,让我们从一个正在自卷的宇宙角度来看问题。” “我们对‘去人性化的全球化’的恐惧是被夸大了,因为我们惧怕的全球化,从其效果来判断,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作为真实的和直接的进化过程之继续。”(德日进:《人在自然界的位置》,汪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版,124 页)正是从这个 “反思” 的意义来说,我们与其说这是 “反全球化” 的时代,不如说是一个 “反思全球化” 时期。采用 “反思全球化”,而不是简单的 “反全球化”,是因为我认为 “二战” 以后的全球化实践确实需要反思,而人类大团结的进程不会停止。在这个时候,重温当年德日进在人类最为悲观的时刻,乐观地提出 “全球化” 的理想主义,对我们当今 “反思全球化” 有着启发意义。一九四五年,英、法、美、中同盟国士兵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与德、日、意轴心国联盟激烈交战。三月十日,应法国驻北平领事馆的邀请,德日进发表演讲。在这次不著名的演讲中,他提出了一个 “全球化” 的概念:“人类目前的位置:全球化阶段。” 他解释说:“人类意识的全球总合,这个想法(以及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即凡是宇宙中有生命的行星,都会像地球一样,笼罩在某种具体形式的全球化精神中),初听起来可能会显得疯狂,可是,它难道不是恰恰概括了一切事实,而且严格推论出分子化的宇宙发展线吗?它显得疯狂,但在明显的事实面前,现代大生物学家,比如朱利安・赫胥黎和 J. 哈尔丹,不都开始科学地研究人类,像分析所有的大脑那样(一切事物本来平等),来分析人类的未来吗?”(德日进:《生命与行星》,载《德日进集》,王海燕编选,黄晓敏译,上海远东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188 页)德日进在战乱中看到了和平,在分裂中看到了团结性的 “总合”,一如既往地对人类前途抱有信心。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