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教材第四版:守正出新,探索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郑州轻工业大学陈江风教授《中国文化概论》的第四版。本教材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力求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梳理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审视,努力探索、发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历史遗产,力图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当今的现实社会服务。在以中华本土文化为核心,吸纳人类各种文化精华,形成多元一体新文化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次修订,使教材内容更加严谨科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字风格渐趋统一。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 一、文化与文明
  • 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 三、文化的功能
  • 四、中国文化概论的研究范围
  • 第二节 中国文化发展概述
  • 一、中国文化的萌发与奠基
  • 二、中国文化的成熟
  • 三、中国文化的转衰
  • 四、近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走向
  •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一、道德理想主义特征
  • 二、追求和谐统一的特征
  • 三、延续性与内聚性特征
  • 第四节 学习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一、学习概论的目的
  • 二、学习概论的现实意义
  • 三、学习概论的方法
  • 第二章 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 第一节 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 一、地理环境
  • 二、人种因素
  • 三、经济与生产方式
  •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 一、宗法分封制与郡县制
  • 二、中国古代官吏制度
  •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 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 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 三、崇德利用与尚中贵和
  • 第二节 神话与民族精神
  •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与分类
  • 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
  • 三、神话与各文化门类的关系
  • 第四章 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 第一节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演化
  • 一、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念
  • 二、汉代儒家的天人观念
  • 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 第三节 道家思想的嬗变与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
  • 一、道家思想的嬗变
  • 二、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
  • 第四节 中国化的佛教与宋明理学
  • 一、佛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儒学的新形态——宋明理学
  • 第五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
  • 一、与政治伦理联系紧密
  • 二、唯物与辩证的思想传统
  • 三、重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
  •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 一、贫乏性
  • 二、实用性
  • 三、兼容性
  • 第二节 中国原始宗教
  • 一、自然崇拜
  • 二、图腾崇拜
  • 三、生殖崇拜
  • 四、祖先崇拜
  • 五、天神崇拜
  • 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教
  • 一、道教的形成
  • 二、道教的思想渊源
  • 三、道教的产生及其流布
  • 四、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形式
  • 第四节 中国化的佛教
  • 一、佛教的教义与宗派
  •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 三、佛教的中国化
  • 四、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我修养
  • 第一节 传统的价值取向与国民心理
  • 一、传统的价值取向
  • 二、传统的国民心理
  • 第二节 传统的修养之道
  • 一、儒家的心性修养
  • 二、道家的虚静导引
  • 三、佛家的定慧双修
  • 第七章 民俗与传统文化
  • 第一节 民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民俗的概念及其范围
  • 二、民俗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 三、民俗的社会作用
  • 第二节 中国民俗的产生及历史背景
  • 一、中国民俗的产生
  • 二、民俗产生的条件及背景
  •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民族特点
  • 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 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 三、实用性特点
  • 第四节 民俗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
  • 一、民俗与文学
  • 二、民俗与历史学
  • 三、民俗与社会学
  • 第五节 移风易俗与社会进步
  • 一、移风易俗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 二、扬善弃陋,倡导社会主义新风俗
  • 第八章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神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神
  • 一、古代文学艺术的哲学背景
  •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 三、抒情写意的主体精神
  •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
  • 一、审美与真善
  • 二、意境与意象
  • 三、形神与虚实
  •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形态
  • 一、阳刚与阴柔
  • 二、中和之美
  •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机构与考试制度
  • 一、教育机构
  • 二、科举制度
  •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 一、教育思想
  • 二、教学思想
  • 第十章 中国古代科技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科学和技术的贡献
  • 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 二、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
  • 一、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思想基础
  • 二、古代科技整体观的长处与不足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 一、实用性与古代国家政治的关系
  • 二、实用性的具体表现与相互关系
  • 三、实用性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关系
  •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方法论
  • 一、古代科技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 二、辨合、符验、解蔽的方法论
  • 三、观变、知常、明理的方法论
  • 第十一章 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 第一节 文化评估与文化选择
  • 一、文化论争与文化变革(一)
  • 二、文化论争与文化变革(二)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新文化建设
  • 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 二、传统文化的前景
  • 三、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