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城市广播转型研究:传统广播面临调整,如何适应时代需求?

内容简介

当下,传统广播危机四伏,广播业面临深层次调整。《融媒体·新视听研究丛书听觉媒介景观再造:城市广播转型研究》以城市广播作为研究切入点,试图帮助传统广播人找到痛点、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社会飞速变迁,广播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听众已经不是过去的“受众”,广播如何适应听众的需求?从“强关联”到“弱接触”,广播如何重构“用户”关系?渠道失灵、“头部内容”缺乏,广播如何形成新的运营闭环?车联网、人工智能将带给音频媒介怎样的未来?在“万物皆媒介,万物皆有声”的未来,如何重新定义音频的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城市广播与城市化进程
  • 2.城市广播与城市“人”
  • 3.城市广播与政治文明
  • 4.城市广播与新媒体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社会转型期城市广播传媒生态
  • 第一节 互动与转型:城市与广播关系辨析
  • 一、城市广播是城市的听觉景观
  • 二、城市社会转型与广播传播环境变化
  • 第二节 动力与制约:市场经济与城市广播产业
  • 一、市场经济为传媒业注入活力
  • 二、传媒产业发展仍面临瓶颈性问题
  • 第三节 开放与管束:体改与城市广播话语尺度
  • 一、媒介功能从单一到多元
  • 二、传媒话语,从宏大叙事到百姓视角
  • 三、信息渐趋透明,新闻立法有待推进
  • 第二章社会转型与城市广播听众转型
  • 第一节 城市化增量城市广播中产听众
  • 一、移动收听快速增长
  • 二、收听方式伴随化
  • 三、收听电台本地化
  • 四、收听渠道多元化
  • 第二节 城市广播其他主要听众群体
  • 一、大学生、老年人、流动人口和城市弱势人群
  • 二、城市广播与农民工城市化、城市人口老龄化
  • 第三章城市广播的主体形态变迁
  • 第一节 城市广播传媒结构变迁
  • 一、专业台引领广播走向“窄播”
  • 二、类型化推动广播细分传播
  • 三、广播联盟的战略突围
  • 第二节 城市广播节目形态革新
  • 一、城市广播节目形态变迁
  • 二、城市广播时间“版面”优化
  • 第四章城市广播的主体功能转型
  • 第一节 城市广播与社会转型
  • 一、城市广播与阶层变迁
  • 二、城市广播与弱势群体
  • 三、城市广播与城乡互动
  • 第二节 城市广播与政治转型
  • 一、报道内容基于城市又高于城市,体现公共性
  • 二、以互动和参与建构城市广播公共话语空间
  • 三、发挥“热线理政”节目优势,打造公众与政府对话“直通车”
  • 第三节 城市广播与突发事件
  • 一、广播传播特性与突发事件报道
  • 二、广播媒体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
  • 三、重大突发事件与政府应急广播建构
  • 第五章新媒体时代重塑城市广播
  • 第一节 新媒体重塑城市广播传播方式
  • 一、城市广播话语权由垄断到共享
  • 二、改变城市广播内容生产方式
  • 三、拓展城市广播功能结构
  • 四、改变城市广播产业结构
  • 五、城市广播主流引导的实现
  • 第二节 新媒体重塑城市广播话语规则
  •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广播语态变革
  •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报道方式的重新定义
  • 第三节 新媒体重塑城市广播传媒形态
  • 一、网络广播:多媒体广播新形态
  • 二、移动网络电台:声音媒介的伴侣化传播
  • 三、车联网与车载收听市场
  • 四、人工智能与语音交互
  • 第四节 城市广播的新媒体观:融合发展与创新演进
  • 一、音频媒介的传播演进:网络电台的“补偿”与传统广播的“进化”
  • 二、音频媒介的未来:以声音为主体的多维传播
  • 结语
  • 一、广播传媒形态发展的平衡点:普惠性与个性化
  • (一)频率资源的专业化、细分化应平衡广播服务的普惠性
  • (二)广播传媒形态新趋向:个性化定制化的移动终端
  • 二、广播传媒功能拓展的立足点:开放、平等与人本
  • (一)共同打造话语平台,实现传受场域无缝对接
  • (二)开发“神经中枢”价值,实现转型期广播功能
  • (三)深入社会肌理,建立多元的广播传播系统
  • 三、广播传播格局突破的关键点:公共性与市场化
  • (一)广播二元性矛盾与“双轨”运行机制
  • (二)凸显公共服务属性,发挥城市广播应急功能
  • (三)广播产业拓展有待政策破局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