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26千字
字数
2022-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卡尔•比勒的代表作——《语言理论》。
内容简介
《语言理论——语言的描述功能》(1934)是卡尔•比勒的代表作。该著将语言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紧密结合,对笛卡尔、保罗、索绪尔、胡塞尔等语言理论批判扬弃,运用比较心理学方法,系统阐述人类语言的指示场和指示词以及象征场和象征词的本质和特点,深刻揭示人类语言研究的原理,提出以“语言工具模式”(Organon-Modell)为核心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语言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 1.1 历史文献综述
- 1.2 保罗之《语言史原理》以及笛卡尔、自然科学、历史学
- 1.3 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教程》以及19世纪物质论
- 1.4 胡塞尔之《逻辑研究》
- 第二章 语言研究的原理
- 2.1 原理的思想及提纲
- 2.1.1 观察与研究思路
- 2.1.2 理解的三重性
- 2.1.3 语言研究的基本对象和语言学家的概念体系
- 2.1.4 语言研究的原理
- 2.1.5 四条原理
- 2.2 语言的工具模式(A)
- 2.2.1 言语事件的表现形式
- 2.2.2 物理因果观的缺陷
- 2.2.3 新模式:语言现象意义功能的三重性
- 2.2.4 表达、感召与描述:论语言的三本书
- 2.3 语言的符号属性(B)
- 2.3.1 语言的结构模式
- 2.3.2 “符号”的词源
- 2.3.3 符号概念的语言分析,比较心理学,普遍模式
- 2.3.4 一物代替一物:二重确定
- 2.3.5 抽象相关性原理
- 2.3.6 抽象问题
- 2.3.7 偷换概念的两种形式
- 2.4 言语行为和言语产品;语言行为和语言产品(C)
- 2.4.1 四场理论
- 2.4.2 言语行为和言语产品:语用学
- 2.4.3 语言工艺品:言语行为理论
- 2.4.4 语言产品,语言结构
- 2.4.5 言语行为论:施坦塔尔和胡塞尔
- 2.5 词汇和句子。语言的S-F体系(D)
- 2.5.1 语言的概念特征
- 2.5.2 单级交际系统
- 2.5.3 语言的二级系统
- 2.5.4 场域系统的能产性
- 2.5.5 逻辑学与语言学
- 第三章 语言的指示场与指示词
- 3.1 导论
- 3.2 印度日耳曼语方位指示的心理学基础
- 3.2.1 布鲁格曼论指示方式
- 3.2.2 语言的指示起源
- 3.2.3 指向指示和“那个”指示
- 3.2.4 指示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
- 3.2.5 指示的自然辅助手段
- 3.2.6 语音作为指示的辅助手段:来源质量和个体特征
- 3.2.7 “你”指示和“那里”指示的导引性
- 3.2.8 “那个”指示
- 3.2.9 普遍性问题
- 3.3 指示场的坐标系及其标记
- 3.3.1 主观定位的“这里现在我”系统
- 3.3.2 指示词意义的逻辑学视角
- 3.3.3 “这里”和“我”的相似性
- 3.3.4 指示辅助手段的必要性
- 3.3.5 “我”和“你”
- 3.3.6 代词的分类
- 3.3.7 指示的必要性
- 3.4 虚拟指示和指示词的回指用法
- 3.4.1 指示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
- 3.4.2 视觉指示和虚拟指示心理学
- 3.4.3 主观定位及其构成
- 3.4.4 空间定位与指示性言说
- 3.4.5 身体定位坐标的可变性
- 3.4.6 时间定位
- 3.4.7 虚拟指示的三种主要形式
- 3.4.8 心理叠加
- 3.4.9 穿越:戏剧与叙事
- 3.5 语言的自我中心指示和拓扑指示
- 3.5.1 指示场
- 3.5.2 包含与不包含的“我们”
- 3.5.3 指示小品词与介词的融合
- 3.5.4 自我中心指示和拓扑指示:以日语和印第安语言为例
- 第四章 语言的象征场和称谓词
- 4.1 纲领
- 4.2 语言符号的语用环境、物理环境和语义环境
- 4.2.1 “环境”概念
- 4.2.2 语用话语
- 4.2.3 物理称谓
- 4.2.4 徽章象征
- 4.2.5 绘画象征
- 4.2.6 省略问题
- 4.3 上下文和具体场域元素
- 4.3.1 外部句法
- 4.3.2 物质辅助与词类
- 4.3.3 保罗论上下文因素
- 4.3.4 外部句法辩护
- 4.4 非语言描述机制的象征场
- 4.4.1 跨域比较法
- 4.4.2 非语言描述机制的词汇符号和描述场
- 4.4.3 场域价值:绘画场域和表演场域
- 4.4.4 象征概念定义
- 4.4.5 象征概念的历史,图画与象征,现象忠实与关系忠实
- 4.4.6 语言描述的特点
- 4.5 拟声语言
- 4.5.1 语言的“模仿场”
- 4.5.2 模仿论之争
- 4.5.3 语音模仿的潜能
- 4.5.4 语言结构规则对模仿的限定性
- 4.5.5 韦尔纳实验
- 4.5.6 拟声词的两种类型
- 4.5.7 近代拟声论
- 4.5.8 厄尔的研究
- 4.6 语言的概念性符号
- 4.6.1 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 4.6.2 起源,神秘称谓,思维心理学
- 4.6.3 概念的综合观
- 4.6.4 极端唯名论与音位学的矛盾
- 4.6.5 密尔论类名和专名
- 4.6.6 胡塞尔的行为论
- 4.6.7 语言研究客观分析法:胡塞尔单子建构论
- 4.6.8 词源的活性和影响
- 4.7 场域机制;以印度日耳曼语言的格系统为例
- 4.7.1 空间的与逻辑的,外在限定格与内在限定格
- 4.7.2 印度日耳曼语言的混合系统
- 4.7.3 诸语言格系统比较
- 4.7.4 冯特理论批判,动词的内涵
- 4.7.5 宾格和主格
- 4.7.6 内在语言形式的行为范畴
- 4.8 建设性回顾
- 第五章 人类话语的构成:元素与组合
- 5.1 导论
- 5.2 话语语音流的物理因素
- 5.2.1 发音规则
- 5.2.2 物理因素和语法结构
- 5.2.3 声学音节理论
- 5.2.4 运动机能音节论
- 5.2.5 混合视角
- 5.2.6 总结
- 5.3 词的语音形象和音位学相貌
- 5.3.1 音位作为语音特征
- 5.3.2 音位学元素与化学元素比较
- 5.3.3 词形的声音形象与相貌特征
- 5.3.4 语音特征和物性特征:特鲁别茨柯依与门捷列夫
- 5.3.5 德语意义音节的数量
- 5.3.6 音位学思想精髓
- 5.3.7 一种新的恒等定理
- 5.4 简单词和复杂词,词的概念特征
- 5.4.1 纯粹词典学
- 5.4.2 胡塞尔论简单意义,布鲁格曼论可分复合词
- 5.4.3 形式化的词与复合词
- 5.4.4 词的概念特征
- 5.4.5 词类问题
- 5.5 冠词的功能
- 5.5.1 格标记与性标记:词的象征值与场域值
- 5.5.2 冠词的历史和构词研究
- 5.5.3 名词黏着语素的语言理论意义
- 5.5.4 “如此”指示的类比性
- 5.6 “和”组合
- 5.6.1 格式塔视角
- 5.6.2 合取之“和”,以数词为例
- 5.6.3 对照复合词
- 5.7 复合词的语言理论意义
- 5.7.1 象征值复合词,布鲁格曼与保罗之争
- 5.7.2 语言历史观
- 5.7.3 前置与后置
- 5.7.4 定语组合与谓语组合之别
- 5.7.5 名词复合词与动词复合词之别
- 5.7.6 音调变化和音位变化对语序的影响
- 5.7.7 复合词的概念特征
- 5.8 语言隐喻
- 5.8.1 隐喻研究的符号学核心
- 5.8.2 隐喻心理学
- 5.8.3 隐喻面相学
- 5.8.4 双滤模式
- 5.8.5 维尔纳的禁忌假设批判
- 5.8.6 一般性结论
- 5.9 句子问题
- 5.9.1 语文学句子观和语法
- 5.9.2 里斯的定义
- 5.9.3 里斯三特征的视角之差
- 5.9.4 古老定义新议
- 5.10 独立于指示场的句子
- 5.10.1 语言表达何以独立于语境
- 5.10.2 关联句(名词句)
- 5.10.3 句子意义的自足性:与绘画比较
- 5.10.4 补充说明和主语
- 5.10.5 无人称句
- 5.10.6 第三人称
- 5.10.7 逻辑句的绝对自由
- 5.11 回指
- 5.11.1 话语的关节
- 5.11.2 回指的本质
- 5.11.3 话语的词汇序列与电影的画面序列
- 5.11.4 梦幻电影与理性话语
- 5.11.5 回指指示的丰富与贫乏
- 5.12 复杂句的形式世界(概论)
- 5.12.1 形式多样性起源问题
- 5.12.2 凝练话语和繁复话语
- 5.12.3 保罗的类型
- 5.12.4 克雷奇默的类型
- 5.12.5 保罗与克雷奇默相比较
- 5.12.6 主从关系
- 5.12.7 类型新论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