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3千字
字数
2016-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人犯罪,全世界都是同谋!谁有权利宽恕凶手?人道主义能否强人性所难?死刑存废,以谁之名?死刑公诉检察官:每个死刑犯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
本书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破解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编者的话
- 再版序
- 写在前面
- 64岁的死刑犯——死刑剥夺人最后的尊严
- 全身被烧成焦炭状
- 媳妇对婆婆的虐待
- “我只有采取这种办法”
- 期待可能性
- 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 “妈妈天天要我骂奶奶”
- 过于谨慎的起诉
- “严惩凶手”
- 婆媳对庭
- 法庭辩论不是一场拳击赛
- 被告人的血泪控诉
- 一份重要的证据
- 迟到的会议纪要
- 双重残疾人的人生困境
- 慎重的二审
- 最后三点请求
- 让死刑犯带着感激上路
- 死刑执行何日走向文明
- 泪眼模糊的庭长
- 对法学教育的反思
- 对照让·博尔泰案
- 21岁的死刑犯——死刑断送一切挽救的可能
- 大学招待所里的男尸
- “因为我太爱他了”
- 8包“毒鼠强”
- 一个无望的电话
- 双方同学的反映
- 不负责任的媒体
- 突改口供
- 要她偿命
- 三封家信
- 当庭提出上诉
- 留下一封遗书
- 辅导员在哪里
- 她还是个孩子
- 抢劫2100元的死刑犯——死刑滥用无助于维护社会治安
- 独特的抢劫犯
- 戒毒却不能重生
- 最牵挂的人
- “我想我妈妈”
- 一个重刑主义者
- 司者仁心
- 死刑的最低限度标准
- 带着一张照片上刑场
- 刑场上的叩拜
- 死刑最泛滥的罪名
- “严打”之痛
- 滥杀无辜——死刑制造更大的罪恶
- “11·11”
- “打劫!趴下!”
- 六个“70后”
- “两劳”人员
- “反正活得也没意思”
- “已经开了杀戒”
- “我想看看天底下有没有报应”
- 感觉第二天就会被抓
- 正义必胜
- 堪称伟大的审判
- 电视直播庭审
- “我自愿捐献器官”
- “给我孤儿寡母一条活路”
- “你们有时间来送送我”
- 人性泯灭?
- 专家访谈
- 民愤杀人
- 撕裂更多幸福——死刑掩盖了国家责任的缺席
- “我要掐死你”
- 15元现金和一件灯芯绒上衣
- “生活逼迫走上这条路”
- “是不是我害了爸爸?”
- 又是一件灯芯绒上衣
- 谁为死刑犯辩护
- “当时一念之差”
- “为了养活家人”
- “把毛线、大衣拿回去”
- 帕特里克·亨利绑架杀人案
- 丧父之痛
- 社会在哪里
- 被害人“塑造”的犯罪——死刑成为司法妥协的恶果
- 饱受欺凌的外地鱼贩
- 举刀前思忖再三
- 以运煤气为生
- 不再一笔带过
- “亲耳听到他的判决”
- “我选择了错误的做法”
- 当庭建议死缓
- “这是我的权力”
- 庭长的电话
-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 “不想惊动家里”
- “刑事伙伴”
- 死刑的社会效果
- 两命抵一命——死刑让悲剧更加悲剧
- 大学教师被杀
- “脑浆都敲出来了”
- 洗劫一空
- 电视采访
- 准备在十月份结婚
-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
- 两位母亲的泪水
- 丧尽天良?
- 两被告人同获死刑
- 两块护身符
- “一命抵一命”的审判困局
- “相对错杀” ——死刑种下仇恨司法的种子
- 九年前突发的血案
- 九年后收集的证据
-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 十年不解之仇
- “我不甘心”
- 我的辩护
- “我一直弃恶从善”
- “要求快点杀掉”
- “黎明就要来临”
- 艰难的判决
- “犯罪情节恶劣”
- “让孩子学法律”
- 死刑犯的子女
- 相对错杀
- 死刑的不可逆转性
- 死只是一种解脱——死刑无法根除病变
- 骇人听闻的灭门案
- 最后的纠缠
- 血腥屠杀
- “只求尽快处决我”
- 杀人日记
- “好好照顾儿子”
- 院长亲任审判长
- 法官递给他一支烟
- “为了让杨慧莹难过”
- 拒绝苏醒的灵魂
- 关于认罪与悔罪的辩论
- 死不悔改?
- 双方均拒绝调解
- 最后的谈话
- 杀一不能儆百
- 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 激情杀人——死刑没有应有的威慑力
- “我杀了人”
- “等一下叫你哭不出来”
- “我不想杀你”
- “一气之下”
- “我脑子一片空白”
- 讨价还价
- “赔偿后有保命机会”
-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 “天下哪有后悔药吃”
- 死刑犯的器官
- 又见一个“李小毛”
- 激情杀人应区别对待
- 破解死刑的密码
- 死刑密码之一: 生命权利本位是废除死刑的根本理由
- 死刑密码之二: 死刑的威慑力是个无法证明的神话
- 死刑密码之三: “杀人偿命”是死刑存在的思想根源
- 死刑密码之四: 致罪系统是死刑犯罪的社会根源
- 破解死刑密码之一: 倡导人性的宽容是实现废除死刑的根本途径
- 破解死刑密码之二: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助推器
- 破解死刑密码之三: 废除死缓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当务之急
- 破解死刑密码之四: 设置终身监禁刑是废除死刑的最大保障
- 后记
-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