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解释了审美愉悦,建立了”诗以识为主“的命题。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古典诗歌鉴赏和创作活动中审美愉悦感究竟从何而来”这一核心议题,指出在解释审美愉悦来源之问题时,西方美学与中国古代诗学这两种思想话语不谋而合的认识论基础,即均认为艺术审美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而审美愉悦则是一种认知上的愉悦。

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来源于作品为心灵带来的认知上的特殊拓展。解决来源问题之后,本书进一步回应了审美分歧、美的普遍有效性、诗歌艺术风格的偏好等问题,为更统一的审美见识和更广博的审美趣味奠定理论基础。

最后通过对古代诗学核心概念与重要命题的逐一考察,建立起了以“诗以识为主”这一命题,统摄“言志”“缘情”“主气”“尚意”“立格”“宗理”等古代诗学理论体系中的传统命题,完成对古代诗学理论资源中基本命题的统一。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问题群的提出及本书结构体系的展现
  • 三、研究的目标、当代智识追求以及真实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超越审美分歧:美何以具有普遍性
  • 第一节 “审美”的认知属性与西方美学重视认知的思想传统
  • 第二节 康德论审美的普遍有效性:作为审美判断之认识论基础的“非确定性知性”能力
  • 第三节 “非确定性知性”的深层问题
  • 第四节 休谟关于审美普遍性的经典探讨及与康德的比较
  • 第二章 古典诗歌审美活动所依据的普遍知性法则
  • 第一节 概念何以能够用以指称世界?
  • 第二节 古典诗歌艺术中的概念因素及其背后的知性法则
  • 第三节 “概念性命意”与“意象性命意”之分野:古典诗歌知性法则的基本类型
  • 第四节 与传统诗学话语之间的对应转化问题
  • 第三章 中国诗学史上最富知性意蕴的命题:诗以“识”为主
  • 第一节 叶燮之前的“贵识论”诗学传统及其局限
  • 第二节 叶燮杰出的“贵识论”思想
  • 第三节 “识”背后的知性秩序:“活法”及其与康德“不确定的概念”之间的比较
  • 第四章 “志”“情”与“识”之间的关系及“意”的媒介作用
  • 第一节 “言志”“缘情”与“思无邪”
  • 第二节 “意”对“情”与“志”的统摄作用
  • 第三节 关键环节:“意由于识”以及对下面诸章的统领
  • 第五章 “意”的知性分析
  • 第一节 “意”的运动方式:“辞前意”与“辞后意”问题
  • 第二节 “意”的知性属性:科林伍德的杰出分析
  • 第三节 “意”中的情感:表现情感为何本质上是认知活动
  • 第六章 “气”何以通向“识”:“气”的知性分析
  • 第一节 自然之气与道德之气
  • 第二节 拨开文气的隐喻之雾:气附“意”而生
  • 第三节 文气与声调的关系
  • 第七章 “格”何以通向“识”:“格”的知性分析
  • 第一节 以“意”释“格”:“格”对“意”的依附性地位
  • 第二节 典型的以“格”为中心的衍生概念
  • 第三节 “命意”的非概念化以及“格”依附性地位在康德美学上的根据
  • 第八章 “理”和“识”的关系:“理”的知性分析
  • 第一节 罕见的思维高度:叶燮论“理”
  • 第二节 翁方纲“肌理说”新探
  • 第三节 “有理而不涉理路”:严羽的审美二律背反
  • 第九章 “意境”和“识”的关系:“意境”中的知性问题
  • 第一节 “意境”概念的性质:中性还是评价性?
  • 第二节 “评价性意境概念”在近代以来的兴起
  • 第三节 “意境”的诸要素分析及其整体艺术理想上的局限性
  • 第十章 古典诗歌知性价值的集大成代表:杜甫的诗识与杜诗艺术的知性含量
  • 第一节 杜甫“诗史”类作品引发的争议及古人对“诗”“史”关系的理解
  • 第二节 “诗歌”区别于“历史”的独特知性品格
  • 第三节 杜甫的伟大“诗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