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来自一位教育官员的教育行走与思考,摒弃“过度教育”,提倡“有限教育”。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从减负谈起,呼唤“有限教育”;从区域入手,区域均衡是关键;从高考切入,改革要“以法育人”;从职业探讨,为好教师“正名”;从特教延伸,给力特别的教育。

本书内容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高考改革等内容,从宏观角度勾勒了作者的教育行走与思考,向读者呈现了一位教育官员对教育的殷切期盼与坚定希望。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章 从减负谈起,呼唤“有限教育”
  • 减负:一个教育的伪命题?
  • 减负为什么不奏效
  • 一个教育的伪命题
  • 把内容和难度减下来
  • 减负:从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着手
  • 减负:让基础教育回归本义
  • 作为“有限教育”的新基础教育
  • 把分数请下评判台
  • 有限教育与过度教育:学制是否应该缩短?
  • 过度教育:表现与思考
  • 基础教育是如何走向“过度”的
  • 入学,如何公平
  • 开学,十个到位
  • 谁输在了“起跑线”上?
  • 学前教育发展的贵州路径
  • 学前教育应该提倡什么
  • 在幼儿园,学会什么和不该学什么
  • 第2章 从责任入手,区域均衡是关键
  • 校长责任的边界在哪里
  • 义务教育的质量不只是分数
  • 教育:让社会层级能够正常地流动
  • 为什么要教育均衡
  • 义务教育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
  • 义教均衡,县级政府责无旁贷
  • 随迁子女教育事关社会发展大局
  • 无限责任,只能让教育部门卓“无”成效
  • 民办教育,提供更多的选择
  • 管办评分离的关键在于“评”之独立
  • 教育督导如何独立
  • 怎样让教育督导有权威
  • 教育质量监测:让教育督导拥有坚实的数据基础
  • 第3章 从高考切入,改革要“以法育人”
  • 谁之高考,谁之公平
  • 高考:给人改变命运的梦想
  • 高考改革,从降低英语分值开始
  • 改革高考,我的“疯狂设想”
  • 教育改革,缩短学制刻不容缓
  • 课改,教改的金钥匙
  • 课改的红利
  • 课改,农村能否提供另外一种经验
  • 依法治国理念下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以法育人
  • 去行政化:高校改革的伪命题
  • 没有思想者,大学何以被称为“大学”
  • 大学,开启怎样的人生之门
  • 高校党委书记,如何成为高校的灵魂人物
  • 第4章 从职业探讨,为好教师“正名”
  • 教师职业的含金量是考出来的吗
  • 教师也是普通人
  • 好教师:爱比技能更重要
  • 小学教育呼唤全科教师
  • 让教师活得有尊严
  • 第5章 从特教延伸,给力特别的教育
  • 特殊教育:以国家的名义
  • 特殊教育中蕴含的教育本质
  • 特殊教育的关键:融入与尊重
  • 特殊教育要特别“给力”
  • 职业价值观,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 误入歧途的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应是基础后教育
  • 民族教育,要从过分强调差异走向发展与融合
  • 写好环境国际教育的中国方案
  • 坚持文化自信 开展国际合作
  • 附录 媒体访谈
  • 微环境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
  • 均衡调配师资,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设想,特别赞同!

    2023.10.10 第 21 本非常认同作者对基础教育的定位和以人为本的改革方向。只有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想要拼命成长的时候,才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真正的优秀一定源于内心,而不是外力。而现有的教育体制却在通过填鸭式的教育摧毁孩子们发现自我、渴望成长的源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啊我非常认同书中以下观点:1、现代基础教育的定位是教孩子如何从一个 "生物人" 转化成 "社会人",是人人参与、人人过关的大众教育。不同于以往的精英教育。换句话说,就是教孩子如何离开父母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如何认知自我、懂得与人打交道、在社会中生存。2、减负是为了让学生在中小学以一种吃不饱、不够吃地状态,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热爱,进而成长为具有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而不是过早过度地品尝到了学习的 "苦",进而失去了对知识向往和渴求。3、过度教育来源于对 "知识就是力量" 的片面认识和 "人定胜天" 的盲目主观性。它忽略了客观存在的人内在的先天差异和人生目标的多元异构,夸大和神化了作为外因的教育对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影响和制约,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任何一个人的信仰追求、能力构成和人生命运,进而决定和改变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把教育特别是公办教育推上了无所不能的神坛。4、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掌握知识的多寡不存在正相关,而与运用知识的方法关系更密切。5、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6、人才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成长于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7、高考的优点在于公平,虽然只有分数公平,依然难能可贵。分数不等同于才能,高考的能力当然就不是选拨人才。高考只提供一种可能和渠道,让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可以通过高考这个公平的平台,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升到社会的更高阶层,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和阶层身份的代际固化。高考与人才无关,高考与和谐相通。8、在分数面前的公平是高考的本质属性。如果没有了公平的高考,那些苦孩子、穷孩子,普通百姓的孩子怎样才能奋斗到更高阶层?这里,读书改变命运必须是真理。(读书可以改变苦孩子的命运,将底层命运提高一些,但想提高到中上层,仅靠读书是不行的。)9、学生学习内容大幅减少,像外语这样压在当前学生头上的功课 "大山",完全可以搬除。学习内容减少,学制也随之缩短,整个基础教育可以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同时人均教育程度去可能得到提高。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享受青春、完善人格的教育理想,真正成为现实。10、没有重新界定高考在功能上的定位而实施的创新改革,就难有以高考为 "指挥棒" 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11、现在的学生,在该干这事的时候却干了那事,在不该干这事的时候却不得不干这事。这样的人生轨迹,对教育而言是无奈,对人生而言是不幸,对社会来说也不是好事。12、中小学学生的早恋、大学生中的物质与媚俗、国民初次性生活年龄的提前和心理疾患的增多、社会理想与精神的缺失等,都不得不说与这种人生成长阶段与教育阶段得错位和不匹配有关。13、16、7 岁应该完成了基础教育,实现了有 "生物人" 向 "社会人" 的转变,对自己、他人、异性有了初步正确认识的时期,可以去探索人生美好,加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这时最适宜的环境当然是大学,而不是压力山大的高中。14、在人类生理青春期大大提前和缩短的今天,如果我们还在耗费巨资,人为地延长和押后人们地心理青春期,把已经要恋爱的青年人,关在 "毫无春色" 的高中教师里死命备战高考,难道这不是对人类的不敬和对民族的犯罪吗?15、将 15 年的基础教育学制,缩短为 12 或 13 年,全部基础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义务教育。16、高中毕业后可安排 1 年游学或进行职业教育,十七、八岁的时候,人对社会和家庭有了新的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全面的规划,开始懂得谈恋爱和选择职业方向。再进入大学深造,专业选得更切合个人兴趣和需要,恋爱谈得更纯粹和健康,相信人生得道路也可以走得更精彩。17、没有思想,请不要叫大学;没有思想,请不要办大学。18、大学联系着人的一生中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既是学习、成长阶段的结束,又是工作、生活阶段的开始。如果把人生看作一部恢宏的乐曲,大学之前就好比序曲,大学之后才进入到正是的乐章,开始激动人心、跌宕起伏的主旋律。19、人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是无悔和幸福的?这些关于人生的终极问题,看似太过哲学、有些深奥,但确实是我们在大学中,一定要认真思考和找到答案的问题。20、有意义的人生,一定是快乐和有尊严的。21、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成长的生命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更不应该仅仅将其定义为学生成功的台阶。22、教育要给予学生的爱,是欣赏、满足、包容、鼓励、感动,也是陪伴。其中,教师最应该给予学生的是陪伴。如果没有陪伴,就不会有交流、体验,更不会有教育发生。没有 "母体" 的陪伴,成长只能是一种野蛮生长,更不会有文明的传承。陪伴所要求的素质中,爱是第一位的,责任是最关键的,而技术或者称之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类的东西,是最微不足道。最后,我认为以上都是从生命成长的本质,谈教育改革。这不是叫大家躺平,不努力,而是更客观理性地看到教育的作用,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生命的意义。作为家长,我理解了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人生的一环,不是全部,更不是终点,降低对考试排名和进名校的期待,把孩子生命成长放在第一才是正道。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