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类型
8.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6千字
字数
2018-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构建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大体框架,助力一线语文教学。
内容简介
全书共五个部分,均由相应的“讲”和“谈”组成。“讲”是作者罗晓晖讲座录音的整理稿,而“谈”则是罗晓晖与合作者冯胜兰女士的讨论成果。“讲”的内容系罗晓晖为全国及成都市武侯区语文教师所作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系列讲座;“谈”的内容,则是罗晓晖与冯胜兰女士针对文本解读相关主题进行的一系列对谈。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讲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
- 一、阅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 二、文本解读
- 三、教师必须学会自主解读文本
- (一)自主阅读:素读为什么是必要的
- (二)自主解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 四、提要钩玄:观大意与求甚解
- (一)观大意:“一言以蔽之”
- (二)求甚解:刨根究底
- (三)“求甚解”离不开文本细读
- 五、文本解读和教学都要基于理性分析
- (一)《台阶》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细节通于主题
- (三)《咏雪》:情理的分析
- 对谈一
- 一、善用分析,准确提取语义信息
- 对臆断保持警惕
- 防止割裂: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含蓄表达的背后是什么
- 《涉江采芙蓉》是游子诗吗
- 二、整体分析的逻辑性:以《愚公移山》为例
- 看清文本事实:是愚公移走了这两座山吗
- “诚”是我们接近神的唯一方式
- “愚公移山”的关键不是“移”而是“愚”
- 诚就是无欺之初心
- 练习设计与文本解读:“课后习题”的价值何在
- 素读批注,寻找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 第二讲散文的解读与教学
- 一、应该强化的两个观点
- 二、文本定位:散文的文本特征
- (一)散文的神聚
- (二)散文的形散
- (三)聚散为整:文本内部的语义响应
- (四)聚散之间的逻辑
- 三、散文文体观察与解读要领
- 四、文本构成元素观察
- 对谈二
- 一、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视角为何是比较:基于文本的整体特征
- 提出这些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 抓住文本特质,聚焦思维培养
- “比较”不能涵括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
- 看似没有必要的插入或延伸
- 文本信息阐释的合理性:以高尔基《海燕》为例
- 二、阅读教学需建立课型的概念
- 如何处理课文生字词等相关基础知识的问题
- 为什么要建立课型的概念
- 语文课在人文性方面可以作哪些尝试
- 三、关于《荷塘月色》的讨论
- 意义过剩,还是解读缺乏
- 阅读的各个阶段都要善于提问
- 四、再谈“比较”:《爱莲说》
- 比较的原则
- 《爱莲说》中三种花之比较
- 《爱莲说》的主题就是中庸
- 五、散文的行文姿态:《端午的鸭蛋》
- 闲散的行文姿态
- 文本的教学价值
- 第三讲小说的解读与教学
- 一、什么是小说
- (一)小说之“源”
- (二)小说之“卑”
- (三)小说之“小”
- 二、小说的虚拟性
- 三、经验与主题
- (一)小说是对人的行为模式和生存境况的表现
- (二)小说要包含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 (三)小说(文学)教人向善,启示我们去爱
- 四、解读小说,看“情节”,不如看“叙述”
- (一)叙述者
- (二)叙述视点与叙述结构
- (三)叙述时间
- (四)描写的介入
- 五、解读小说,看“人物”,要分析其行动
- (一)虚构行动以表现意义
- (二)行动分析的一般切入口
- (三)行动分析要素
- (四)《鸿门宴》:刘邦阵营的行动分析
- (五)行动的变化与背离
- 对谈三
- 一、小说的文本解读:以《故乡》为例
- 小说教学不可机械地分析“三要素”
- 《故乡》——用人的命运变化来展示故乡的变迁
- 故乡本质上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
- 小说主人公的界定及其与表现主题的关系
- 《故乡》细节分析示例——是谁偷偷埋下了碗碟
- 《故乡》的结尾是瑕疵吗
- 二、文本特质和阅读教学
- 迷信文体,不如重视文本特质
- 教学价值:两个长篇小说的节选文本
- 如何观察文本特质
- 《答谢中书书》是一封怎样的书信
- 文本特质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 鲁迅和琦君写故乡之差别
- 第四讲古典诗歌的解读与教学
- 一、诗是语文中最“语文”的部分
- 二、教学价值:精练、微妙、典雅的汉语
- 三、本体、工具与价值
- 四、古典诗歌的文本分析
- (一)诗无达诂?
- (二)主题(本体)与文本的关系
- (三)古诗文本分析包含的环节和内容
- 五、一个案例:《香菱学诗》
- (一)第一首:初识技法,老套拼凑
- (二)第二首:技法渐老,有景无人
- (三)第三首:写法高妙,情景相融
- 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 (一)引导学生读懂每个细节
- (二)理解要追求精确性
- (三)根据文本特征实施教学
- (四)讲清意象,慎讲意境
- (五)引导评价要有常识感
- (六)尊重文本事实,慎用知人论世
- (七)扩大阅读量,增加练习量
- 对谈四
- 一、诗歌文本的局部理解问题
- “锁清秋”的“锁”,妙在何处
- “一江春水”为什么比“一条大河”更贴切
- 苏小妹的用字功夫
- 为什么只是“一枝开”
- 要靠分析才读得懂
- 分析要追求精确
- 鉴赏:凡用术语,必先定义
- 意象:被限制的观看
- 意象与文化
- 二、文本的宏观结构问题
- 文本的宏观结构
- 《黄鹤楼》结构分析:我们的生命最终栖居到哪里
- 《藤野先生》的结构分析1:正人君子
- 《藤野先生》的结构分析2:非正人君子们
- 《藤野先生》的结构分析3:单线还是双线
- 鲁迅作品的双线和单线示例
-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
- 篇章中意义的一体性
- 课本中几首诗词的解说提纲
- 三、关于现代诗:《篱笆那边》《弧线》
- 分析必须是理性的
- 关于对象的讨论
- 关于事物(意象)的讨论
- 关于事件的解释
- 关于主题
- 顾城的《弧线》
- 第五讲文言文的解读与教学
- 一、什么是文言文
- (一)文言文的渊源
- (二)文言文的特征与启示
- (三)文言文与书面表达学习
- 二、学科核心素养和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 (一)文言文学习,是语言表达书面化、文雅化的路径
- (二)文言文学习,是丰富思想、学习思考的路径
- (三)文言文学习,是审美观念和能力培养的路径
- (四)文言文学习,是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路径
- 三、如何做好文言文教学
- (一)预习的落实
- (二)教师的讲授
- 对谈五
- 一、深入的探究:《庄子·逍遥游》
- 文本探讨的是生命自由的课题
- 为什么说大鹏是绝对自由的象征
- 什么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无所待”就是相对性的消失
- 理想是人类尊严的证明
- 二、问题的层次与文本分析:《读〈孟尝君传〉》
- 提问的类型层次
- 善于转换,文气凌厉
- 论证的有效性是可疑的
- 论证无效不等于观点错误
- 三、言语的智慧:《烛之武退秦师》
- “言为心声”:把握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
- 区分不同的话语姿态
- 话语的智慧:动机和心态
- 四、行事的智慧:《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史记》是以人为核心的
- 知人要分析人物的行事
- 王世贞没有完全做到“知人”
- 完璧归赵:最大的获利者是蔺相如
- 善于把握大势,是蔺相如最杰出的才能
- 拿捏精准的赌博
- “结果分析法”透视下的完璧归赵事件
- “渑池会”上蔺相如不得不强硬
- “将相和”:避让阶段
- “将相和”:营造舆论实施反击阶段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