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89千字
字数
2018-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生命传播”的原创思想大作。
内容简介
2016年1月,首届中国跨语际生命传播思想峰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书的作者即参会的各界学者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书中收录的文章多为当时提交的会议论文。
本书共包含生命传播与认知叙事、智性空间与沉浸体验、新媒介赋权与媒介实践、社会有机团结与身份建构、互信网与生命智慧五个部分,收入论文二十余篇。
本书是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但在书名中看不到有关互联网的字眼。然而,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发现连接一切的互联网在文本中无所不在。以生命传播为始,以生命智慧为终,旨在让个体回归到传播的大语境中,探索现代性把个体原子化之后,以互联网本身为媒介的个人与社会,通过传播实现联结和相续,趋达自我内心的成长,助推社会有机团结。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生命与传播的相遇
- 序二 聆听生命的回响
- 序三 传播,让生命在场
- 第一部分 生命传播与认知叙事
- 第一章 生命传播及其可能
- 一 引言
- 二 复杂时代问题的个人化:生命传播的提出与意义
- 三 新媒介赋权与反赋权
- 四 生命传播中的生命之树与生命之网
- 五 互联网时代的认知革命与媒介沟
- 六 与国家—身体、生命—社会相关联的生命有机体
- 七 建构主体与权力间的“有我”之传播学
- 八 生命传播自我中的“主我”与“客我”
- 九 生命传播中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 十 生命传播之可能:“一切事究竟坚固”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生命传播中的认知叙事与生命的觉醒
- 一 互联网即生命有机体:人类心与脑的延伸
- 二 生命时空观与速度之美
- 三 处于自我觉醒中的生命传播
- 四 生命传播中的认知叙事与故事叙事
- 五 结语
- 第三章 生命传播:一种自反性传播
- 一 自性为法:行动的内驱力
- 二 传播结构和主体的返观内照
- 三 一个万物互媒与互反的体系
- 四 结语
- 第四章 Prometheus Unbound
- 1.The Christian and Modern Abolition/Suppression of Tragedy
- 2.Prometheus Bound
- 3.The Rebirth of Tragedy out of the Spirit of Technology
- 4.Prometheus Unbound
- 第二部分 智性空间与沉浸体验
- 第五章 作为“事件”的信息化生存
- 一 网络社会:信息化生存下的社会结构
- 二 帝国:信息化生存下的主权结构
- 三 人机:网络社会下的主体
- 四 交往资本主义:信息化生存下的意识形态
- 五 结语
- 第六章 沉浸:从“身体在场”到“象征在场”
- 一 沉浸与光韵
- 二 沉浸与身体在场
- 三 沉浸与象征在场
- 第七章 告别平庸之善呼唤行动之思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概念的提出
- 三 善与平庸之善
- 四 消解“平庸的善”的可能路径
- 第八章 泛娱乐思潮中娱乐的本质与娱乐的“能”
- 一 泛娱乐的概念及交互式娱乐生态链
- 二 娱乐的本质与娱乐的“能”
- 三 泛娱乐的症候:表征与梦幻
- 四“游戏命运共同体”
- 五 泛娱乐中的逃避自由与寻求认同
- 六 从“照看好你自己”到生命的觉照
- 第三部分 新媒介赋权与媒介实践
- 第九章 反赋权:媒介与权力关系的一个新概念
- 一 权力与反权力:权力话语的多重意蕴
- 二“反赋权”:媒介赋权的逆向运动
- 三 传播的自反性与媒介的反赋权
- 四 结语
- 第十章 新媒介赋权下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形构
- 一 社会中的国家:以过程为导向的研究路径
- 二 研究问题、路径与方法
- 三 征地十五年:曲折的政策执行
- 四 新媒介赋权下对社会控制的争夺
- 五 国家与社会:控制与失控中的相互形构
- 六 结论
- 第十一章 新媒介赋权下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社会关系的变迁
- 一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网络新媒介使用概况
- 二 个人社会交际的变化
- 三 家庭生活中的权力再分配
- 四 女性社会化与两性关系的变动
- 五 余论:新媒介赋权与社会关系的改变
- 第十二章 互联网的迷思:媒介中心主义
- 一 互联网:矛盾斗争的场域
- 二 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中心主义
- 三 硅谷意识形态:道德的自由通行证
- 四 互联网:全景监狱的现实工具
- 五 互联网的迷思
- 六 关于未来的展望
- 第十三章 专业主义与媒体权力
- 一 建构:景观叙事下的禁药报道
- 二 解构:历时顺序中的事件始末
- 三 反思:主体异化与秩序重建
- 结语
- 第四部分 社会有机团结与身份建构
- 第十四章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有机团结与建构涌现的新型治理
- 一 分工、分化与团结
- 二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有机团结
- 三 社会团结功能的重心转移
- 四 在失范与失控之间的调控原则
- 五 社会有机团结的指标体系和建构技术
- 六 结语
- 第十五章 互联网视域下的逝者纪念文化及其媒介仪式:再现、遗忘与建构
- 一 逝者纪念的媒介仪式
- 二 媒介仪式的书写方式
- 三 角色与本色交融原则
- 四 美化与遮蔽原则
- 五 媒介仪式向文化记忆结构的渗透
- 第十六章 知识启蒙与文化共享:LGBT身份的网络建构与传播
- 一 全球化的本地结构:影像·话语·传播
- 二 符号脸谱、相对主义与多元文化
- 三 暧昧:一次情感与伦理的再现
- 第十七章 素食:从饮食行为到生命意义生产活动
- 一 素食作为生命传播视角的可能
- 二 素食馆:从居家到出家
- 三 布道会:从今生到来世
- 四 新媒体:从现实到虚拟
- 五 结语
- 第十八章 Understanding the Expans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a Long-term Social Perspective
- 1.Introduction
- 2.Articulating Technologies with Societies
- 3.The Social Logics of Communication
- 4.Media Expansion
- 5.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a Business
- 6.Globalization
- 7.The Structures of Modern Societies
- 8.Conclusion
- 第五部分 互信网与生命智慧
- 第十九章 互联网:千年巨变
- 一 互联网孕育认知重启
- 二 具身智能:哲学的第三次转向
- 三 深思互联网的三个维度
- 第二十章 多姿多彩的文本世界与认知空间
- 一 超文本:制造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
- 二 打破知识组织方式的唯一性
- 三“写作空间”的产生
- 四“知识守门人”应有的新理念
- 第二十一章 数字多重超文本阅读下的出版业认知转向:在“跃读”中实现“悦读”
- 一 引言
- 二 出版业认知革命与媒介叙事
- 三“越界”实现“多重超文本阅读”
- 四 知识付费——一种从“跃读”到“悦读”的示例
- 五 出版业的叙事场域与越界能力
- 第二十二章 儒学的生命传播与互联网
- 一 互联网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人的存在本质
- 二 互联网的本质是“欲望支配的理性”而具有吊诡性
- 三 儒学的生命传播与互联网
- 四 警惕互联网“乘权做主”
- 五 结语:互联网“莫非良知之用”
- 第二十三章 The Data-Driven Society
- 1.The Predictive Power of Digital Bread Crumbs
- 2.Group Dynamics
- 3.Maximizing Idea Flow
- 4.A New Deal on Data
- 5.Living Labs
- 第二十四章 把互联网转化为互信网:信任共同体与责任意识的建立与发展
- 一 儒学应加持互联网,也为互联网所加持
- 二 中庸诚明之道与责任意识
- 三 因仁称责、诚而有信
- 四 儒学与责任管理系统的建立
- 五 中国文化转化互联网为互信网
- 附录
- 附录一 儒家的生命之道与互联网:阳明精舍对话录
- 道以人传:儒家的生命之道
- 辩驳互联网:网络人格、层次性与普及性
- 再辩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变化
- 互联网时代儒家有无复兴的可能
- 附录二 #We CAN Do#:传播在行动中改变
-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 王天兵(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 罗青(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院长)
- 师曾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何文(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
- 何日生(慈济大学传播系副教授、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
- 曾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
- 刘新传(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 潘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 杨国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 刘海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 俞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 附录三 注入生命的建筑缔造
- 理念提出:脱胎于自我生命体验的SSGF
- 传播实践:联结多元主体
- 微小叙事:器变道不变
- 跋: 生命的追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