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闻叙事学是研究新闻叙事的本质、属性、功能和形式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一切新闻叙事作品和新闻叙事行为。

内容简介

本书在“重新理解媒介”的基础上,从叙事学与新闻学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创新性地阐释了当下媒介生态中“新闻”“叙事”“新闻叙事”等概念的丰富内涵,并从“叙事的社会历史语境”“叙事文本”“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叙事伦理”等多个面向来探讨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系统地回答了“叙事从何而来”“叙事是什么”“叙事为什么”“叙事向何处去”等核心问题。

该书将文本结构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及宏观的社会学审视结合起来,在比较与演绎中深入探寻了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及其符号意义与社会价值,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概念体系和学术观点,建构起较为完备的网络新闻叙事学理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林下风,咏絮才——代序
  • 绪论 新时代新闻学研究的反思与创新
  • 第一章 叙事的语境与语境的叙事
  • 第一节 叙事的语境:互联网语境与社会语境
  • 第二节 互联网语境下“叙事”的再阐释
  • 第三节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再阐释
  • 第四节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混沌性
  • 第二章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者和受叙者的转型
  • 第一节 从传统新闻叙事者到网络新闻叙事者
  • 第二节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者的转型
  • 第三节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受叙者的转型
  • 第四节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阐释的复杂性
  • 第三章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结构的再造
  • 第一节 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单位
  • 第二节 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结构模式
  • 第三节 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结构逻辑
  • 第四章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话语的重构
  • 第一节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符号特征
  • 第二节 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视角
  • 第三节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时空特质
  • 第五章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意义建构
  • 第一节 叙事即意义
  • 第二节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意义建构的特殊性
  • 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叙事的意义建构手段
  • 第六章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伦理的重塑
  • 第一节 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伦理的新阐释
  • 第二节 不同技术形式下的新闻叙事伦理
  • 第三节 不同内容性质的新闻叙事伦理问题
  • 第四节 新闻叙事伦理问题究因
  • 第五节 建构新闻叙事伦理,引导叙述与现实的和谐互动
  • 第七章 几个值得继续思考的命题
  • 第一节 多媒介叙事对人类的想象力有侵蚀吗?
  • 第二节 自由的互联网能带来自由吗?
  • 第三节 未来如何处理人机关系?
  • 第四节 瞬息万变的媒介生态中,究竟什么是相对不变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核心文献梳理:叙事学与新闻学之跨学科演变
  • 附录2 六大互联网公司探访实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 就是专业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过,关于不同时代知识获取方式,也就是思辨的 “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到了后孔德时代,尤其是被互联网 “重装系统” 后的当代社会,正经历思辨发展的第四阶段 ——“体验阶段”,体现为沉浸传播形式。这四个阶段基于不同的时代特征,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截然不同。神学阶段,“知识 = 经文 × 逻辑”,形而上学阶段 “知识 = 世界观 × 逻辑”,实证阶段 “知识 = 实证数据 × 数学”,体验阶段则为 “知识 = 体验 × 敏感性”。变,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与时俱进,是个体在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当下社会,知识的生产和消费都趋向一种体验式的逻辑,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以提供或创造更好的体验为旨归。媒介产品不断进行服务升级,由给你 “想要的体验” 向给你 “尚不知道的更好的体验” 升级。这种基于体验的媒介生态可称为沉浸传播时代。在这媒体纷乱的时代,作者华进试图为我们找出万变中的不变,重新阐释何为 “新闻”,何为 “叙事”,何为 “新闻叙事”,并从 “叙事的社会历史语境”“叙事文本”“叙事的意义建构” 及 “叙事伦理” 等多方面来剖析网络新闻叙事,将文本结构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及宏观的社会学审视结合起来,深入探寻了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看完本书,才知道什么是专业中的专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网络碎片文章集合,不过还有点意思

      本书刚看时还觉得有点意思,但阅读到后来越来越觉得没啥特别的观点,而且里面的有些文章偏晦涩(作为作者主要事要让读者明白)。     1 一篇新闻报道首先要让事件中各方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 “私心视角” 再综合判断写比较符合事新闻; 2 需考虑国家新闻机构的管控,需要适当隐晦的表达出来(这是身为作家的责任,如果怕批评政府过多担心过不了审查,那么也只能呵呵啦); 最后还需要懂一点点人性,因为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与人打交道,都是和人性 “缺陷” 斗争。在本书中自己感受到的只符合第一条。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