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性别和阶级等多重视角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历史性、交叉性和批判性的研究。

内容简介

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语言学转向”和“物质转向”之后,包括女性主义理论在内的批判理论持续发展和更新,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人类主义女性主义等新的理论话语不断涌现,为当代文化和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批评范式和分析方法。

本书首先梳理这些“后学”女性主义理论的谱系和主要观点,探讨其在中外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实践中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发。

在对相关的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做了“语境化”的反思之后,本书对“五四”时期、“十七年”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文学文本展开研究,考察“五四新女性”“社会主义新妇女”“底层妇女”“女性赛博格”等重要性别形象书写中主体塑造的变化,以及背后历史语境和社会话语的变迁。

目录

  • 版权信息
  • 理论的眼镜:穿透文学作品,洞察时代精神
  • 导论
  • 第一部分 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批评
  • 第一章 “再现”研究:女性主义的视角
  • 第一节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再现”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再现”
  • 第三节 中国文学批评的相关实践
  • 第二章 后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实践
  • 第一节 后结构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中的“主体性”概念变迁
  • 第三节 对“主体性”范式和“后理论”的反思
  • 第三章 后人类女性主义的理论谱系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第一节 后人类女性主义对后结构女性主义的吸收和继承
  • 第二节 后人类女性主义的理论突破
  • 1.新本体论基础上的后人类中心主义
  • 2.新的“主体”观和“性存在/性别”观
  • 第三节 后人类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应用
  • 1.赛博格理论与后人类女性形象
  • 2.后人类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 3.中国科幻中后人类叙事研究
  • 第二部分 “五四”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研究
  • 第四章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性别话语
  • 第一节 “新女性”的主体性问题
  • 第二节 新式恋爱、婚姻和家庭的问题
  • 第三节 超越异性恋中心主义:独身和“同性爱”主题
  • 第四节 后“五四”时代:“新女性”的革命认同与政治身份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妇联刊物中妇女自述研究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性别话语研究现状与方法
  • 第二节 对“新社会的新妇女”的自述
  • 第三节 “劳动妇女”的主体认同和对不平等的审视
  • 第四节 婚姻自主与妇女抗争
  • 第六章 “十七年”文学中妇女主体性研究
  • 第一节 公共劳动和性别民主
  • 第二节 集体身份和“社会主义”的意义
  • 第三节 “同志”认同与女性主义言说
  • 第七章 “十七年”话剧文学中的妇女解放
  • 第一节 “十七年”话剧文学中的性别话语研究
  • 第二节 “妇女解放”题材话剧中的妇女主体塑造
  • 第三节 创作论中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话语
  •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时期文学研究
  • 第八章 当代文学中的家政工故事
  • 第一节 当代传媒中的“打工妹”形象
  • 第二节 城市现代性话语中的家政女工故事
  • 第三节 对农村妇女“自主性”的书写
  • 第九章 当代底层文学中的身体叙述
  • 第一节 “身体写作”的创作景观和批评史
  • 第二节 对底层妇女身体的书写
  • 第三节 女性知识分子与底层写作
  • 第十章 当代中国科幻中的科技和性别叙事
  • 第一节 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科幻故事
  • 第二节 反乌托邦的科技观
  • 第三节 性别与“赛博格”叙事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