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50千字
字数
2013-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研究新历史主义思潮,考察其精神风貌、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历史文学、历史转向和新历史主义及其间复杂关系的具体研究,以及历史哲学、批评流派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对勘互证,全方位立体式地考察这一思潮的精神风貌、思想谱系、文学观念、创作实践、批评探索和价值效应等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介绍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美学风貌
-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诗学特征
- 一、历史诗学及其学科构成
- 二、新历史主义的诗学特征
-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话语构成
- 一、“转向”历史与“转离”语言
- 二、新历史主义话语的碎片拼贴
-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的观念倾向
- 一、以“权力关系”为轴心概念和主导符码
- 二、以历史性与文本性之间的调解制衡为基本参照
- 三、历史观念走向小写复数化、对话过程化、偶然即兴化
- 四、研究重心转向表述、主体、“增补”和话语分析
- 五、以一系列“假设”为批评依据
-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的叙事类型
- 一、新历史主义社会能量的功能特征
- 二、新历史主义的生态美学维度
-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的审美形态
- 一、躲避崇高:背离历史浪漫剧而走向历史讽刺剧
- 二、告别悲剧:逃避历史必然性而走向历史喜剧
- 三、历史书写的整体倾斜和审美风景的单一化
- 第六节 新历史主义的思想特征
- 一、历史性与文本性之间的制衡与倾斜
- 二、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 三、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
- 四、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 第二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谱系
-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 一、文化表述的“非等级制”
- 二、历史表述连续性的“爆破”
- 三、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和“异质性”
-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与解构历史学
- 一、福柯对传统历史观念的颠覆
- 二、海登·怀特对传统文史界线的超越
-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
- 一、对象:文学与文化渗透融合
- 二、观念:“文化造物”与“自我塑造”
- 三、方法:“厚描”与“流通”
-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与新解释学
- 一、“上溯”:历史性的基本原则
- 二、“下倾”:历史性的批判反思
- 三、“话语分析”:历史化的批评实践
-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与年鉴学派
- 一、“整体历史”与“对话历史”
- 二、“大历史”、“小历史”与“新历史”
- 三、历史修撰技艺与文学批评操作
- 第六节 新历史主义与空间转向
- 一、空间转向的主要特征
- 二、文学本质功能的横向拓展
- 三、作品文本的互文挪用
- 四、理论的空间旅行与翻译诗学
- 第三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文学观念
- 第一节 历史性与文学:本质功能论
- 一、发生发展:背景与前景交融互渗
- 二、存在方式:社会能量的流通交换
- 三、意识形态功能:颠覆与包容的辩证法
- 第二节 历史性与主体:作家观念
- 一、主体是能动体与屈从体的交互动态过程
- 二、作家是作为群体的“商讨者”和“交换者”
- 第三节 历史性与文本:文本理论
- 一、对象:从“作品”到“文本”
- 二、方法:文本作为“网状结构(过程)”
- 三、观念:文本作为“话语事件”
- 四、存在方式:“振摆”
- 第四节 历史性与读者:接受理论
- 一、阅读接受:文本性与历史性的内在统一
- 二、“共鸣”:不同话语实践之间的流通
- 三、“惊叹”:文化表述的历史性和具体性
- 四、共鸣美学:共鸣与惊叹的交互转化
- 第四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创作实践
-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与当代历史剧创作
- 一、历史剧研究的现状与范畴
- 二、历史剧与叙事
- 三、历史剧与现实
- 四、当代历史剧的新历史主义阐释
- 五、小结:通向一种影视史学
-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与当代纪录片创作
- 一、当代纪录片的概念内涵
- 二、当代纪录片的新历史主义特征
- 三、小结:通向一种纪录的诗学
-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与第三代诗歌创作
- 一、第三代诗歌的命名及研究现状
- 二、诗歌的历史性与历史的诗歌性
- 三、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第三代诗歌景观
- 四、小结:走向一种历史诗学
-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与当代家史小说创作
- 一、家史小说及其研究状况
- 二、家史小说的空间诗学
- 三、家史小说的历史诗学
- 四、小结:家史小说的价值与局限
-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与新时期“三代”电影创作
- 一、新历史主义电影及其研究状况
-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历史电影:第五代的 “大片”叙事
- 三、电影叙事内涵的开掘:第六代的坚守
- 四、艺术性与商业性“交融互渗”:新生代的追求
- 五、小结:“三代”新历史主义电影的超越与局限
- 第五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批评探索
-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观念
- 一、盘诘“批评语境”的合法性与批评的“事件化”
- 二、重划“界线”与“社会能量流通”
- 三、构设不同版本“历史”与“横向超越”
-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元批评取向
- 一、元批评的思维特征及其思想背景
- 二、元批评的学科取向
- 三、元批评的基本模式
-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
- 一、捕捉真实的“踪迹”
- 二、实施“反历史”策略
- 第六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效应
-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对诗学问题的“问题化”
- 一、因果关系的消解和文化先进性的缺失
- 二、历史知识的颠覆与历史审美消费的泛滥
- 三、文学“生产”与“流通”的本末倒置
- 四、历史化的彻底性与逻辑化的必要性
- 五、历史表述的喧哗与历史真实的缺席
-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
- 一、文学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
- 二、文学颠覆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相对主义
- 三、历史的心理情感化与历史不可知论
- 四、文学坚守意识形态边缘的魅力与迷失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