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极有说服力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图”:有趣,好读,充满奇妙细节,引人入胜。
内容简介
人们对宋朝的评价,几乎可以分成对立的两派。那么,到底宋王朝是“积贫积弱”、“皇权专制的高峰”,还是宋朝乃“现代的拂晓时辰”呢?本书作者通过对海量的各类记述宋朝的文献和各种各样的宋画的解析,从生活、社会、经济、法政四个层面展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可能最为文明、现代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驳斥了关于宋王朝“积贫积弱”“皇权专制的高峰”的传统论断,还宋朝文明以本来面目。作者以“现代性”为线索,在书中布了一个大局:“瓦舍勾栏”,描述宋人过着像宋瓷一样的精致生活;“契约时代”,展示宋人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全民皆商”,细描了中国的重商主义年代;“共治天下”则充分体现了宋朝制度的分权与制衡之美。
此书内容之博达,作者用意之良苦,可以想见!他非常严谨地论述了封建历史走到宋朝开始走向近代化这一论题,彻底颠覆了一些史学家对宋朝“积贫积弱”“太窝囊”的判断。该书既适合专业人士,也适合大众阅读,文笔优美,观点新颖,有趣并充满见解。 比如宋代开封的城市白领不在家中做饭,而是“叫外卖”;比如《清明上河图》展示的酒店业“灯箱广告”;比如南宋杭州出现的“猫粮专卖店”;比如宋代大城市的“证券交易所”;比如诞生于宋代的纸币;比如宋朝高度发达的契约;比如宋代立法的“民主审议程序”;比如非常缜密的宋代司法程序;比如十分讲求分权制衡的权力构造……这些历史细节组合起来,便展现出一种非常“现代化”的宋朝社会景象,让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仅是重新认识宋朝,也是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开始。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 瓦舍勾栏
- 瓦舍勾栏
- 酒楼
- 茶坊
- 饭店
- 铺席
- 大相国寺
- 小商贩
- 运河
- 青楼歌妓
- 夜生活
- 旅游
- 踏春
- 地图
- 客邸
- 动物园与公园
- 关扑
- 贵族运动
- 蹴鞠
- 相扑
- 玩具
- 游戏
- 节假日
- 元宵花灯
- 相亲
- 怕老婆
- 服饰
- 爱美
- 香熏
- 唱歌
- 鲜花
- 沐浴
- 刷牙
- 宠物
- 美食
- 蔬菜
- 饮料
- 果子
- 保暖与消暑
- 火柴
- 住房
- 坐具
- 出行
- 家政服务
- 天气预报
- 人情高谊
- 幸福生活
- 契约时代
- 人口
- 城市人口
- 城市化
- 发现城市
- 城市面貌
- 城建拆迁
- 市民社会
- 城市治安
- 消防
- 环卫
- 地下水道
- 自来水
- 环保
- 平民社会
- 官二代
- 契约化①
- 契约化②
- 平等
- 流动性①
- 流动性②
- 贫困救济
- 福利体系①
- 福利体系②
- 福利体系③
- 福利体系④
- 婚姻不问阀阅
- 奁产
- 和离
- 改嫁
- 缠足
- 重女轻男
- 教育
- 科技高峰期
- 军事科技
- 题壁诗
- 花押
- 结社
- 社会信任
- 重建宗族
- 吕氏乡约
- 朱子社仓
- 书院
- 士绅
- 自治
- 民风好讼
- 民告官
- 硬气
- 艺人讽政
- 对外开放
- 全民皆商
- 商人地位
- 思想的突破
- 消费主义
- 保富论
- 大商人
- 塌房
- 广告
- 商标
- 小报
- 书坊
- 知识产权
- 文化市场
- 信托
- 信托机构
- 商业中介
- 税务代理
- 商业信用
- 远期合同
- 证券交易所
- 金融银行业
- 国际货币
- 纸币
- 纸币理论
- 原始工业化①
- 原始工业化②
- 科技的应用①
- 科技的应用②
- 经济作物
- 市场化
- 政府购买
- 招标投标
- 赈灾的市场机制
- 重商主义
- 物价信息
- 海外贸易
- 经济制裁
- 物权
- 债权
- 交易合同
- 时效
- 高收入+高消费
- 富庶
- 财税
- 共治天下
- 公天下
- 大宪章
- 祖宗法
- 驯服皇权
- 虚君
- 实相
- 台谏
- 封驳权
- 共治
- 地方权力结构
- 责任政府
- 文官制
- 道理最大
- 公开性
- 公议
- 法治
- 朋党
- 左右派
- 党争
- 政治宽容
- 骂皇帝
- 士臣气性
- 审计
- GDP考核
- “公用钱”与“券食制”
- 官邸制
- 官不修衙
- 新闻发布
- 平等外交
- 雇佣兵
- 立法民主化
- 司法专业化
- 司法考试
- 越诉
- 司法程序
- 鞫谳分司
- 录问
- 判决
- 翻异别勘
- 回避制
- 独立审判
- 问责法官
- 诉讼证据
- 缓刑
- 人道主义
- 情·理·法
- 大法官
- 后记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