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内容简介

当代文学需要真正具有深度的批评,而这种批评应该是有温度、有深意的。文学与内在生命和时代现场如何发生关系,是作者谢有顺真正关注的问题。在书中,作者对当代文学的总体进程与写作转向进行了分析,亦有对当代知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的作品的局部探讨,更有对学术名家批评方法的新论,可谓“当代文学面面观”。

作者谢有顺说,“写作变革的大方向应该是道德勇气的确立和理想信念的重铸,写作的最终成果是创造人格、更新生命。有必要重申,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力量的辉光。

本书置身文学现场思考文学创作与批评,分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批评等诸多文体,全面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世纪文学的鲜活灵动和利弊得失。

作者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看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张力,视野开阔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觉。在他的笔下,文学事关现实、语言、想象力、技巧,更事关主体、心灵、人格和边界,因而他的文学评论是可读可感、可思可想的,更是有温度有态度、有能量有生命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一 文学的召唤
  • 文体也是作家思想的呈现
  • 存在一种令人愉悦的“文学性”吗?
  • 召唤一种新的现代小说
  • 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
  • 文学写作中的南与北
  • 谈谈“新南方文学”的文化地理
  • 二 个体的凝视
  • 思想着的自我
  • 感觉的象征世界
  • “写一切”的雄心及其实现方式
  • 阿来的写作及其超越性跋涉
  • 灵光消逝年代的文学讲述
  • 对自我与世界的双重确证
  • 三 小说的目光
  • 思想与生活的离合
  • 从苦难中眺望
  • 日常生活令人惊骇的一面
  • 受难者的精神启悟
  • 从声音出发的写作
  • 终归是无处安身
  • 四 批评的伦理
  • 孙绍振的思想核仁
  • 成为一个创造者
  • 现代学术视野里的陈晓明
  • 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
  • 批评如何立心
  •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
  •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
  • 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代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