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4千字
字数
2024-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是一个极具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学科范畴。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经济本体论”“经济认识论”“经济方法论”“经济价值论”的总体性遵循。
作为具有哲学新高度的经济学思想创新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是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奇迹,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厚底蕴,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哲学思想创新,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导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角
- 一 研究背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哲学追问
- 二 研究述评:“经济学”与“哲学”维度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三 视角转向:经济学与哲学交叉叠加的“经济哲学”新视角
- 四 研究意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经济哲学”新场域
- 第一章 “经济哲学”新视角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渊源、创新与向度
- 第一节 思想渊源: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哲学思想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经济哲学思想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哲学思想
- 四 西方经济哲学思潮的有益借鉴
- 第二节 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现实新场域
-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时代新课题
-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理论新形态
- 第三节 理论向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四重向度
- 一 经济本体论:确定经济建设的时空定位与路径选择
- 二 经济认识论:认识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与基本规律
- 三 经济方法论:做好经济工作的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
- 四 经济价值论:明确经济发展的价值指向与责任担当
- 第二章 经济本体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本体论基础
- 第一节 经济建设历史方位的哲学判定:大变局、新时代与新常态
- 一 人类历史进程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二 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新时代”
- 三 经济增长的历史转型:经济“新常态”与“高质量发展”
- 第二节 经济现代性的哲学判定:经济体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二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第三节 时代课题与责任担当的哲学判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 一 挑战与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其现代化定向
- 二 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世界历史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 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 第三章 经济认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认识论内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哲学判定:社会主要矛盾与经济发展驱动力的新变化
- 一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动态统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 二 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新时代转型: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新理念的哲学审视: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理念
- 一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 二 新发展阶段需要新发展理念:从“经济增长观”到“经济发展观”的历史转型
- 三 经济发展新理念的时代创新:“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新发展阶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哲学高度:“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总布局
- 一 唯物史观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定位: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二 唯物史观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创新:从“经济”发展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 三 经济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定位:“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总体推进
- 第四节 经济发展新制度的哲学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
- 一 基于中国国情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所有制制度的创新
- 二 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分配制度的创新
- 三 经济手段与经济制度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 第四章 经济方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方法论路径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维方法
- 一 辩证思维与历史思维
- 二 系统思维与战略思维
- 三 创新思维与法治思维
- 四 底线思维与短板思维
-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工作方法
- 一 坚持实事求是、保持战略定力
- 二 坚持问题导向、重视调查研究
- 三 坚持抓铁有痕、推动全面协调
- 四 坚持稳中求进、做到六稳六保
- 五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
- 第三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工作策略
- 一 处理好“一个改变”和“两个没有变”的关系
- 二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
- 三 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根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四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五化同步”与“区域协调”
- 五 坚持“两个增长”与“两个同步”相统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六 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 第五章 经济价值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价值论指向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属性:人民经济学
- 一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争的哲学裁定:经济学价值立场的固然性
-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价值立场与科学性的统一
-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的人民经济学
-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 一 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发展为了人民
- 二 经济发展的价值依托:发展依靠人民
- 三 经济发展的价值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现实价值立场:人民主体、美好生活与共同富裕
- 一 经济发展的价值出发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二 经济发展的价值追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三 经济发展的价值指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四 经济发展的价值路径: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 五 经济发展的价值落脚点:增进人民福祉,实现美好生活,更好实现共同富裕
- 第四节 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时代担当和世界意义
- 一 历史责任: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二 时代担当: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重塑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 三 世界意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人类文明新未来
- 结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一个具有哲学新高度的经济学思想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