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维持文学翻译可持续性的研究。

内容简介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的地位和价值发生了一些变化,文学翻译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从文学翻译的地位功能、其外围的生态环境、影响文学翻译生态环境的特定因素、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文学翻译维持文化和文学的多样性,平抑过多的来自商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保持文学翻译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头。《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由盛俐编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1文学翻译
  • 1.1 文学翻译的特点
  • 1.1.1 保留原作的生动形象
  • 1.1.2 保留原作人物语言的个性
  • 1.1.3 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
  • 1.1.4 保留原作的节奏感
  • 1.2 文学翻译的难点
  • 1.3 文学翻译的功能
  • 1.4 文学翻译的历史性
  • 2全球视野的生态思潮
  • 2.1 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 2.2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
  • 2.3 生态翻译学——中国翻译学的话语权回归
  • 2.4 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
  • 2.5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式——翻译研究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融合
  • 2.6 名家翻译思想的生态学诠释
  • 2.6.1 文学翻译名家的卓越成就
  • 2.6.2 文学翻译名家的生态翻译思想
  • 2.6.3 文学翻译名家的生存策略
  • 3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
  • 3.1 文学翻译的自然生态环境剖析
  • 3.2 文学翻译的社会生态环境剖析
  • 3.2.1 社会发展与文学翻译
  • 3.2.2 社会价值观与文学翻译
  • 3.2.3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
  • 3.3 文学翻译生态现状
  • 4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 4.1 生态链法则
  • 4.2 生态位法则
  • 4.3 最适度原则
  • 4.4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 4.5 文学翻译的生态平衡
  • 4.6 文学生态翻译领域的危机
  • 4.7 文学翻译的生态进化
  • 5 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
  • 5.1 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
  • 5.1.1 文学作品的原作者
  • 5.1.2 文学作品的译者
  • 5.1.3 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
  • 5.1.4 文学翻译的赞助人
  • 5.2 文学生态翻译系统主体间关系分析
  • 5.2.1 译者多元化主体地位的彰显
  • 5.2.2 文学翻译生态系统各主体间关系对系统的反拨作用
  • 5.2.3 文学生态翻译系统主体间关系实例分析
  • 5.3 文学翻译主体互动网络的和谐构架
  • 6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的三维转换
  • 6.1 语言维的转换
  • 6.2 文化维的转换
  • 6.3 交际维的转换
  • 6.4 文学译本三维转换实例分析
  • 6.4.1 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中的三维转换
  • 6.4.2 不同译本的三维转换比较——以《春晓》为例
  • 7生态翻译学“事后追惩”管理机制对文学翻译的制约
  • 7.1 “事后追惩”的历时性
  • 7.2 “事后追惩”的共时性
  • 7.3 “事后追惩”的现时性
  • 8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质量的评估
  • 8.1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多元化译评标准的构建
  • 8.2 译者的素质
  • 8.3 译本多维转换的程度
  • 8.4 读者反馈
  • 8.5 商业化思潮冲击下的文学译本的质量评估
  • 9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学翻译的可持续性发展
  • 9.1 文学翻译生态系统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
  • 9.2 平抑过多商业化操控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干扰
  • 9.3 激励译者的主体意识
  • 9.4 文学作品由谁来译
  • 9.5 合作翻译——维持文学翻译生态平衡的理想选择
  • 9.6 注重影视作品对文学作品及其译本的“反哺”
  • 10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