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2020年举办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内容简介

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是我国科学普及领域的品牌学术会议,1991年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发起,已连续举办27届,为我国科普理论创新和科普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交流支撑平台。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于2020年9月2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面向未来的科学素质建设”。

为更广泛地传播本届会议学术成果,主办方将大会学术委员会遴选的42篇论文结集出版。此论文集的出版将推动研讨会成果深化利用,进一步促进学术分享和交流互鉴,更好地服务科普工作实践,服务公众科学素质建设。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 秘书处
  • 会议论文集编委会
  • 应急科普现状浅析及能力建设研究
  • 一 前言
  • 二 概念释义
  • 三 现状初探
  • 四 机制建设
  • 基于需求幅度理论的老年群体科普服务分析
  • 一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场馆教育服务
  • 二 科普教育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
  • 三 科普设施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
  • 四 总结与展望
  • 基于公共传播语境的科学传播话语研究
  • 一 前言
  • 二 公共传播及其现代语境
  • 三 公共传播语境下的气象科普创作
  • 四 结论与讨论
  • 科技辅导员创新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
  • 一 科技辅导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二 科技辅导员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 三 科技辅导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科普创作的实践与思考
  • 一 现阶段科普创作的特点
  • 二 爱国主义教育与科普创作的联系
  • 三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科普创作的实践与思考
  • 浅谈推进智慧场馆科普信息化建设
  • 一 引言
  • 二 当今科普场馆存在的一些问题
  • 三 互联网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占比逐步提升
  • 四 网络传播时代对科普信息化建设有哪些影响
  • 五 吸引公众接触智慧科技馆的措施
  • 六 让更多观众认可智慧科普场馆并主动参与的建议
  • 七 结语
  • 试析江苏省中小学生科技竞赛机制
  • 一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二 江苏省中小学生科技竞赛机制现状
  • 三 江苏省中小学生科技竞赛机制存在的问题
  • 四 江苏省中小学生科技竞赛机制的改进建议
  • 五 结语
  • 繁荣科学绘本创作刍议
  • 一 科学绘本的含义、意义及现状
  • 二 延缓科学绘本发展的若干问题
  • 三 多措并举繁荣科学绘本创作
  • 四 结语
  • 我国城市三级医院科普现状调查
  • 一 样本选取
  • 二 调查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四 建议
  •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社区科普在行动
  • 一 调查地点介绍
  • 二 苏州市经济发展带来社区科普的本土化特色
  • 三 苏州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 四 一点思考
  • 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 一 生态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麋鹿苑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 三 麋鹿苑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 四 麋鹿苑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结论与展望
  • 关于航空科普服务供给的资源研究
  • 一 解读科技教育与科普的供给资源
  • 二 航空科普服务供给的选取原则分析
  • 三 建立航空科普服务清单的建议
  • 四 航空科普资源供给再开发的思考
  • 五 结语
  • “弘扬科学精神”方法策略研究
  • 一 “弘扬科学精神”的含义概述
  • 二 “弘扬科学精神”的现状分析
  • 三 “弘扬科学精神”的思路分析
  • 四 “弘扬科学精神”的方法路径
  • 五 “弘扬科学精神”的若干建议
  • 应急科普建设研究
  • 一 我国应急科普现状
  • 二 应急科普的概念
  • 三 应急科普的意义
  • 四 应急科普所面临的问题
  • 五 应急科普面临问题的应对方案
  • 六 建立科普公共平台
  • 七 结语
  •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科技教育新格局
  • 一 科技教育的目标:从“科学素质”到“核心能力”
  • 二 科技教育的内容:从“学科教育”到“STEM教育”
  • 三 科技教育的形式:从“分散学习”到“整合学习”
  • 四 结语:构建面向三级素养目标的科技教育层级体系
  • 地质公园增强科普教育功能的实践策略
  • 一 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的功能
  • 二 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三 增强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的对策
  • 四 结语
  • 科技馆展览教育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存在意义及问题探析
  • 一 馆校结合的主要方式
  • 二 馆校结合目前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 三 应对问题的策略及建议
  • 基于CLIL理念的科学课程在校外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 一 项目背景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结果与分析
  • 五 研究取得的成果
  • 六 结论与建议
  • 应急科普能力建设研究
  • 一 应急科普的概念
  • 二 进行应急科普的意义
  • 三 应急科普能力建设的现状
  • 四 对应急科普能力建设未来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 五 结论
  • 未来新形势下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策略探究
  • 一 引言
  • 二 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局限
  • 三 未来新形势下青少年科普教育发展探究
  • 四 检验科普实践创新活动的成效
  • 五 结语
  • 新冠肺炎疫情中利用移动通信媒体科普传播的实战与策略
  • 一 多元化的线上科普形式
  • 二 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线上科普内容
  • 三 移动通信媒体应成为一种长期性、必要性的科普载体
  • 四 结语
  •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科普服务发展路径与实施策略探讨
  • 一 科普服务中跨学科教育落实的现实与困境
  • 二 跨学科教育下科普服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 三 例析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科普服务
  • 四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科普服务实施策略分析
  • 五 结语
  • 学会组织科学素质国际化建设路径探索
  • 一 学会组织推动科学素质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 二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素质国际化建设路径
  • 三 学会组织科学素质国际化建设的启示
  • 四 结语
  • 浅谈“智慧+科普”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中的经验及路径
  • 一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网络科普智慧化支撑建设
  • 二 夯实基础建设,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 三 点亮“智慧”,仍需补齐“短板”
  • 四 结语
  • 移动网络背景下科普动画的传播趋势研究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科普的发展历程
  • 三 移动网络时代中国科普动画的发展趋势
  • 四 结论
  • 浅谈科学小品的思想性
  •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科学小品思想性重在表现社会责任感
  •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学小品思想性倾向于政治教育
  • 三 改革开放以后的科学小品思想性重在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 四 新时期科学小品的思想性彰显科学求真精神
  • 五 结语
  • 浅议科技馆展品说明牌
  • 一 展品说明牌概述
  • 二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某地级市科技馆为例)
  • 三 国外科技馆展品说明牌探析
  • 四 改进说明牌的建议
  • 五 结语
  • 天文科学课程教师发展
  • 一 有效合理地设置天文科学课程
  • 二 在充分交流中开展天文教师论坛
  • 三 合理系统地完善培训内容
  • 四 馆校结合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 关于新冠疫情防控中典型科普公众号平台的分析与建议
  • 一 疫情科普平台开展现状分析
  • 二 疫情科普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三 结语
  • 从非典到新冠:网络应急科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网络应急科普的概念
  • 二 网络应急科普的内容性传播策略
  • 三 网络应急科普的阶段性传播策略
  • 四 结语
  • 科普项目与高校专业实践融合模式研究
  • 一 高校科普现状
  • 二 科普项目与高校专业教育实践融合
  • 三 结语
  • 关于提升密云区中小学科技活动辅导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研究
  • 一 密云区中小学科技活动辅导教师培训现状
  • 二 提升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 三 培训成效
  • 四 下一阶段的研究思路
  • 五 结语
  •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 一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 二 北京市科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实践探索
  • 三 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的思考
  • 四 结语
  • 浅谈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发展
  • 一 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的意义
  • 二 科技馆科普教育发展及其现状
  • 三 科技馆科普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四 科技馆开展创新科普教育的几点建议
  • 五 结语
  • 应急科普展览模式研究
  • 一 引言
  • 二 以图文、实物为主要形式的宣教式展览
  • 三 以布展、模型为主要形式的视觉式展览
  • 四 以场景、装置为主要形式的即身性展览
  • 五 以剧场、动态雕塑为主要形式的寄身性展览
  • 六 结论
  • 从内容叙事到传播渠道:医学科普的传播策略探析
  • 一 新的传播生态与医学科普的传播困境
  • 二 内容叙事:打造形象吸引和故事吸引两个抓手
  • 三 渠道拓展:优化渠道矩阵推动多元触达
  • 四 结语
  • 线上科普教育活动直播与录播传播过程分析
  • 一 武汉科技馆线上科普教育活动
  • 二 “云尚探究”直播与录播对比分析
  • 三 “云尚探究”活动直播与录播传播策略
  • 四 结语
  • 历史视角下的科普定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 一 问题和原因
  • 二 科普的定义
  • 三 历史性地看待科普的特征
  • 四 科普的社会功能
  •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北京市科技教育培训模式探究
  • 一 科技教育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
  • 二 科技教育培训现状
  • 三 疫情防控时期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
  • 四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科技教育培训的探索
  • 五 结语
  • 面向未来科学素质建设的自然博物馆教育
  • 一 前言
  • 二 自然博物馆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 三 未来科学素质建设对博物馆提出更高要求
  • 四 面向未来科学素质建设的自然博物馆教育
  • 五 结论
  • 科技馆应急科普研究现状及常态化发展思考
  • 一 科技馆应急科普研究的现状
  • 二 科技馆应急科普实践多样化演进
  • 三 科技馆应急科普线上与线下常态化并进的思考
  • 日本应急科普机制分析及经验启示
  • 一 引言
  • 二 日本应急科普机制概述
  • 三 日本应急科普实践与发展
  • 四 日本应急科普实践经验与启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