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剖析审计实务重点、难点、疑点,将复杂难懂的审计知识化繁为简。

内容简介

审计是监督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本书在解读我国现行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具体审计工作的开展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将一些复杂难懂的审计知识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并配备了相应的实务操作案例,供读者在理解审计知识与解决实际审计问题时进行参考。

本书适合审计专业人士、企业经营管理者、企业培训及咨询人员、高校审计专业的师生阅读和使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审计概述
  • 1.1 审计的概念与独立性
  • 1.1.1 审计概念
  • 1.1.2 审计的独立性
  • 1.2 审计的目标和对象
  • 1.2.1 审计的目标
  • 1.2.2 审计的对象
  • 1.3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 1.3.1 审计的职能
  • 1.3.2 审计的作用
  • 第2章 审计种类、方法和程序
  • 2.1 审计种类
  • 2.1.1 社会审计
  • 2.1.2 内部审计
  • 2.1.3 政府审计
  • 2.2 审计方法
  • 2.2.1 审计方法的选用
  • 2.2.2 审计的技术方法
  • 2.2.3 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 2.2.4 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 2.2.5 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方法
  • 2.3 审计程序
  • 2.3.1 审计的准备阶段
  • 2.3.2 审计的实施阶段
  • 2.3.3 审计的完成阶段
  • 2.4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 2.4.1 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
  • 2.4.2 信息技术对确定审计范围的影响
  • 2.4.3 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
  • 2.4.4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
  • 第3章 我国审计的组织形式
  • 3.1 民间审计组织
  • 3.1.1 民间审计组织及人员
  • 3.1.2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
  • 3.1.3 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及出名的会计师事务所
  • 3.2 内部审计机构
  • 3.2.1 内部审计机构及其特征
  • 3.2.2 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及责任追究
  • 3.2.3 国际内部审计机构
  • 3.3 政府审计机关
  • 3.3.1 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
  • 3.3.2 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和遵循的原则
  • 3.3.3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 第4章 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
  • 4.1 审计准则
  • 4.1.1 审计准则的含义和作用
  • 4.1.2 审计准则的结构内容
  • 4.1.3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 4.1.4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
  • 4.1.5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 4.2 审计依据
  • 4.2.1 审计依据的含义
  • 4.2.2 审计依据的种类
  • 4.2.3 审计依据的特点
  • 4.2.4 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
  • 第5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 5.1 审计证据
  • 5.1.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性
  • 5.1.2 审计证据的分类
  • 5.1.3 审计证据的收集
  • 5.1.4 审计证据的鉴定
  • 5.2 审计工作底稿
  • 5.2.1 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 5.2.2 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 5.2.3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和格式
  • 5.2.4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 5.2.5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和保管
  • 第6章 账目审计基本方式
  • 6.1 顺查法
  • 6.2 逆查法
  • 6.3 直查法
  • 6.4 详查法
  • 6.5 抽查法
  • 6.6 重制法
  • 第7章 账目基础审计技术方法
  • 7.1 审阅方法
  • 7.1.1 审阅法的定义
  • 7.1.2 审阅的要点
  • 7.1.3 审阅的技巧
  • 7.2 核对方法
  • 7.2.1 核对的要点
  • 7.2.2 运用核对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 7.3 盘存方法
  • 7.3.1 盘存方法的应用要点
  • 7.3.2 盘存方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7.4 函证方法
  • 7.4.1 函证方法的应用要点
  • 7.4.2 函证方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7.5 观察与鉴定方法
  • 7.5.1 观察方法
  • 7.5.2 鉴定方法
  • 7.6 分析方法
  • 7.6.1 比较分析法
  • 7.6.2 平衡分析法
  • 7.6.3 相关分析法
  • 7.6.4 账户分析法
  • 7.7 推理方法
  • 7.7.1 推理方法的应用要点
  • 7.7.2 推理方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7.8 询问方法
  • 7.8.1 询问方法的应用要点
  • 7.8.2 询问方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7.9 调整方法
  • 7.9.1 调整方法的应用要点
  • 7.9.2 调整方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7.10 评价方法
  • 7.11 审计评价的方式
  • 7.12 审计评价的方法
  • 7.13 应区分的界限
  • 7.14 支出环节的评价要点
  • 7.15 生产环节的评价要点
  • 7.16 收入环节的评价要点
  • 第8章 制度基础审计技术方法
  • 8.1 计划制定与管理方法
  • 8.1.1 长期计划制定与管理方法
  • 8.1.2 项目审计计划制定与管理方法
  • 8.1.3 现场审计计划制定与管理方法
  • 8.2 资源控制与工作分配方法
  • 8.3 制度调查方法
  • 8.3.1 调查内容确定
  • 8.3.2 制度调查技术
  • 8.4 制度描述方法
  • 8.4.1 文字说明法
  • 8.4.2 制表法
  • 8.4.3 绘制流程图法
  • 8.5 制度初评方法
  • 8.6 符合性测试方法
  • 8.7 综合评价方法
  • 8.8 实质性测试方法
  • 8.8.1 资产与负债账目测试方法
  • 8.8.2 分析性检查方法
  • 8.9 制度自评方法
  • 8.9.1 制度自评的意义
  • 8.9.2 制度自评的程序
  • 第9章 风险基础审计技术方法
  • 9.1 固有风险分析
  • 9.2 控制风险分析
  • 9.3 管理风险方法
  • 9.3.1 风险识别
  • 9.3.2 风险评估
  • 9.3.3 风险处理
  • 9.4 重要性判断方法
  • 9.4.1 重要性概念
  • 9.4.2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应用
  • 第10章 错弊审计方法
  • 10.1 错弊发现技巧
  • 10.1.1 错误与弊端的区分
  • 10.1.2 发现错弊的技巧
  • 10.1.3 错弊审计要点
  • 10.2 弊端审计技术
  • 10.2.1 线索筛选技术
  • 10.2.2 纵横穿插技术
  • 10.2.3 配套还原技术
  • 10.2.4 立体查账技术
  • 10.2.5 分解组合技术
  • 第11章 管理审计方法
  • 11.1 经济活动分析方法
  • 11.1.1 因素分析方法
  • 11.1.2 指数分析方法
  • 11.1.3 ABC分析技术
  • 11.2 数学分析方法
  • 11.2.1 线性规划方法
  • 11.2.2 网络分析方法
  • 11.2.3 回归分析方法
  • 11.3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 11.3.1 本量利分析方法
  • 11.3.2 投资分析方法
  • 第12章 计算机审计
  • 12.1 计算机审计概述
  • 12.1.1 计算机审计的含义
  • 12.1.2 计算机审计的必要性
  • 12.1.3 计算机审计的特点
  • 12.2 计算机审计调查与程序
  • 12.2.1 初步调查
  • 12.2.2 安全控制
  • 12.2.3 保护控制
  • 12.2.4 设计说明书控制
  • 12.2.5 风险控制分析
  • 12.2.6 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
  • 12.2.7 接触控制
  • 12.2.8 过程控制
  • 12.2.9 应用控制
  • 12.2.10 用户控制
  • 12.3 计算机审计方法
  • 12.3.1 通用审计软件
  • 12.3.2 计算机审计技术
  • 12.3.3 评价数据库系统的创新方法
  • 12.4 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应用
  • 12.4.1 绕过计算机审计法的应用
  • 12.4.2 模拟数据法的应用
  • 12.4.3 重新处理法的应用
  • 12.4.4 程序检查法的应用
  • 第13章 社会审计常用的技术方法
  • 13.1 盘存法
  • 13.1.1 盘存法的概念
  • 13.1.2 盘存法的分类
  • 13.1.3 盘存法的实施要点
  • 13.1.4 应用盘存法的注意事项
  • 13.2 函证方法
  • 13.2.1 函证的对象
  • 13.2.2 函证程序实施的范围
  • 13.2.3 函证的时间
  • 13.2.4 函证的实施过程及评价
  • 13.3 询问法
  • 13.3.1 询问法的定义
  • 13.3.2 询问法的实施方式
  • 13.4 抽样法
  • 13.4.1 抽样法的含义
  • 13.4.2 抽样法的特征
  • 13.4.3 抽样法的适用性
  • 13.4.4 抽样法的分类
  • 13.5 社会常用的技术方法案例
  • 13.5.1 审计具体使用方法介绍
  • 13.5.2 使用的具体审计方法
  • 第14章 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审计
  • 14.1 销售与收款环节相关业务活动及内部控制
  • 14.2 评估销售与收款环节的重大风险
  • 14.3 测试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部控制
  • 14.3.1 控制测试的基本原理
  • 14.3.2 以风险为起点的控制测试
  • 14.4 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实质性程序
  • 14.4.1 营业收入的实质性程序
  • 14.4.2 应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 14.5 东方电子公司销售与收款环节审计案例
  • 第15章 采购与付款环节的审计
  • 15.1 采购与付款环节相关业务活动及内部控制
  • 15.1.1 采购与付款环节的相关业务活动
  • 15.1.2 采购与付款环节内部控制
  • 15.2 评估采购与付款环节的重大风险
  • 15.3 测试采购与付款环节的内部控制
  • 15.4 采购与付款环节的实质性程序
  • 15.4.1 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 15.4.2 除折旧/摊销、人工费用以外的一般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 15.5 A公司采购与付款环节审计案例
  • 第16章 生产与存货环节的审计
  • 16.1 生产与存货环节相关业务活动及内部控制
  • 16.1.1 生产与存货环节相关业务活动
  • 16.1.2 生产与存货环节的内部控制
  • 16.2 评估生产与存货环节的重大风险
  • 16.3 生产与存货环节的内部控制测试
  • 16.4 生产与存货环节的实质性程序
  • 16.4.1 存货的审计目标
  • 16.4.2 存货监盘
  • 16.4.3 存货计价审计和截止测试
  • 16.5 A公司生产与存货环节审计案例
  • 16.5.1 案例介绍
  • 16.5.2 案例实施过程
  • 16.5.3 案例结论
  • 第17章 货币资金的审计
  • 17.1 货币资金审计概述
  • 17.1.1 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
  • 17.1.2 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主要单据与会计记录
  • 17.1.3 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 17.1.4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概述
  • 17.2 货币资金的重大风险
  • 17.2.1 货币资金可能发生的错报
  • 17.2.2 识别与应对可能发生错报环节的内部控制
  • 17.2.3 与货币资金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
  • 17.2.4 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
  • 17.3 测试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 17.3.1 库存现金的控制测试
  • 17.3.2 银行存款的控制测试
  • 17.4 货币资金的实质性程序
  • 17.4.1 库存现金的实质性程序
  • 17.4.2 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
  • 17.4.3 其他货币资金的实质性程序
  • 17.5 甲公司货币资金审计案例
  • 第18章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 18.1 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
  • 18.1.1 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
  • 18.1.2 内部控制审计基准日
  • 18.2 对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
  • 18.2.1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 18.2.2 与控制相关的风险
  • 18.2.3 测试控制有效性的程序的性质
  • 18.2.4 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
  • 18.2.5 控制测试的范围
  • 18.3 对企业层面控制进行测试
  • 18.3.1 与控制环境相关的控制
  • 18.3.2 针对管理层和治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
  • 18.3.3 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
  • 18.3.4 对内部信息传递和期末财务报告流程的控制
  • 18.3.5 对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评价
  • 18.3.6 集中化的处理和控制(包括共享的服务环境)
  • 18.3.7 监督经营成果的控制
  • 18.3.8 审计重大经营控制及风险管理实务的政策时需考虑的因素
  • 18.4 对业务流程、交易层面控制进行测试
  • 18.4.1 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
  • 18.4.2 识别可能发生错报的环节
  • 18.4.3 识别和了解相关控制
  • 18.5 对信息系统控制进行测试
  • 18.5.1 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控制
  • 18.5.2 信息技术内部控制测试
  • 18.6 评价控制缺陷
  • 18.6.1 控制缺陷的分类
  • 18.6.2 评价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
  • 18.6.3 控制缺陷整改
  • 18.7 内部控制审计案例
  • 第19章 对集团财务报表的审计
  • 19.1 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概念
  • 19.2 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和目标
  • 19.3 了解集团及其组成部分环境
  • 19.4 针对评估的风险采取的措施
  • 19.5 甲集团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案例
  • 第20章 其他特殊项目审计
  • 20.1 会计估计审计
  • 20.1.1 会计估计的性质
  • 20.1.2 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
  • 20.1.3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 20.1.4 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 20.1.5 实施进一步实质性程序以应对特别风险
  • 20.1.6 评价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并确定错报
  • 20.1.7 其他相关审计程序
  • 20.2 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
  • 20.2.1 期初余额的含义
  • 20.2.2 期初余额的审计目标
  • 20.2.3 审计程序
  • 20.2.4 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
  • 第21章 出具审计报告
  • 21.1 审计报告概述
  • 21.2 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类型
  • 21.2.1 审计意见的形成
  • 21.2.2 审计报告的类型
  • 21.3 审计报告的要素
  • 21.3.1 标题
  • 21.3.2 收件人
  • 21.3.3 审计意见
  • 21.3.4 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 21.3.5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
  • 21.3.6 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段
  • 21.3.7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如适用)
  • 21.3.8 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
  • 21.3.9 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和盖章
  • 21.3.10 报告日期
  • 21.4 不同种类审计报告示例
  • 21.4.1 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出具的标准审计报告
  • 21.4.2 由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 21.4.3 由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 21.4.4 由于注册会计师无法针对财务报表多个要素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 21.4.5 由于注册会计师无法针对财务报表多个要素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 21.4.6 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 第22章 内部审计常用技术方法
  • 22.1 抽样方法
  • 22.1.1 审计抽样概述
  • 22.1.2 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 22.2 询问方法
  • 22.2.1 询问方法概述
  • 22.2.2 内部审计工作中询问方法的应用
  • 22.3 分析性技术
  • 22.3.1 分析性技术概述
  • 22.3.2 分析性技术的方法
  • 22.3.3 内部审计工作中分析性技术的应用
  • 22.4 弊端审计技术
  • 22.4.1 弊端审计概述
  • 22.4.2 内部审计工作中弊端审计的应用
  • 22.5 内部制度自评方法
  • 22.5.1 内部制度自评概述
  • 22.5.2 内部制度自评的应用
  • 22.6 内部审计常用技术方法案例
  • 第23章 舞弊审计
  • 23.1 舞弊审计概述
  • 23.2 舞弊审计的内容
  • 23.2.1 管理层舞弊审计
  • 23.2.2 员工舞弊审计
  • 23.3 舞弊审计方法
  • 23.3.1 红色预警标志法
  • 23.3.2 错误制造法
  • 23.3.3 统计分析法
  • 23.4 B子公司总经理舞弊审计案例
  • 23.4.1 案例背景
  • 23.4.2 审计过程
  • 23.4.3 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汇总
  • 23.4.4 审计建议
  • 第24章 合同审计
  • 24.1 合同审计概述
  • 24.2 合同审计的内容
  • 24.2.1 合同签订前的审计
  • 24.2.2 合同履行过程的审计
  • 24.2.3 合同变更的审计
  • 24.2.4 合同终止的审计
  • 24.2.5 合同日常管理审计
  • 24.3 合同审计的方法
  • 24.3.1 询问法
  • 24.3.2 流程图法
  • 24.3.3 测试表法
  • 24.3.4 现场观察法
  • 24.3.5 历史分析法
  • 24.3.6 环境分析法
  • 24.4 合同审计程序
  • 24.5 新利集团公司合同执行前后审计案例
  • 24.5.1 案例背景
  • 24.5.2 审查过程和方法
  • 24.5.3 审计结论
  • 24.6 M公司合同执行审计案例
  • 24.6.1 案例背景
  • 24.6.2 审计实施情况
  • 24.6.3 审计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25章 风险管理审计
  • 25.1 风险管理审计概述
  • 25.1.1 风险管理审计的含义
  • 25.1.2 风险管理审计的特点
  • 25.2 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 25.2.1 企业整体层面
  • 25.2.2 具体业务层面
  • 25.3 风险管理审计的方法
  • 25.3.1 传统审计方法
  • 25.3.2 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情况的审计方法
  • 25.3.3 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
  • 25.4 风险管理审计程序
  • 25.4.1 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
  • 25.4.2 实施风险管理审计
  • 25.4.3 出具风险管理审计报告
  • 25.4.4 进行后续审计
  • 25.5 风险管理审计要点
  • 25.5.1 风险管理政策的审核
  • 25.5.2 风险目标设定的审核
  • 25.5.3 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审核
  • 25.5.4 风险管理措施、方法的适当性审核
  • 25.6 D集团对其B子公司的舞弊风险管理审计案例
  • 25.6.1 案例背景
  • 25.6.2 评估舞弊风险识别的充分性
  • 25.6.3 评估舞弊风险衡量的恰当性
  • 25.6.4 评估舞弊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及改进意见
  • 第26章 财务审计
  • 26.1 财务审计概述
  • 26.1.1 财务审计的含义
  • 26.1.2 财务审计的特点
  • 26.2 财务审计的内容
  • 26.2.1 基础性审计工作
  • 26.2.2 发展性审计工作
  • 26.2.3 稳定性审计工作
  • 26.3 财务审计的方法
  • 26.4 财务审计程序
  • 26.4.1 制定财务审计计划
  • 26.4.2 内部财务审计具体实施过程
  • 26.4.3 内部财务审计结束
  • 26.4.4 后续内部财务审计
  • 26.5 财务审计要点
  • 26.5.1 预算管理审计
  • 26.5.2 资产、负债及权益审计
  • 26.5.3 纳税管理审计
  • 26.5.4 会计基础工作审计
  • 26.5.5 会计电算化制度审计
  • 26.6 G公司财务审计案例
  • 26.6.1 案例背景
  • 26.6.2 审计发现的问题
  • 26.6.3 整改建议
  • 第27章 信息系统审计
  • 27.1 信息系统审计概述
  • 27.2 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 27.2.1 组织层面信息技术控制
  • 27.2.2 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
  • 27.2.3 业务流程层面应用控制
  • 27.3 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
  • 27.3.1 询问相关控制人员
  • 27.3.2 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
  • 27.3.3 审阅文件和报告及计算机文档或日志
  • 27.3.4 进行穿行测试,追踪交易在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
  • 27.3.5 验证系统控制和计算逻辑
  • 27.3.6 登录信息系统进行系统查询
  • 27.3.7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
  • 27.3.8 利用其他专业机构的审计结果或者企业对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结果
  • 27.3.9 其他
  • 27.4 信息系统审计程序
  • 27.4.1 制定审计计划
  • 27.4.2 风险评估
  • 27.4.3 信息系统审计测试
  • 27.4.4 出具审计报告
  • 27.5 信息系统审计要点
  • 27.5.1 组织层面信息技术控制
  • 27.5.2 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
  • 27.5.3 业务流程层面应用控制
  • 27.6 H集团信息系统审计案例
  • 27.6.1 案例背景
  • 27.6.2 审计过程及方法
  • 27.6.3 审计结果及成效
  • 27.6.4 启示与思考
  • 第28章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 28.1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 28.1.1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分类
  • 28.1.2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28.1.3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 28.2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28.2.1 经营管理及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 28.2.2 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 28.2.3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
  • 28.2.4 被审计领导干部执行廉政纪律情况
  • 28.2.5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
  • 28.3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 28.3.1 审计取证方法
  • 28.3.2 责任界定方法
  • 28.3.3 审计评价方法
  • 28.4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 28.4.1 审计准备阶段
  • 28.4.2 审计实施阶段
  • 28.4.3 审计报告阶段
  • 28.4.4 审计终结阶段
  • 28.5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 28.6 L公司对子公司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
  • 第29章 绩效审计
  • 29.1 绩效审计概述
  • 29.1.1 绩效审计分类
  • 29.1.2 绩效审计的特点
  • 29.1.3 绩效审计目标
  • 29.2 绩效审计的内容
  • 29.2.1 企业经营活动审计内容
  • 29.2.2 企业管理活动审计内容
  • 29.2.3 公共部门绩效审计内容
  • 29.3 绩效审计评价
  • 29.3.1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 29.3.2 绩效审计的专门分析评价方法
  • 29.4 绩效审计程序
  • 29.5 绩效审计的要点
  • 29.6 S公司绩效审计案例
  • 第30章 公司治理审计
  • 30.1 公司治理审计概述
  • 30.1.1 公司治理审计的概念
  • 30.1.2 公司治理审计的特点
  • 30.1.3 公司治理审计的目标
  • 30.2 公司治理审计的内容
  • 30.2.1 股东层面公司治理审计
  • 30.2.2 董事会层面公司治理审计
  • 30.3 公司治理审计的要点
  • 30.3.1 实地观察审计方法的运用
  • 30.3.2 关注对反舞弊控制的审计
  • 30.3.3 关注对报酬政策和相关流程的审计
  • 第31章 经营决策审计
  • 31.1 经营决策审计概述
  • 31.1.1 经营决策审计的概念
  • 31.1.2 经营决策审计的原则
  • 31.1.3 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审计的方法
  • 31.2 经营决策审计的内容
  • 31.2.1 投资方向审计
  • 31.2.2 环境分析和市场预测审计
  • 31.2.3 市场营销决策审计
  • 31.3 经营决策审计要点
  • 31.3.1 经营决策审计的评价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 31.3.2 经营决策审计不仅要关注直接的审计效果,而且要关注可控的社会效果
  • 31.4 M公司经营决策审计案例
  • 第32章 内部审计报告
  • 32.1 编制内部审计报告的目的
  • 32.1.1 向阅读者传递信息
  • 32.1.2 说服阅读者接受并采纳审计意见和建议
  • 32.2 内部审计报告的作用
  • 32.3 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
  • 32.4 编制内部审计报告的注意事项
  • 32.5 内部审计报告的复核
  • 32.6 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
  • 32.6.1 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
  • 32.6.2 内部审计报告的正文内容
  • 第33章 政府审计常用技术方法
  • 33.1 询问技术
  • 33.1.1 询问技术应用要点
  • 33.1.2 询问技术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 33.2 检查方法
  • 33.2.1 顺查法
  • 33.2.2 逆查法
  • 33.2.3 直查法
  • 33.3 分析技术
  • 33.3.1 比较分析技术
  • 33.3.2 平衡分析技术
  • 33.3.3 相关分析技术
  • 33.3.4 账户分析技术
  • 第34章 财政审计(一)
  • 34.1 财政审计概述
  • 34.1.1 财政审计的含义
  • 34.1.2 财政审计的意义
  • 34.1.3 财政审计的法律依据
  • 34.2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
  • 34.2.1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含义
  • 34.2.2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意义
  • 34.2.3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指导原则和目标
  • 34.2.4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时间和范围
  • 34.2.5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内容
  • 34.3 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
  • 34.3.1 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内涵
  • 34.3.2 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必要性
  • 34.3.3 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应坚持的原则
  • 34.3.4 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 34.3.5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与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结合
  • 34.4 部门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
  • 34.4.1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 34.4.2 部门决算审计
  • 34.5 案例分析
  • 第35章 财政审计(二)
  • 35.1 税务审计
  • 35.1.1 税务审计概述
  • 35.1.2 税务审计的内容
  • 35.2 海关审计
  • 35.2.1 海关审计概述
  • 35.2.2 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征收情况审计
  • 35.2.3 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减免情况审计
  • 35.2.4 保税货物监管情况审计
  • 35.3 国库审计
  • 35.3.1 国库审计概述
  • 35.3.2 国库审计的内容
  • 35.4 案例分析
  • 第36章 财政审计(三)
  • 36.1 社会保障审计
  • 36.1.1 社会保障审计概述
  • 36.1.2 社会保障审计的主要内容
  • 36.2 农业审计
  • 36.2.1 农业审计概述
  • 36.2.2 农业审计的主要内容
  • 36.3 资源环境审计
  • 36.3.1 资源环境审计概述
  • 36.3.2 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 36.4 案例分析
  • 36.4.1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
  • 36.4.2 扶贫资金审计结果
  • 36.4.3 节能减排项目审计结果
  • 第37章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 37.1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概述
  • 37.1.1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
  • 37.1.2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意义
  • 37.1.3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特点
  • 37.1.4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方向
  • 37.2 投资项目管理审计
  • 37.2.1 投资项目计划管理审计
  • 37.2.2 投资项目预算管理审计
  • 37.3 建设项目管理审计
  • 37.3.1 建设项目招投标审计
  • 37.3.2 合同管理审计
  • 37.3.3 建设工程监理审计
  • 37.4 工程价款结算审计
  • 37.4.1 建设项目概预算编制审计
  • 37.4.2 建筑安装工程费审计
  • 37.4.3 对征地拆迁的审计
  • 37.5 建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
  • 37.5.1 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审计
  • 37.5.2 建设项目支出审计
  • 37.5.3 基本建设收入、结余资金、债权债务审计
  • 37.5.4 竣工结算报表审计
  • 37.6 案例分析
  • 37.6.1 案例一
  • 37.6.2 案例二
  • 第38章 金融审计
  • 38.1 金融审计概述
  • 38.1.1 金融及金融机构
  • 38.1.2 金融审计的含义及任务
  • 38.1.3 金融业务的审计特征
  • 38.1.4 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
  • 38.1.5 金融审计的发展趋势
  • 38.2 商业银行审计
  • 38.2.1 商业银行概述
  • 38.2.2 商业银行审计概述
  • 38.2.3 商业银行审计内容
  • 38.3 保险业务审计
  • 38.3.1 保险业务概述
  • 38.3.2 保险业务审计概述
  • 38.3.3 保险业务审计的具体内容
  • 38.4 证券业务审计
  • 38.4.1 证券业务概述
  • 38.4.2 证券业务审计概述
  • 38.4.3 证券业务审计的内容
  • 38.5 案例分析
  • 第39章 政府绩效审计
  • 39.1 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39.1.1 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 39.1.2 政府绩效审计概述
  • 39.2 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
  • 39.2.1 准备阶段
  • 39.2.2 实施阶段
  • 39.2.3 报告阶段
  • 39.2.4 后续审计阶段
  • 39.3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 39.3.1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分类
  • 39.3.2 政府绩效审计的常用方法
  • 39.4 政府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 39.4.1 案例背景
  • 39.4.2 审前准备阶段
  • 39.4.3 审计实施阶段
  • 39.4.4 审计报告阶段
  • 第40章 政府信息系统审计
  • 40.1 政府信息系统审计概述
  • 40.1.1 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含义
  • 40.1.2 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
  • 40.1.3 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 40.1.4 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效果
  • 40.2 计算机技术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
  • 40.2.1 建设政府审计信息化系统
  • 40.2.2 云计算技术在政府审计中的运用
  • 40.3 政府审计在大数据时代的新发展
  • 40.3.1 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
  • 40.3.2 大数据时代给政府审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40.3.3 大数据时代对政府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 40.3.4 大数据时代开展政府审计的策略
  • 第41章 政府审计报告
  • 41.1 政府审计报告概述
  • 41.1.1 政府审计报告的含义
  • 41.1.2 政府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容
  • 41.1.3 政府审计报告的作用
  • 41.1.4 政府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 41.1.5 政府审计报告的审定
  • 41.1.6 审计结果公告
  • 41.2 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
  • 41.2.1 审计结果报告
  • 41.2.2 审计工作报告
  • 41.2.3 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工作报告的关系
  • 41.2.4 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工作报告的程序
  • 41.3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 41.3.1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概述
  • 41.3.2 专项审计调查范围
  • 41.3.3 专项审计调查的程序
  • 41.3.4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
  • 41.4 政府审计报告举例
  • 41.4.1 政府审计工作报告举例
  • 41.4.2 政府审计结果报告举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