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以斯里兰卡为国别研究的海外民族志。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学者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成为我国构建具有自身民族学和人类学学术体系的重要创新方向。斯里兰卡因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和地处航路交汇的十字路口,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

本书以斯里兰卡古城阿努拉达普勒到圣城康提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以文化三角为切面提炼斯里兰卡的核心文化元素,具象文化遗产累叠之形制分析人们对核心文化元素的具体实践和文化语法。

继而基于康提寺、城、乡的仪式、空间和社会生产所呈现的三元结构样态,展示斯里兰卡社会从僧伽罗王朝时期村民向国王单向维度的朝圣与供养,衍化为当代地方性知识和现代化需要的联动与共生模式,从而书写斯里兰卡遗产累叠与生长的民族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自序
  • 序言
  •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 城市与遗产
  • 二 遗产与旅游
  • 三 斯里兰卡文化遗产的研究
  • 第三节 田野概况
  • 一 田野过程
  • 二 田野点介绍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一 主要思路
  • 二 主要内容
  • 三 创新和不足
  • 四 后续推进
  • 第二章 遗产的累叠
  • 第一节 遗产累叠的背景
  • 一 族群溯源
  • 二 族群符号
  • 三 族群特征
  • 四 族群文化
  • 第二节 遗产累叠的“岩层”
  • 一 迁都的重要城市
  • 二 文化三角的顶点
  • 第三节 遗产累叠的方式
  • 一 阿努拉达普勒古城
  • 二 古城波隆那努瓦王宫遗址
  • 三 圣城康提
  • 四 其他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累叠和生长的交界点:遗产在仪式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佛牙的背景
  • 一 圣之源起:佛牙与佛牙寺
  • 二 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 三 逆境中的坚守
  • 第二节 佛牙寺的遗产化过程
  • 一 历史的累叠
  • 二 神圣空间的分层
  • 三 朝圣旅游—观光旅游背景下的佛牙寺
  • 第三节 遗产的实践
  • 一 康提佛牙寺的仪式概况
  • 二 佛牙寺Thevāva仪式记录
  • 三 佛牙节
  • 第四节 寺—城—村的供养与共生
  • 一 寺—城—村的图景
  • 二 边界的扩展:旅游背景下城的生长
  • 三 单向维度至联动共生的衍化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累叠和生长的交界点:遗产在生活中的实践
  • 第一节 维瓦泰纳(Wewatenna)概况
  • 一 人口信息
  • 二 受教育程度
  • 三 职业分布
  • 第二节 亲属称谓和社区结构
  • 一 亲属称谓
  • 二 社区结构
  • 第三节 遗产传承者(主体)的实践
  • 一 当代水的系统
  • 二 物(食物)的供应系统
  • 三 人的系统
  • 四 人与自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旅游人类学视域下的遗产生长
  • 第一节 生长背景:中斯三部曲
  • 一 中斯古代关系
  • 二 近现代关系的复兴
  • 三 后拉贾帕克萨时代
  • 第二节 中斯“旅游外交”的人类学研究
  • 一 “他者”眼中的“我者”
  • 二 第三人视角的“我者”与“他者”
  • 第三节 遗产的生长:“一带一路”中遗产旅游的反思
  • 一 中国式的“古城”观光
  • 二 现代语境下的出境游
  • 三 旅游与民间外交的探讨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圣城康提遗产累叠的形态及其关联
  • 第二节 古城生长的机理:遗产累叠的特征
  • 一 生成过程:圣物—圣城
  • 二 养育机制:神话—实践
  • 三 传承动力:信仰—仪式
  • 第三节 遗产在累叠中的生长
  • 一 遗产主体的生长:文化自觉
  • 二 遗产空间的生长:文化边界
  • 三 遗产价值的生长:文化旅游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 后记
  • Abstract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