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自由看待发展》中,阿马蒂亚·森精致、简明而范围广泛地阐述了这样一个概念——经济发展就其本性而言是自由的增长。

内容简介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围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森为公众所写,他努力使书中的讨论尽可能不带技术性。非专业读者可以从书中领略这位学术大师的深邃的哲理辨析、精确有力的经济分析和令人信服的经验论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诗35
  • 译者序言
  • 中文版序言
  • 序言
  • 致谢
  • 导论
  • 以自由看待发展
  • 实效性和相互关联性
  • 一些例证:政治自由与生活质量
  • 交易、市场与经济不自由
  • 组织与价值观念
  • 组织机构与工具性自由
  • 结语
  • 第1章 自由的视角
  • 1.1 不自由的形式
  • 1.2 过程与机会
  • 1.3 自由的两种作用
  • 1.4 评价体系:收入与可行能力
  • 1.5 贫困与不平等
  • 1.6 收入与死亡率
  • 1.7 自由、可行能力与生活质量
  • 1.8 市场和自由
  • 1.9 价值标准和赋值过程
  • 1.10 传统、文化与民主
  • 1.11 结语
  • 第2章 发展的目标和手段
  • 2.1 自由的建构性和工具性作用
  • 2.2 工具性自由
  • 2.3 相互联系及互补性
  • 2.4 不同层面的中国和印度对比
  • 2.5 增长引发的社会安排
  • 2.6 公共服务、低收入和相对成本
  • 2.7 20世纪英国死亡率的降低
  • 2.8 民主与政治激励因素
  • 2.9 结语
  • 第3章 自由与正义的基础
  • 3.1 包括在内的与排除在外的信息
  • 3.2 作为信息基础的效用
  • 3.3 功利主义视角的长处
  • 3.4 功利主义视角的局限性
  • 3.5 罗尔斯与自由权优先
  • 3.6 诺齐克和自由至上主义
  • 3.7 效用、实际收入与人际比较
  • 3.8 福利:多样性与异质性
  • 3.9 收入、资源和自由
  • 3.10 福利、自由与可行能力
  • 3.11 权数、赋值与社会选择
  • 3.12 关于可行能力的信息:几种不同用法
  • 3.13 结语
  • 第4章 以可行能力剥夺看待的贫困
  • 4.1 收入贫困与可行能力贫困
  • 4.2 何种意义上的不平等?
  • 4.3 失业和可行能力剥夺
  • 4.4 医疗保健和死亡率:欧洲与美国的社会取向
  • 4.5 印度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和剥夺
  • 4.6 性别不平等和失踪的妇女
  • 4.7 结语
  • 第5章 市场、国家与社会机会
  • 5.1 市场、自由权与劳动
  • 5.2 市场与效率
  • 5.3 处境劣势与自由不均等的配对效应
  • 5.4 市场与利益集团
  • 5.5 需要批判地审视市场的作用
  • 5.6 需要一种多层面的思路用
  • 5.7 相互依赖性与公共物品
  • 5.8 公共支持与激励因素
  • 5.9 激励因素、可行能力与功能性活动
  • 5.10 扶助对象选定与手段核查
  • 5.11 主体地位与信息基础
  • 5.12 财政审慎与综合考察的需要
  • 5.13 结语
  • 第6章 民主的重要性
  • 6.1 经济需要与政治自由
  • 6.2 政治自由与民主的首要性
  • 6.3 否定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的观点
  • 6.4 民主与经济增长
  • 6.5 穷人关心民主和政治权利吗?
  • 6.6 政治自由的工具性作用
  • 6.7 政治自由的建设性作用
  • 6.8 民主的运作
  • 6.9 民主的实践与反对派的作用
  • 6.10 结语
  • 第7章 饥荒和其他危机
  • 7.1 权益和互相依赖
  • 7.2 饥荒的起因
  • 7.3 饥荒的防止
  • 7.4 饥荒与疏离
  • 7.5 生产、多样化经营和增长
  • 7.6 就业途径和主体问题
  • 7.7 民主与饥荒的防止
  • 7.8 激励因素、信息与饥荒的防止
  • 7.9 民主的保护作用
  • 7.10 透明性、安全与亚洲金融危机
  • 7.11 结语
  • 第8章 妇女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变化
  • 8.1 主体地位与福利
  • 8.2 合作性冲突
  • 8.3 对权益的认识
  • 8.4 儿童生存率与妇女的主体地位
  • 8.5 主体地位、解放与生育率降低
  • 8.6 妇女的政治、社会与经济作用
  • 8.7 结语
  • 第9章 人口、粮食与自由
  • 9.1 是否存在世界粮食危机?
  • 9.2 经济激励与粮食生产
  • 9.3 人均粮食产量趋势之外的因素
  • 9.4 人口增长与提倡强制
  • 9.5 强制与生育权
  • 9.6 马尔萨斯的分析
  • 9.7 经济或社会发展
  • 9.8 年轻妇女权利的增强
  • 9.9 外部因素、价值观念与交流
  • 9.10 强制的有效程度有多大?
  • 9.11 生育率降低的副作用与速度
  • 9.12 强制的诱惑力
  • 9.13 结语
  • 第10章 文化与人权
  • 10.1 三种批评
  • 10.2 正当性批评
  • 10.3 逻辑连贯性批评
  • 10.4 “文化性批评”与亚洲价值观
  • 10.5 当代西方与独特性
  • 10.6 对孔子的解释
  • 10.7 阿育王和考底利耶
  • 10.8 伊斯兰的宽容
  • 10.9 全球化:经济、文化和权利
  • 10.10 文化交流与无处不在的相互依赖
  • 10.11 普适性前提
  • 10.12 结语
  • 第11章 社会选择与个人行为
  • 11.1 不可能定理与信息基础
  • 11.2 社会正义与更丰富的信息
  • 11.3 社会交往与局部共识
  • 11.4 有意追求的变化与无意造成的后果
  • 11.5 来自中国的一些例子
  • 11.6 社会价值观与公共利益
  • 11.7 价值观在资本主义中的作用
  • 11.8 商业伦理、诚信与契约
  • 11.9 市场经济中规范与制度的差异
  • 11.10 制度、行为规范与黑手党
  • 11.11 环境、法规与价值观
  • 11.12 审慎、同情与承诺
  • 11.13 动机选择与进化生存
  • 11.14 伦理价值标准与政策制定
  • 11.15 腐败、激励因素与商业伦理
  • 11.16 结语
  • 第12章 个人自由与社会承诺
  • 12.1 自由与责任之间的相互依赖
  • 12.2 正义、自由与责任
  • 12.3 自由造成的区别何在?
  • 12.4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 12.5 人力资本与人类可行能力
  • 12.6 最终的结语
  • 附录
  • 附1 人名列表
  • 附2 条目列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