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介绍了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

内容简介

该书以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技术在各系统的应用为主线进行编写,首先总体介绍了该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扫描及注射技术、数据后处理等,然后再分别介绍该技术在各个系统的临床应用及特别注意事项等内容。本书同时注重DCE-MRI定量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序列的设置和技术原理等信息。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前言
  • 第一章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概述
  • 第一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基本知识
  • 一、基本概念
  • 二、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数据分析
  • 一、半定量分析
  • 二、定量分析
  • 三、主要半定量、定量参数的病理生理意义
  • 第三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
  • 一、肿瘤
  • 二、缺血性疾病
  • 三、其他疾病
  • 四、新药的研发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热点与挑战
  • 一、异质性
  • 二、乏氧性
  • 三、间质液压
  • 四、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面临的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
  • 第一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扫描方法
  • 一、T1 mapping序列
  • 二、动态对比增强序列
  • 三、动态对比增强序列的参数设置
  • 四、动态对比增强扫描中的注意事项
  • 第二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剂注射方案
  • 一、常规注射方案
  • 二、预注射技术
  • 第三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运动校正
  • 一、运动校正的方法
  • 二、运动校正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血流动力学模型
  • 一、半定量参数模型
  • 二、定量参数模型
  • 第五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模型的使用和选择
  • 一、动脉输入函数
  • 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模型的选择原则
  • 第六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肿瘤异质性分析中的应用
  • 一、直方图分析方法
  • 二、纹理分析方法
  • 三、异质性分析的主要参数
  • 四、放射组学与肿瘤异质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脑疾病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脑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脑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及灌注特征
  • 二、血脑屏障破坏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第二节 脑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设备及扫描要求
  • 二、对比剂注射方案
  • 三、图像采集技术
  • 第三节 脑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图像预处理
  • 二、脑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 三、动脉输入函数
  • 四、其他后处理与统计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一、脑肿瘤
  • 二、脑卒中
  • 三、脑小血管病
  • 四、多发性硬化
  • 第五节 脑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鼻咽癌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鼻咽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鼻咽癌的概述
  • 二、鼻咽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二节 鼻咽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设备及扫描要求
  • 二、对比剂注射方案
  • 三、图像采集技术
  • 第三节 鼻咽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图像预处理
  • 二、常用药代动力学模型
  • 三、动脉输入函数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鼻咽癌中的临床应用
  • 一、鼻咽癌的影像诊断进展
  • 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鼻咽癌中的应用
  • 第五节 鼻咽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食管癌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食管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食管癌概述
  • 二、食管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二节 食管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设备及扫描要求
  • 二、对比剂注射方案
  • 三、图像采集技术
  • 第三节 食管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图像预处理
  • 二、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及动脉输入函数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
  • 一、食管癌影像诊断进展
  • 二、食管癌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
  • 第五节 食管癌DCE-MRI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乳腺疾病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乳腺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乳腺癌概述
  • 二、乳腺良性病变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
  • 三、乳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二节 乳腺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设备及扫描要求
  • 二、对比剂注射方案
  • 三、图像采集技术
  • 第三节 乳腺疾病动态对比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图像预处理
  • 二、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 三、动脉输入函数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一、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
  • 三、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分型和预后评估
  • 第五节 乳腺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肺癌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肺癌概述
  • 二、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二节 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设备及扫描要求
  • 二、对比剂注射方案
  • 三、扫描前准备和扫描体位
  • 四、扫描方案及序列
  • 第三节 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图像预处理:运动矫正
  • 二、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 三、数据处理
  • 四、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常用参数
  • 五、其他后处理及统计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 一、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二、预后判断与疗效评价
  • 第五节 肺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肝疾病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肝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肝疾病概述
  • 二、肝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二节 肝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扫描方案及序列
  • 二、肝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 三、呼吸伪影控制
  • 第三节 肝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图像预处理
  • 二、肝的常用药代动力学模型
  • 三、数据处理
  • 四、肝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常用参数
  • 五、其他后处理及统计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肝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一、肝占位性病变
  • 二、肝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
  • 三、肝硬化的分级和肝功能评价
  • 第五节 肝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胰疾病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胰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第二节 胰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检查前准备
  • 二、扫描方案及序列
  • 三、对比剂注射方案
  • 第三节 胰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图像预处理
  • 二、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 三、动脉输入函数与时间信号曲线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胰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一、正常胰
  • 二、胰肿瘤
  • 三、非肿瘤性病变
  • 四、治疗评估和预测
  • 第五节 胰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肾疾病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肾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肾疾病的概述
  • 二、肾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二节 肾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肾肿瘤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二、肾功能测定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第三节 肾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图像配准
  • 二、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 三、动脉输入函数
  • 四、兴趣区的勾画
  • 五、肾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常用参数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肾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一、肾肿瘤诊断
  • 二、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估
  • 三、肾功能测定
  • 第五节 肾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直肠疾病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直肠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直肠癌概述
  • 二、直肠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二节 直肠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设备及扫描要求
  • 二、对比剂使用
  • 三、体位和扫描方向
  • 四、扫描序列选择
  • 第三节 直肠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T1 mapping
  • 二、动脉输入函数的选择
  • 三、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 四、直肠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常用参数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一、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 二、直肠癌的术前分期
  • 三、评价直肠肿瘤的血管生成
  • 四、直肠癌分化程度的判断
  • 五、直肠癌的疗效评估
  • 六、术后复发的判断
  • 第五节 直肠疾病DCE-MRI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子宫颈癌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子宫颈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第二节 子宫颈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设备及扫描技术
  • 二、对比剂注射方案
  • 三、序列及参数设置
  • 第三节 子宫颈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半定量参数
  • 二、定量参数
  • 三、AIF和ROI的选择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子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
  • 一、侵犯范围评价
  • 二、疗效监测与预后判断
  • 三、子宫其他疾病
  • 第五节 子宫颈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前列腺癌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前列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前列腺癌概述
  • 二、前列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病理基础
  • 第二节 前列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设备及扫描要求
  • 二、对比剂使用方案
  • 三、体位和扫描方向
  • 四、序列和参数选择
  • 第三节 前列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T1 mapping
  • 二、动脉输入函数选择
  • 三、药代动力学模型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 一、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二、指导穿刺活检
  • 三、临床分期
  • 四、恶性程度评估和预后评价
  • 五、放疗计划制订
  • 六、疗效评估与复发监测
  • 第五节 前列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骨肌系统疾病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第一节 骨肌系统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基础
  • 一、骨肌系统疾病概述
  • 二、骨肌系统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病理基础
  • 第二节 骨肌系统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 一、线圈与受检者体位
  • 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
  • 三、对比剂使用方案
  • 第三节 骨肌系统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后处理
  • 一、T1-mapping
  • 二、动脉输入函数
  • 三、药代动力学模型
  • 第四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骨肌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一、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 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
  • 三、术后复发的判断
  • 四、强直性脊柱炎
  • 五、类风湿关节炎
  • 第五节 骨肌系统疾病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展望及挑战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中国规模大、实力强、出版品种多的医学出版机构。1993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首批优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