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6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法律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在立法、司法中的实际体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突破以往中国法律思想史仅局限于现代法律定义的范围,从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言论中抽离出部分内容做孤立分析的传统,把思想家的法律思想放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做联系的全面认识,还原在活生生的历史过程中观察历史人物关于法律思想(即维护社会秩序)的整体思想主张,全面把握他们法律思想的含义、法律思想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伦理道德至上的基本立场,重点关注古代思想家以宗法伦理道德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这一历史事实,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以儒家为主)以倡扬建立伦理道德人格为中心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在立法、司法中的实际体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1.宗法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和灵魂
- 2.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法律得以实施的内在推动力,道德意识是最好的法律意识
- 3.道德信仰是法律秩序充分实现的真正保证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产生的法律制度基础
- 第一节 西周宗法制度是适用于全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 一、宗法制度是氏族制度与政治制度的重合体
- 二、大宗、小宗及其相互关系
- 三、宗法制与分封制
- 第二节 封建制社会的礼与法
- 一、礼是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
- 二、礼既具备道德规范的形式,又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
- 三、礼既符合道德规范的结构又符合法律规范的结构
- 四、礼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属性
- 五、封建制社会不存在独立于礼的法
- 六、法的独立
- 一、“礼”与“法”的区别
- 二、郑“铸刑书”和晋“铸刑鼎”是从礼到法转变的标志
- 三、由礼到法转变的社会条件与内在原因
- 四、礼的多重属性决定于对违礼行为制裁的不确定性
- 五、对违礼行为的刑事强制形式的变迁
- 六、法在封建制社会礼的规范体系中的萌发和发展
- 第二章 各种君主专制政治法律思想的争鸣
- 第一节 奠定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基调的孔子法律思想
- 一、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基本结构
- 二、孔子的宗教性道德追求
- 三、孔子的理想政治法律境界
- 第二节 首倡价值内在的孟子“内圣外王”法律思想
- 一、肯定心是道德主体的“性善论”
- 二、“先义后利”的人格观
- 三、“存心”“养气”的成德工夫
- 四、“推恩”“保民”的仁政思想
- 五、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化
- 六、“暴君放伐”的君主专制救济的思想
- 第三节 荀子对先秦儒家传统的突破
- 一、道德价值外在根源的思想
- 二、提高了法的地位
- 三、吸纳术势思想作为实现外在价值的保障
- 第四节 韩非否定道德意义的法律思想
- 一、否定道德在治国中的价值
- 二、君臣间是利害关系而御臣不能依靠臣“忠心”
- 三、否定施政以“仁”“爱”
- 四、“重刑”是基于人情
- 第五节 韩非的君主专制政权运行架构的政治法律思想
- 一、贵贱一体遵行的外在规范——法
- 二、保证法律执行的术
- 三、体现专制君主至高地位的势
- 四、韩非政治法律思想是前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第六节 秦政权倒台不是法家思想的破产
- 一、秦亡的主要原因
- 二、秦统治者的所为不能等同于法家思想
- 一、秦灭亡的原因与法家思想的对错不是一回事
- 二、萧何制律“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并未改变汉律的基本内容
- 三、“重刑”不能导致一个政权的倒台
- 第三章 专制君主制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与完善
- 第一节 汉初思想家对秦亡原因的认识及采取策略的不同主张
- 一、黄老学派法思想的内容及实践
- 二、汉初儒者的法律思想
- 三、汉初儒者思想与黄老思想的同异及其斗争
- 第二节 董仲舒“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被接受
- 一、董仲舒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
- 三、“人性论”阐述了礼义教化的必要性
- 四、“德主刑辅”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 五、“天谴”说对君主行为的约束
- 第三节 “德主刑辅”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 一、“独尊儒术”与汉武帝的法律实践
- 二、思想家对汉武帝法律实践的批评
- 三、统治者对“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接受
- 第四节 君主专制正统法律思想的不断完善
- 审势明法、“守文”“正刑”思潮的兴起
- 第四章 君主专制正统法律思想的法典化
- 第一节 君主专制正统法律思想的法学基础理论
- 一、确立君主制社会等级权利义务的基本原理
- 二、规定等级权利义务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肉刑废复”之争阐发的刑罚理论
- 一、刑罚的一般预防作用
- 二、刑罚的特殊预防作用
- 三、刑罚应体现君主的“仁德”
- 四、刑罚轻重程度应与犯罪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 第三节 君主专制正统法律思想对旧法律制度的改造
- 一、孝悌与服丧
- 二、“亲亲相隐”与复仇
- 三、“八议”与恤刑
- 第四节 君主制社会法典的基本原则
- 一、“父为子纲”与“夫为妻纲”
- 二、“君为臣纲”与等级特权
- 三、教育刑与罪刑法定
- 第五节 君主制社会法典的刑事责任依据
- 一、唐律的思想基础
- 二、唐律的刑事责任依据
- 三、中华法系特点形成的政治经济根源
- 第五章 新儒学的法律思想及其法律实践
- 第一节 宋代理学家的法律思想
- 一、纳君权于“理”的约束之内
- 二、“虚君任相”的政权与治权分离的设想
- 三、“穷天理,灭人欲”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基础和保障
- 四、“持敬致知”的修养功夫是实现道德完善从根本上防止违法犯界的积极方法
- 第二节 王阳明心学的法律意义
- 一、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体系
- 二、对社会底层大众建立人格理想的鼓励
- 三、“破心中贼”的提高全民法律意识的意义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的法律思想
- 一、中国士人的人格信念和道德意识是变通执法时正确体现地主阶级整体意志的保证
- 二、中国士人在执法实践中发挥了纠君王之不正、补法制之阙失、体法律之理情的作用
- 第四节 海瑞“整饬吏风”的行政法思想
- 一、注重官吏的政治品德,从根本上整饬吏风
- 二、利用行政法,禁止官吏相互馈送
- 三、严格制度,杜绝官吏交结嘱托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