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学者周国平与济群法师的一系列深度对谈。

内容简介

周国平与济群法师从各自专研的领域出发,围绕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人生的苦与乐、觉醒与解脱、无常与永恒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辩论,探讨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智慧与哲思。

在当下这个喧嚣迷茫的时代,两位智者的对话,为读者指引出一条保持天真自省、归于内心和平的途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本来空,本来满
  • 序 问心寻路
  • 时代与责任
  • 两个“自由主义者”
  • 什么卡住了你?
  •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
  • 学佛要有次第和方法
  • 向古希腊学园看齐
  • 回归佛陀的本怀
  • 哲学与宗教
  • 智慧与爱智慧
  • 佛学补中国哲学之不足
  • 禅宗与净土缘何流行?
  • 万能的神难以成立
  • 人类用理性探索世界
  • 佛怎么帮助人?
  • 本体与空性
  • 理性不能抵达真相
  • 空性不可言说
  • 佛教的认识论
  • 唯识的三性理论
  •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相?
  • 潜意识的力量
  • 自我与无我
  • 不要一辈子为身体打工
  • 自我观念的来源
  • 自我像一个皮包公司
  • 我执是烦恼的根源
  • 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吗?
  • 因为无我,所以慈悲
  • 自由与命运
  • 因缘和合,由因感果
  • 心的能动性
  • 命运的可变和不可变
  • 谁为前世的善恶买单?
  • 种子和现行
  • 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 生死与轮回
  • 直面生死的困惑
  • 自得其乐的人需要被唤醒吗?
  • 生命是大海,今生是浪花
  • 无常是硬道理
  • 生命在轮回中流转
  • 活着也可以涅槃
  • 生命与苦乐
  • 生命是虚幻的吗?
  • 迷惑是苦,觉醒是乐
  • 佛教是悲观主义吗?
  • 净土在何方?
  • 佛法是对生命的如实观
  • 理性对于生命的利弊
  • 道德与修行
  • 道德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 尊严感和惭愧心
  • 以无所得之心求利益
  • 成佛不是评职称
  • 把修行落实到生活
  • 人性有差别吗?
  • 觉醒与解脱
  • 解脱是当务之急
  • 点亮智慧,照破无明
  • 从觉醒到解脱
  • 人皆有自救的能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为什么活着?对于这些永恒的话题,佛法中均有具体的阐释。因为机缘巧合,了解到济群法师,然后在得到搜了这本书。这本书对当下的我,可以说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最近也一直在看认知类的书,但总有种剥不开云雾的感觉,此书刚好给了我方向。外求,内求,各种贪嗔痴充斥在我们各个角落里,焦虑,躁动,迷茫,恐惧,贪婪,时刻得不到安宁。佛陀说众生平等,因缘和合,超脱轮回,破除迷惑,我执及著相,生智慧,觉察觉知觉醒,生慈悲,人人皆具有佛性,闻思实证。原先认为是一种迷信,但是它让当下我的心安,找到曙光,更加的空寂,更加的平静,我想就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寺院是一个道场,其作用是成就僧人用功办道,同时作为民众的精神家园,起到化世导俗的作用。但在不少地区,寺院已经背离修道和弘法的功能,只能起到旅游景点的作用,甚至被某些地方作为敛财机构。至于传统的问题,比如来世化、鬼神化的倾向,使佛教脱离 “此时、此地、此人”,失去在现实中的教化作用。还有明清以来的寺院建筑,也和佛教本身的职能不相吻合。寺院应该是传播佛法的教育机构,但现在的佛寺建筑偏向崇拜,重点用于礼佛和参观,教育和弘法的功能反而比较薄弱。不少寺院虽然殿堂巍峨,金碧辉煌,却缺乏供人静修和举办讲座弘法的场所。关于出家人的修行,往往也只关注两堂功课。虽然早晚都在念,但多半只是念念、拜拜而已,形式大于实质,修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宗教就像萤火虫一样,为了发光而需要黑暗。—— 叔本华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大般涅槃经》神秘的并非世界为何如此,而乃世界竟然如是。— 维特根斯坦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大方广佛华严经》关于遍计所执,唯识学有个经典的比喻。说有人晚上走在路上,看到一根绳子,却误以为是蛇,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想法和烦恼。其中,绳子指依他起相,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蛇代表遍计所执相,是主观错觉的显现,其实是不存在的,就像那个杯弓蛇影的典故一样。但我们因为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执著本来没有的东西,衍生了无数烦恼。哲学就是预习死亡。— 苏格拉底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杂阿含经》在经论中,“自在” 一词更是频频出现,仅《大正藏》就有近六万个,从方方面面对此进行了演绎。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在?核心不外乎两点,一是没有困惑,即认识的自在;二是没有烦恼,即心灵的自在。可以说,一切自由都是建立在这两种自在的基础上。另外,《华严经》讲到十种自在:一命自在,可以自由选择住世时间。二心自在,心灵没有挂碍。三财自在,具有自由支配的财富和生活条件。四业自在,能自由地做利他事业。五生自在,可以自在选择投生。六愿自在,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七信解自在,有能力认识真理和智慧。八如意自在,具有超常的神通能力,可以自在运用。九智自在,智慧无碍。十法自在,能自在说法。十种自在包含了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佛教认为境由心造,有了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外在自由。因此,佛教更看重内在的自由。无常为什么会成为痛苦?其实是因为人有一种永恒的期待。如果没有这种期待,无常不过是一种现象而已。就像春去秋来,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只要接受这种变化,就不会因此伤怀,还能欣赏到不同的美。涅槃是否有种类之分?济:涅槃分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所谓有余依涅槃,即内心已平息所有烦恼,但身体还在继续。所谓无余依涅槃,不仅内心躁动平息了,业力形成的身体也结束了。周:有余依涅槃是宁静处世,无余依涅槃是宁静离世。济:此外还有菩萨的涅槃,即无住涅槃。菩萨虽然积极度化众生,但内心处在绝对的寂静中,不受尘世任何干扰,所谓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因为有智慧,所以在三界中具有超然物外的能力,出淤泥而不染。因为有慈悲,所以不会安住于涅槃之乐,就像《华严经》所说的那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周:人们往往认为涅槃就等于死亡。济:这是误解。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只要圆满体认空性,彻底平息烦恼,就是一种涅槃的状态。活着一样可以在涅槃的状态。惭是觉得自己德行不够,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常生愧心而止恶。简单地说,就是羞耻之心。“声闻” 二字的含义是什么?济:简单地说,就是听闻佛陀说法音声而悟道的人。佛世时,很多弟子追随佛陀出家,他们听到佛陀阐述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之后,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这样一批人叫作声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小乘。他们修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证得涅槃,不再轮回。更高一层就是菩萨的道德,是以成佛为目标。不仅要自己解脱,还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它的特点是慈悲,这是成为菩萨的关键。生命有两个面向。西方哲学说 “人有魔性,也有神性”;中国哲学说 “人人皆可为尧舜”,也说 “人与禽兽相异几希”。而佛法认为,人有明和无明两面。明是代表觉醒的状态,无明是代表迷惑的状态。当你没有体认到智慧时,生命是处在迷惑的状态;一旦体认到智慧,就进入觉醒的状态。就像光明和黑暗,光明出现时,黑暗就消失了。每个生命内在都有一盏智慧明灯,当这盏灯被点亮,无明当下就不存在了。当周边环境一片漆黑时,我们可能对这个环境有很多想象,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想象会让我们产生种种烦恼,落入这样那样的情绪,痛苦不堪。在佛法看来,无明虽然是无始以来的存在,是生命中本来就有的,但这种存在是没有根的,是虚幻的存在,而智慧才是本质的存在。所以,一旦本质的存在彰显作用时,就会照破这种虚幻的存在。所谓正知,又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正确的认知;第二个层次,是通过禅修开发内在智慧,使心具有镜子般的觉照力,对内在的任何变化清清楚楚;第三个层次,是佛陀的正遍知,又叫大圆镜智,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一切。平常的人,心都处在不正知的状态。因为失去正知,就会产生妄知,即错误认知。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包括通达真理、解除烦恼的根本智,也包括应机设教、引导众生的差别智。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力,即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的担当。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愿,做每件事都能以尽虚空、遍法界的无量众生为所缘对象,这种愿力是永无止境的,“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力无有穷尽”,而且是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的。四大菩萨的精神和人格,就是对生命正向力量的开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本来是看到《我们误解了自己》这本书上架了,结果一打开,原来是《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的续集,所以先看这本。不过一开始读着的时候,总有种书名是不是应该叫《我们误解了佛教》吖?再往下读下去才发现,原来,真的是误解了世界。佛教只是一个缩影,或者说是一个出发点。人虽然活在共同的世界,但其实是活在各自的认知模式和需求模式中。所以,其实世界就是以我为中心点的认知扩散。🌹事情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具备什么认识,以什么心态来处理。🌹“我” 的存在由三种感觉造成。第一是重要感,凡是我的东西都特别重要;第二是优越感,凡是和我有关的都要超过别人;第三是主宰欲,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于我。🌹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承认这一点,本身是很积极的,可以使我们在面对不可抗拒的挫折和灾难时坦然接受,保持心灵的宁静。如果不承认,一旦遭遇不测,就会痛苦不堪,甚至被彻底击倒。🌹关于空和有的关系,佛法归纳为 “毕竟空,宛然有”。🌹第一,外在的身份、地位、家庭关系都不是自我。第二,自己的情绪和观念也不是自我。所有这些东西实际上遮蔽了自我。🌹唯识以三性的理论,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遍计所执相,是由错误认识显现的境界,包括对自我及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执著。这种境界感觉上有,而事实却是没有的。二是依他起相,即条件具备、如实显现的现象和关系,由能认识的见分和所认识的相分组成,是假有的。三是圆成实相,指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即真如、空性,这是般若智通达的范畴。唯识学认为,只有树立正见,开启智慧之后,我们才能摆脱遍计所执相,正确认识依他起相,进而通达圆成实相。否则,我们永远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活在自己的错觉中,看不到世界的真相。🌹人皆有自救的能力🌹佛法认为,人人都有觉悟潜质,但要通过修行开发出来。换言之,这个宝藏是人人具足的,但能否开发出来,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当你对某个东西过分在乎时,它就会成为你生命的支撑。一旦失去这个支撑,就变得无所适从,难以平衡。而当这个支撑是唯一的,甚至会让人彻底垮掉。🌹理性是双刃剑。人本来很简单就可以过得幸福,但因为有想法,就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需求,而是攀比、竞争,结果制造了很多烦恼。🌹只要不断改变我们的心行,当下也能成为净土,未必要到其他世界。🌹依赖和贪著是欲望产生痛苦的催化剂。🌹《华严经》讲到十种自在:一命自在,可以自由选择住世时间。二心自在,心灵没有挂碍。三财自在,具有自由支配的财富和生活条件。四业自在,能自由地做利他事业。五生自在,可以自在选择投生。六愿自在,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七信解自在,有能力认识真理和智慧。八如意自在,具有超常的神通能力,可以自在运用。九智自在,智慧无碍。十法自在,能自在说法。十种自在包含了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中国古代三不朽的人生,立德、立功、立言,也是一种解决方式。🌹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六祖坛经》

          转发
          2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长江新世纪

        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秉承“做人、做书”的经营理念,在出版界传奇组合——金丽红、黎波的引领下,致力于畅销书的策划、出版和发行,是《狼图腾》《一句顶一万句》《白说》《姥姥语录》等多种单品图书销量冠军的保持者。 2020年以来,公司开始由传统出版商向服务型内容生产商转型。在继续打造纸质精品的同时,启动了跨媒体内容生产,包括影视、数字、融媒体、NFT等多种内容领域,为产业发展创立了新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