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不仅对动词的叙实性做了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索,还在语言事实的描写上尽可能地做到细致和周全。

内容简介

本书主张立足于汉语事实的动词叙实性研究,并坚持面向计算的应用导向,以汉语动词的叙实性为研究对象,以具体的语法语义环境为纲,多次变换研究视角,运用宾语小句的话题化、宾语小句的指称化、SVO句式的被动化、SVO句式的内嵌、句类选择、非现实语气等作为测试环境,考察各类动词的叙实性,基本弄清了各类动词叙实性漂移的方向和影响因素,从而把动词的叙实性纳入动态性的范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
  • 0.2 研究对象
  • 0.3 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
  • 0.4 选题意义
  • 0.5 创新之处
  • 0.6 语料来源
  • 第1章 汉语动词叙实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1.1 汉语动词的分类研究回顾
  • 1.1.1 传统语言学的动词分类
  • 1.1.2 描写语言学的动词分类
  • 1.1.3 基于配价语法的动词分类
  • 1.1.4 基于情状类型的动词分类
  • 1.1.5 基于生成语法的动词分类
  • 1.1.6 基于语用学的动词分类
  • 1.1.7 基于语义学的动词分类
  • 1.2 国外的动词叙实性研究
  • 1.2.1 Kiparsky & Kiparsky(1970)和叙实性研究的发端
  • 1.2.2 Leech(1987/1983)对叙实性的研究
  • 1.2.3 Givón的感知、认知及话语动词
  • 1.3 国内的动词叙实性研究
  • 1.3.1 语用学界对叙实动词的研究
  • 1.3.2 语法学界对叙实性的研究
  • 1.3.3 跟叙实性相关的学位论文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叙实性及相关概念梳理
  • 2.1 引言
  • 2.2 叙实性概念的演变过程及重新梳理
  • 2.2.1 叙实性概念的发展演变
  • 2.2.2 叙实性的重新界定
  • 2.3 汉语叙实性动词的句法语义差别
  • 2.3.1 追补测试
  • 2.3.2 否定提升测试
  • 2.3.3 疑问提升测试
  • 2.3.4 宾语小句的话题化测试
  • 2.3.5 宾语小句主宾语的提取测试
  • 2.3.6 宾语小句的关系化测试
  • 2.4 关于叙实性的其他理论思考
  • 2.4.1 叙实之“实”
  • 2.4.2 叙实性之“源”
  • 2.5 三类动词的成员
  • 2.5.1 叙实动词的外延
  • 2.5.2 非叙实动词的外延
  • 2.5.3 反叙实动词的外延
  • 第3章 否定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 3.1 否定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3.1.1 叙实动词对否定的反应
  • 3.1.2 “后悔”与否定的高相容性
  • 3.2 否定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3.3 否定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3.3.1 “感觉”类动词的语义特点及其非叙实功能
  • 3.3.2 否定与“感觉”类动词的叙实性
  • 3.3.3 否定与“言说”类动词的叙实性
  • 3.4 否定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3.4.1 反叙实动词的反叙实语义功能
  • 3.4.2 反叙实动词对否定的排斥
  • 3.5 否定提升与动词的叙实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疑问句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 4.1 疑问句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4.1.1 疑问句与“知道”类动词的叙实性
  • 4.1.2 疑问句与“明白”类动词的叙实性
  • 4.2 疑问句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4.2.1 主句为疑问形式时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4.2.2 宾语小句为疑问形式时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4.3 疑问句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4.3.1 疑问句与“感觉”类动词的叙实性
  • 4.3.2 疑问句与“听说”类动词的叙实性
  • 4.4 疑问句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降级操作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 5.1 降级操作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1.1 降级操作与“知道”的叙实性
  • 5.1.2 降级操作与“后悔”的叙实性
  • 5.2 降级操作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2.1 宾语小句的话题化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2.2 宾语小句的指称化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2.3 SVO句式内嵌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3 降级操作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3.1 话题化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3.2 指称化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3.3 SVO句式内嵌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4 降级操作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4.1 宾语小句的话题化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4.2 宾语小句的指称化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4.3 SVO句式内嵌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非现实语气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 6.1 非现实语气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1.1 情态动词与“知道”的叙实功能
  • 6.1.2 条件句与“知道”的叙实功能
  • 6.1.3 本节小结
  • 6.2 非现实语气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2.1 情态动词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2.2 条件句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2.3 本节小结
  • 6.3 非现实语气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3.1 情态动词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3.2 条件句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3.3 本节小结
  • 6.4 非现实语气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4.1 情态动词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4.2 条件句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6.4.3 本节小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语属性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 7.1 主语属性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7.1.1 主语的单复数
  • 7.1.2 主语的定指性
  • 7.1.3 主语的亲历性
  • 7.1.4 本节小结
  • 7.2 主语属性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7.2.1 主语的单复数
  • 7.2.2 主语的定指性
  • 7.2.3 主语的权威程度
  • 7.2.4 主语的亲历性
  • 7.2.5 本节小结
  • 7.3 主语属性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7.3.1 主语的单复数
  • 7.3.2 主语的定指性
  • 7.3.3 主语的权威程度
  • 7.3.4 主语的亲历性
  • 7.3.5 本节小结
  • 7.4 主语属性影响力的差异性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状语修饰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 8.1 状语修饰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8.2 状语修饰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8.3 状语修饰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8.3.1 状语修饰与“听说”类动词的叙实性
  • 8.3.2 状语修饰与“感觉”类动词的叙实性
  • 8.3.3 本节小结
  • 8.4 状语修饰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 8.5 状语修饰的影响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概念结构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 9.1 “假装”类动词宾语的真假分化及其语法条件
  • 9.1.1 “假装”类动词宾语的真假分化
  • 9.1.2 “假装”类动词宾语小句真假分化的语法条件
  • 9.2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假分化的动因解释
  • 9.2.1 “假装”类动词的概念结构和语义表达
  • 9.2.2 假装行为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 9.2.3 假装行为的选择性语言编码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 9.3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假的复杂表现和频率偏向
  • 9.3.1 汉语“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假的复杂表现和频率偏向
  • 9.3.2 英语动词“pretend”宾语的情状类型与真假分别
  • 9.3.3 英语“pretend”句的否定表达形式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现代汉语动词的叙实性的“灰色地带”
  • 10.1 宾语小句的语义特点及其反叙实功能
  • 10.2 宾语小句的时体特点
  • 10.3 否定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 10.4 疑问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 10.5 话题化和指称化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 10.6 内嵌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 10.7 情态动词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 10.8 “希望”在叙实性上的特殊表现
  • 10.8.1 “希望”的宾语小句的特点
  • 10.8.2 否定与“希望”的叙实性
  • 10.8.3 疑问与“希望”的叙实性
  • 10.9 本章小结
  • 第11章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的应用展望
  • 11.1 引言
  • 11.2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 11.3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在修辞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11.4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 11.5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在连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11.5.1 叙实性和连词“虽”的语义功能
  • 11.5.2 连词“虽”不同语义功能的机制及关联
  • 11.5.3 从编码和解码视角看“虽”的两种语义功能
  • 11.5.4 本节小结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