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黄村作为田野地点,以离农这一在乡土社会普遍发生的现象为切入点,探究了在现代性拓殖背景下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生成与发展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尝试解答两个问题。一是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在此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借鉴了社会认同理论有关社群关系的经典分析,着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时代变迁背景下的城乡博弈对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建构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二是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具有怎样的特性,以及其对黄村学生的乡土或城市社会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在此分析过程中,笔者考察了乡土年青一代的“双重边缘化”问题。

本书的研究有如下一些发现。其一,与现代性对乡土社会的拓殖相伴的是对乡土社会的污名化。在此过程中,乡土居民普遍认同了这种污名并生成污名意识,从而对作为外群的城市社会产生价值偏好,而对作为内群的乡土社会则产生贬抑情感。其二,离农意识的建构是黄村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产生城市偏好和贬抑乡土价值观的过程。当黄村学生触摸的直接经验与外界传输的间接经验达成一致时,他们对城市社会的价值偏好和对乡土社会的情感贬抑便内化进其认知结构,进而生成个体的离农意识。但当前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建构过程具有虚拟性和片面性的特征。其三,当前的黄村学生是“悬浮”在乡土社会的。他们普遍缺乏在乡土社会中生产和生活的深度经验,由此而引发的结果是:黄村学生对乡土社会的情感趋向淡漠,而且他们中的有些人缺乏传统乡土居民所拥有的勤劳、节俭、能吃苦和坚韧等品质。其四,对于那些辍学而进入城市社会务工的个体而言,他们逐渐成为游走在城乡之间的“无根”一族,并且经受着城乡社会的“双重边缘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上篇 背景、个案与方法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 文献回顾与评论
  • 三 理论依据
  • 四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
  • 五 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说明
  • 第二章 黄村的环境、教育与学生
  • 一 一幅素描画:发现黄村
  • 二 画中人物:历史与现实中的黄村学生
  • 三 不同的视角:作为对象与主体的黄村学生
  • 中篇 大传统与小传统:黄村社会与教育的现实生态
  • 第三章 家庭作为初级群体的异变
  • 一 家庭的构成:核心家庭、土地及家庭声誉
  • 二 家庭内部关系:家长威权与个体化
  • 三 作为初级经济群体:家庭的生产与消费
  • 四 作为初级礼仪群体:当前的仪式与节日
  • 五 作为初级教育群体: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 第四章 嵌入的乡校与离农的教育
  • 一 情景回顾:文字的“下乡”与“上移”
  • 二 农村学校:乡村嵌入与乡村隔离
  • 三 学校教育:离农取向与污名方式
  • 四 现实的聒噪:学校成功学与陪读风潮
  • 第五章 走向开放但凋敝的黄村社区
  • 一 经济形式:劳务输出与本地生产
  • 二 政治秩序:村庄精英与村庄治理
  • 三 社会关系:宗族、社会网络与外部世界联系
  • 四 文化生活:集体活动与文化中心
  • 下篇 污名化与去污名化: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社会建构
  • 第六章 现代性拓殖与乡土社会污名化
  • 一 社会比较:一个关键概念
  • 二 乡土污名:城市作为优势范畴
  • 三 污名自认:乡村作为弱势一方
  • 四 印象黄村:污名化的刻板印象
  • 第七章 去污名化与离农意识建构
  • 一 去污名化:何以可能?
  • 二 去污名化:主体与路径
  • 三 学生作为对象:教育离农的外在动力学
  • 四 学生作为主体:教育离农的心理动力学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