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复旦大学于2015年第三届中国古代文章学研讨会的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对“文章学”概念与学科建立本身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道、文体、文术、文气等诸多方面,集中反映了国内外学界对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风貌,对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的建构与阐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定本未刊稿清代文章学部分摘录
  • 第六十四 方苞 刘大櫆
  • 第七十三 章学诚
  • 第七十五 恽敬包世臣
  • 第七十七 曾国藩
  • 文格论
  • 一、宋元文章评点本中的“文格”
  • 二、宋元文章学专著中的“文格”
  • 三、文格与诗格的关联与区别
  • 四、“文格”在文章学研究中的意义
  • 论古人的“文章之学”
  • 近百年以来“文章学”之概念变迁与学科建构
  • 一、作文法
  • 二、篇章语言学和语文学
  • 三、中国古代文章学的学科建构
  • 从修辞到体制
  • 一、缘起
  • 二、赋中“隔句对”
  • 三、诗中“扇对格”
  • 四、宋四六的写作特征
  • 五、经义中的“大扇对”
  • 六、小结
  • 李繁《邺侯家传》——死囚牢里写出的奇书
  • 唐宋书事文述论
  • 唐代书事文
  • 宋代书事文
  • 书事文的文体特征和属性
  • 书事文和古代记事书写
  • 论宋代文体学的核心问题:本色与破体
  • 一、何为宋代文体学的核心问题
  • 二、本色:只在理论层面占优势
  • 三、本色理论与破体实践的错综纠葛
  • 四、宋代最擅长破体的大家:欧阳修和苏轼
  • 五、破体相参的类型、界限及路径
  • 六、尊法度与主变化:宋代本色与破体的文学史意义
  • 新型士人关系网络与宋代启文的繁盛
  • 一、宋代启文的“新变”与“不变”
  • 二、应用语境的新发展
  • 三、新型士人关系网络的形成及其对启文的召唤
  • 四、宋代启文与士人关系网络的建构
  • 五、余论
  • 宋代理趣赋的审美建构与赋史价值
  • 一、尚理特质及赋艺分层
  • 二、理趣内涵与言说方式
  • 三、纵横定位与赋史价值
  • 《文苑英华》的文体分类及意义
  • 一、《文苑英华》“杂文”类所透露的消息
  • 二、从《文苑英华》的“杂文”到《唐文粹》的“古文”
  • 三、《文苑英华》依题材内容分类的意义
  • 四、《文苑英华》以题材分类对后之选本的影响
  • 庆历之际的经学新变与古文
  • 一、范仲淹对经学新变的推助
  • 二、经学的多元化与主观性
  • 三、范仲淹、孙复、石介的经学与古文
  • 宋人“述”作考论
  • 一、前言
  • 二、唐人“述”作举要
  • 三、王安石前“述”作析论
  • 四、王安石“述”作析论
  • 五、王安石“述”作的意义与影响
  • 六、结论
  • 南宋文章评点与我国古代文章学
  • 一、南宋文章评点本简录
  • 二、南宋文章评点在我国文章学史上的价值
  • 三、结语
  • 南宋古文选本中的文章学思想
  • 一、篇目选编与经典形成
  • 二、“变态”之法
  • 三、文势与活法圆转
  • 南宋的“小佛事”四六
  • 一、“小佛事”四六之文体形成与确立
  • 二、“小佛事”四六之文体特征
  • 三、“小佛事”四六之形成及文体特征的思想史背景考察
  • 四、“小佛事”四六向庶民世界及通俗文学的渗透
  • 南宋古文运动者的文章理论
  • 一、南宋古文运动的视野
  • 二、义味说:对文以载道的审美超越
  • 三、典雅论:对韩愈古拙论与欧阳修平易论的整合
  • 四、义味说、典雅论是试图对唐宋八大家的总结和超越
  • 南宋评点选本《古文标准》考论
  • 一、《古文集成》的体例与《古文标准》的辑佚
  • 二、《古文标准》佚文的批点特色与选文尚好
  • 三、《古文标准》的文章学启示
  • [附记]
  • 楼钥《北行日录》的文体、空间与记忆
  • 一、《北行日录》的版本和文体
  • 二、空间等级:家园、本国、故国和敌国
  • 三、私人日记文体与代际文化记忆
  • 被忽略的宋文话:《新编四六宝苑群公妙语·议论要诀》
  • 一、《新编四六宝苑群公妙语》与《议论要诀》
  • 二、《议论要诀》的内容与文章学价值
  • 《论学绳尺》版本问题再探
  • 一、静嘉堂藏“元刊本”辨正
  • 二、今存三种明刻本的渊源
  • 三、四库本的底本、分格与篇目诸问题
  • 四、旧本的刊刻时间
  • 五、小结
  • 论黄溍“目触心接”说与元代学术的形而下转向
  • 一、“目触心接”说突出视觉感知、物器之微和躬行践履
  • 二、“目触心接”与庄子“目击道存”、洛学“观物”
  • 三、元代学术的形而下转向
  • 四、儒学的形而下转向与朝廷礼乐政策的相互促进
  • 五、“目触心接”说为兴作礼乐提供了理论支持
  • 六、结语
  • 清代朴学视域下的“文之资于经者”
  • 考据入文之弊
  • 训诂有资于作文
  • 笺疏体与韩柳文
  • 说部入集的文体学考察
  • 一、明清“说部”的内涵
  • 二、传统文集中小说作为文体的缺失
  • 三、宋以后文集中的小说
  • 四、明清说部入集的文体学意义
  • 《古文辞类纂》编纂体例之文体学意义
  • 一、“序目”批评形态的形成与影响
  • 二、“类纂”之优劣
  • 三、“不载史传”的学术传统
  • 汪中骈文地位之反思
  • 一、乾隆时代骈文批评的兴起与汪中的沉默
  • 二、“不专一体”与骈散兼行之文
  • 三、骈文身份的强化与地位独尊化
  • 论文绝句的创制与散文史的构建
  • 一、清人的批评文体自觉与论文绝句的创制
  • 二、“诗以论文诗更史”:散文史的诗意构建
  • 三、批评文体的文学追求与体制生新
  • 余论
  • 李刚己和他的《古文辞约编》
  • 刘师培的文章学著述及其理论
  • 一、为“文章”正名
  • 二、文体之辨析
  • 三、文法之探讨
  • 四、文学史之创立
  • 骈散离合与民国时期文学史学的更迭
  • 一、骈散离合:勾勒骈文发生史的两副眼光
  • 二、文学趣味与史家立场
  • 三、1930年代文学史学的客观化走向
  • 钱锺书先生六朝文章论的承续与超越
  • 民国文话考论
  • 一、民国文话著作考录
  • 二、民国期刊所见文话
  • 第三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一、顶层设计:文章学之内涵与外延
  • 二、文章学史:思想观念与学术观照
  • 三、文体聚焦:理论建构与创作体式
  • 四、批评语境:文话考论与选本发微
  • 五、文学生态:作家平议与文本阐释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