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4千字
字数
2009-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撰写的14篇研究80年代文学的文章,雕刻集体历史与个人记忆的肌理。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洪子诚、李陀、程光炜、王尧、李杨等人撰写的14篇研究80年代文学的文章,雕刻集体历史与个人记忆的肌理,对80年代有一个前沿、多面而深入的展示。“80年代”不仅是个人记忆,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面的话
- 重返“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 一
- 二
- 三
- 重返80年代: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就“80年代文学”研究与人大研究生对话
- 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幸存者”的证言——“我的阅读史”之《鼠疫》
- 《鼠疫》与“文革”叙述
- 历史创伤的“证言”
- “幸存者”的身份意识
- “危险”的“感激之情”
- 关于80年代的访谈
- 后/冷战情境中的现代主义文化政治——西方“现代派”和80年代中国文学
- “禁忌”与“匮乏”:冷战时代的“现代派”想象
- “世界文学”图景的颠倒和现代性悖论
- 结语:“欠发达的现代主义”
- “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学性”问题在80年代的发生
- 引论:“文学性”如何作为问题
- 美学谱系:“诗化哲学”
- 文学理论谱系:转向语言
- 现代文学经典谱系:“重写文学史”
- 结语: “纯文学”的自我批判
- 写在“伤痕文学”边上
- “新时期文学”的由来
- “个人化写作”的意义
- 从“史诗”到“秘史”
- 告别“伤痕文学”
- 重建文学的叙事和想象
-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
- “重返80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
- 环绕文学的政治博弈——《机电局长的一天》风波始末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以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为中心
- 对“新时期文学”的不同认知、规划
- “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传统”
- “主体论”批判与新时期文化(文学)的等级划分
- 结语:“主体论”的“历史宿命”
- “人”与“鬼”的纠葛——《废都》与80年代“人的文学”
- 百鬼狰狞
- 知识分子之死
- “人的文学”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