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关于爱情和牺牲的英雄主义故事。

内容简介

1935年夏天。在柏林附近的一个湖上,一名年轻男子正在扬帆航行,突然一艘船擦身而过,他看到一名女子斜倚船头。他们的目光相会————历史上最大胆的计划之一诞生了。

在和利伯塔斯·哈斯-海耶开始疾风骤雨般的恋情前,哈罗·舒尔策-博伊森已经在反对纳粹主义的斗争中流过血。利伯塔斯加入了这一事业,两人很快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反法西斯战士,在纳粹时期的柏林组建抵抗者网络,勇敢地抵抗纳粹的恐怖统治。

哈罗本人还渗透了德国军事和情报部门,向盟军输送纳粹作战计划,包括希特勒闪击苏联军事行动的细节。但是,在年轻的哈罗和利伯塔斯做好充分准备前,无处不在的盖世太保便已一步步逼近——在这场秘密战争中,朋友与敌人难以区分。哈罗和利伯塔斯是反抗纳粹政权的极具历史意义的英雄人物,但长久以来,无论是在西德还是东德,他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置身其中
  • 第一章 对手(1932—1933年)
  • 第二章 事业与婚姻(1933—1939年)
  • 第三章 抵抗与爱情(1939—1942年)
  • 第四章 对敌打击(1942年秋)
  • 记忆的重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奥勒说,今天的德国民众,应该了解这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往事,以便让大家铭记过去,时刻警醒,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纳粹主义依旧有复苏的可能,而德国人民坚决不能让类似的悲剧发生。在序言中,奥勒写下了这样一段往事:自己的祖父,曾经鼓起勇气说,在战争时期,自己当过一段铁路技工,而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他巡查铁轨时,目睹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一列看似运送牲口的货运列车临时停靠在车站,然而从车厢狭小的窗户里,伸出了一只孩子的小手,扔出了一个系着绳子的水杯,收集了一点地上的积雪。再一看,车厢里满满挤满了绝望的人,他们将要分享这一点点雪水来缓解干渴。为什么要虐待这些神秘的旅客?奥勒的祖父对此感到既气愤,又好奇。然而,正当他想看个究竟时,凶神恶煞、手持冲锋枪的党卫队卫兵出现了,奥勒的祖父只好匆匆离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以哈罗夫妇为核心的 “红色交响乐队”,并非是一个组织严密,受过专业训练的秘密情报团队,而仅仅是一个松散的反纳粹组织。他们的价值不在于为盟国提供的有限情报,而是在纳粹恐怖统治下挺身反抗的勇气与良知。2. 二战胜利后,由于冷战爆发的大背景,哈罗夫妇的事迹被西德政府有意忽略,导致长期不为德国大众所知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任何谍战情节的谍战小说

        这本书还原了本应被盖世太保和纳粹执意抹去的那段不想被世人知悉的民间反动组织。书中不涉及枪战,也没有暗杀,甚至对于主角和他亲友被捕后在狱中的拷问描述也不是很具体,但是让你能感受到主角哈罗的那份坚毅和对信念的执着。这是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只是凭信仰和个人魅力就走到一起,为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担忧的一帮无惧暴政的人。苏联人提供了两台便携式发报机,因没有人指导操作,被逮捕前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都没有成功发送到苏联…… 除了主角是德国空军中尉,他老婆是美高梅在德国分部的电影评论和审核人,组织成员还有画家、牙医、钢琴家…… 恰恰是这帮人让希特勒亲自干预审判结果,8 名主要成员执行上吊,余人斩首。行刑后被医学院解刨提取实验组织、被当做医学院学生练手的…… 没有任何遗物转交家属。即便主角的父亲退休前为海军大将,也被威胁不能和任何人谈论哈罗和他的朋友。就是要抹去这个抵抗反动组织的存在。参与审讯的很多人在二战后因掌握的情报信息被英美情报组织吸收,继续对抗当时的苏联。免于战争审判…… 未来有机会去柏林,要找找以哈罗命名的那几条街,如果还能回忆起书中细节,不知能否感知到错位时空中那个身穿空军制服,满脸严肃,眼中充满希望和坚毅的哈罗……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