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汉语造型及现代文学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晚清至“五四”时期黄遵宪、严复、梁启超、林纾、王国维、章太炎、吴稚晖、胡适、鲁迅和周作人这十位“轴心作家”的文学汉语实践为中心,回归语言本位,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主体意识和文学形式等维度展开探讨,呈现语言层面的现代文学发生史。

当汉语造型的“理”为现代之“理”,实践主体的“情”为现代之“情”,文学形式的“文”为现代之“文”,并且三者统一于文学汉语时,则中国现代文学得以发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章 黄遵宪
  • 第一节 “新世界诗”的汉语造型及其意义表达
  • 一、“新世界诗”:“本文—注释”的汉语造型
  • 二、“新世界诗”的世界:空间与时间(上)
  • 三、“新世界诗”的世界:空间与时间(下)
  • 四、“新世界诗”的语言限度
  • 第二节 汉语认知的世界视域与现代开端
  • 一、自信与开放:以世界为视域的汉语认知
  • 二、实用:言文一致的先锋策略
  • 三、“遵用”与“乐观”:翻译语言的现代追求
  • 四、创意命辞:诗学语言的现代开拓
  • 第二章 严复
  • 第一节 汉语的实用理性与“国语”的现代性发生
  • 一、本体:语言文字的“器”“道”分层
  • 二、实践:改造汉语与表达西方学理
  • 三、人类学视野:《英文汉诂》中的英语与汉语
  • 四、“国语”的现代性发生
  • 第二节 “六书乃治群学之秘笈”:汉语的现代转型与知识范型的建构
  • 一、“六书乃治群学之秘笈”作为方法
  • 二、现代格义与激活汉字
  • 三、汉字通西学的可能与限度
  • 第三节 古文书写与语言伦理
  • 一、文章观:“声与神会”与“讲求事理”
  • 二、古文书写:新机与压制
  • 三、语言变革:天演与人为
  • 第三章 梁启超
  • 第一节 《国文语原解》与语言政治学
  • 一、《国文语原解》的创作缘起
  • 二、汉字汉语:在衍声与衍形之间
  • 三、政治学想象:汉字“六书”与西方学理
  • 四、《国文语原解》的研究方法与价值
  • 第二节 晚清“词语—注释”:汉语欧化与知识建构
  • 一、晚清词典: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 二、栏目集注:打开新名词的意义空间(一)
  • 三、文篇单注:打开新名词的意义空间(二)
  • 四、新词语的创造性运用
  • 第三节 对八股文的解构:从“二分对比”的改装到“三段论法”的引入
  • 一、晚清的言说场域与梁启超对八股文的批判
  • 二、“二分对比”的改装:八股文的初步解放
  • 三、“三段论法”的引入与八股文的解构
  • 第四章 林纾
  • 第一节 文学汉语遭遇的现代冲突
  • 一、第一人称代词:混用与应对
  • 二、专名与外来语:文化的传输与阻隔
  • 三、新名词与比喻:汉语开放的可能
  • 四、文学汉语的现代冲突:矛盾的态度
  • 第二节 古文笔法与西语叙事
  • 一、林译小说对古文长处的吸取
  • 二、林译小说式古文与西方小说的抒情
  • 三、林纾小说式古文与西方小说的神韵
  • 第三节 古文与“五四”新文学
  • 一、古文的现代处境及林纾的回应
  • 二、古文意境说与“五四”新文学的冲突
  • 三、古文书写:言说方式与生命形式
  • 第五章 章太炎
  • 第一节 语言文字与“文学”
  • 一、文字与“文学”
  • 二、语言与“文学”
  • 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
  • 第二节 民族志书写与主体想象
  • 一、“文”之雅驯
  • 二、“文学”之发现
  • 三、民族志书写之主体意识
  • 第三节 汉语的世界性遭遇与国家想象的亚细亚视野
  • 一、自心:以汉语为根基
  • 二、汉语与日语
  • 三、汉语与万国新语
  • 四、汉语与梵语
  • 五、“自心”与亚细亚视野
  • 第六章 王国维
  • 第一节 作为“无时代的人”:“我”与“人间”的较量
  • 一、晚清时期:“早知世界由心造”
  • 二、民国初年:“应为兴亡一拊膺”
  • 三、“五四”前后:“千年礼器今在不?”
  • 四、大革命时期:“事去死生无上策”
  • 五、“无时代的人”:“寒谷那知岁有春”
  • 第二节 “新学语”与述学文体
  • 一、以“新学语”输入新思想
  • 二、“叠床架屋”的汉语造型
  • 三、述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 第三节 无法诞生的新时代前驱者
  • 一、“新言语”观与白话文学实践的缺失
  • 二、艺术观与“五四”新文学观的参差
  • 第七章 吴稚晖
  • 第一节 “替他娶一注音的老婆”:汉字与国音
  • 一、汉字与万国新语
  • 二、注音字母与国音统一
  • 三、国音统一与平民教育
  • 四、民族国家想象与党国意识
  • 第二节 “自由的胡说”与游戏文
  • 一、政治脏话与古文禁忌
  • 二、丛林语言造型与瞎三话四的文体
  • 三、自嘲、鬼话与现代理性
  • 四、“自由的胡说”与游戏文
  • 第三节 “自成为一种白话”与“五四”新文学
  • 一、“岂有此理”文章观
  • 二、万花筒式的语言形态
  • 三、准荒诞性:《风水先生》
  • 第八章 胡适
  • 第一节 文学革命:文学与国语
  • 一、“死”与“活”:实用主义
  • 二、白话与文言:进化论
  • 三、文字改革:平民主义
  • 四、以“国语的文学”造“文学的国语”
  • 第二节 文学汉语的多重实践
  • 一、《竞业旬报》时期的习作:锻炼明清白话
  • 二、旧体诗词:操练文言韵语
  • 三、翻译:试验汉语的应变
  • 四、英文写作:现代体验的非母语表达
  • 五、演说:“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
  • 六、听戏观剧:以“说白”改良戏剧
  • 第三节 《尝试集》:白话新诗的实地实验
  • 一、“也”和“了”:虚词与白话新诗
  • 二、现代书面白话和意象的开拓
  • 三、自然:白话新诗的音节
  • 四、“对语体”结构
  • 第四节 西式标点符号:无声的语言
  • 一、西式标点符号:命名
  • 二、先行者:问号、叹号、省略号和破折号
  • 三、西式标点符号与“五四”白话
  • 第九章 鲁迅
  • 第一节 “结核”式汉文观与中国人的存亡
  • 一、反对文言与卫护白话
  • 二、汉字改革与大众本位
  • 三、汉文存废与中国人的存亡
  • 第二节 汉语实践的“四重奏”
  • 一、《月界旅行》与《地底旅行》:准白话译述
  • 二、《说文解字》课程与文言翻译:语言之伪的隐性存在
  • 三、短篇小说 《怀旧》与文言书写
  • 四、辑录校勘古籍:汉字韧性的敲打与本文形态的结构
  • 第三节 语言否定性与《狂人日记》的诞生
  • 一、语言否定性与《狂人日记》的发生机制
  • 二、狂人白话与书面文言、日常白话:现代小说的诞生
  • 第四节 《狂人日记》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
  • 一、错杂狂语与理性真语:对历史的穿透
  • 二、四重叙事:对现实的反抗
  • 三、汉语欧化:现代主体的出场
  • 第十章 周作人
  • 第一节 国语改造与理想的国语
  • 一、汉字改革:三种取向
  • 二、文言与白话:通向新文学的途中
  • 三、国语改造:系统构想与中庸机制
  • 第二节 文言实践:汉语造型与文体感知
  • 一、抵制八股文与知识转型
  • 二、文言翻译与汉语造型
  • 三、文言书写与文体感知
  • 第三节 白话实践(一):白话翻译与汉语造型
  • 一、《酋长》的重译
  • 二、《媒媪》与《媒婆》
  • 三、《古诗今译》的白话修改
  • 四、汉语造型与破解文体
  • 五、翻译与语言涩味
  • 第四节 白话实践(二):知言与美文
  • 一、白话造型与新诗
  • 二、知言孵化美文的可能性
  • 三、知言的智性与美文之美
  • 结语 语言实践与文学发生
  • 一、晚清民初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
  • 二、实践与观念:现代的文学汉语观的发生
  • 三、“有理”的文学汉语与汉语造型
  • 四、“有情”的文学汉语与文学主体
  • 五、“有文”的文学汉语与文学形式
  • 参考文献
  • 一、报刊
  • 二、中外作品、专著、论文及其他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