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打破偏见从了解偏见开始。

内容简介

本套装包括以下五本:

《偏见的本质》:畅销六十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名作,有层次地从个人心理、社会、传媒、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对偏见的成因和形态做了分析,让读者充分理解这个现象的顽固和复杂。

《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先驱力作,美国常春藤盟校必读书目,长期名列亚马逊畅销榜。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真正的格调超然于等级之外,精确而剌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恶俗与格调只有一线之遥,毫不过时的恶俗批判开山之作,揭穿装腔者、小资控的实用指南。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反智不仅是美国的偏见,更是全世界的隐疾。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反智主题必读书目。带你领略一代史家的思想视野、深厚积淀和犀利文风。

目录

  • 偏见的本质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前言
  •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维
  • 第1章 问题出在哪?
  • 两个案例
  • 定义
  • 偏见是一个价值概念吗?
  • 功能意义
  • 态度和信念
  • 在行为中表现偏见
  • 第2章 预先判断是一种常态
  • 人类群体的疏离
  • 分类的过程
  • 当分类与事实依据冲突时
  • 将个人价值观作为分类标准
  • 个人价值观和偏见
  • 结论
  • 第3章 内群体的组成
  • 什么是内群体?
  • 作为内群体的性别
  • 内群体的变化本质
  • 内群体和参照群体
  • 社会距离
  • 偏见的群体规范理论
  • 如果没有外群体,内群体还会存在吗?
  • 人类能够构成一个内群体吗?
  • 第4章 对外群体的排斥
  • 言语拒斥
  • 歧视
  • 引发身体攻击的条件
  • 暴动和私刑
  • 谣言的重要作用
  • 第5章 偏见的样式和广度
  • 偏见作为一般性的态度
  • 民族中心主义量表
  • 不完全的相关性意味着什么
  • 偏见究竟有多广泛
  • 偏见中的人口学变量
  • 第二部分 群体间差异
  • 第6章 关于群体之间差异的科学研究
  • 如果我们在群体之间的确发现了差异,就能正当地进行排斥了吗?
  • 一个关于“应得的名声”的理论
  • 研究群体间差异的方法
  • 差异的类型和程度
  • 关于差异的解释
  • 第7章 人种和民族差异
  • 为什么人种被强调
  • 真正的人种差异
  • 文化相对性
  • 国家性格
  • 谁是犹太人?
  • 结论
  • 第8章 可识别度和疏离感
  • 幼童
  • 可见的差异暗示着真正的差异
  • 不同程度的可识别性
  • 态度会凝集在可识别的差异周围
  • 感官厌恶
  • 讨论
  • 第9章 由受害而造成的特质
  • 自我防御
  • 过度忧虑
  • 对集体成员身份的否认
  • 回避与被动
  • 扮丑角
  • 加强内群体的联结
  • 狡猾与奸诈
  • 对主流群体的认同:自我憎恨
  • 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攻击
  • 对外群体的偏见
  • 同情
  • 反击:交战状态
  • 进一步的努力
  • 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而努力
  • 神经过敏症
  • 自我实现的预言
  • 结论
  • 第三部分 对群体间差异的感知和思考
  • 第10章 认知过程
  • 选择、强调、阐释
  • 指向性的和自闭的思维
  • 因果思维
  • 类别的本质
  • 最少努力原则
  • 偏见人格中的认知动力学
  • 结论
  • 第11章 语言因素
  • 名词切片
  • 带有情感色彩的标签
  • “共产主义者”标签
  • 语言现实主义和标识恐惧症
  •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与群体特性
  • 刻板印象的定义
  • 关于犹太人的刻板印象
  • 关于黑人的刻板印象
  • 比较犹太人和黑人的刻板印象
  • 大众媒体和刻板印象
  • 随时间而变化的刻板印象
  • 第13章 偏见的理论
  • 强调历史
  • 强调社会文化
  • 强调情境
  • 聚焦精神动力学
  • 强调现象学
  • 强调应有的名声
  • 结论
  •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
  • 第14章 社会结构与文化格局
  • 异质性
  • 垂直流动性
  • 社会的迅速变革
  • 无知和沟通障碍
  • 少数群体的规模和密度
  • 直接竞争和现实冲突
  • 剥削优势
  • 社会对攻击性的约束
  • 保障忠诚的文化机制
  • 文化多元化与同化
  • 结论
  • 第15章 替罪羊的选择
  • 替罪羊的含义
  • 历史方法
  • 作为替罪羊的犹太人
  • 作为替罪羊的共产党人
  • 特殊场合的临时替罪羊
  • 结论
  • 第16章 接触所带来的影响
  • 接触的种类
  • 日常接触
  • 熟人之间的接触
  • 居住所引发的接触
  • 职业所带来的接触
  • 对共同目标的追求
  • 出于亲善的接触
  • 人格差异
  • 结论
  • 第五部分 偏见的习得
  • 第17章 顺应
  • 顺应及其功能意义
  • 社交入场券
  • 极端顺应的神经症
  • 文化中的民族中心主义核心
  • 顺应的基本心理
  • 冲突与反叛
  • 第18章 幼童
  • 孩子的训练
  • 对陌生事物的恐惧
  • 种族意识的初现
  • 语言标签:权力和排斥的符号
  • 习得偏见的第一阶段
  • 习得偏见的第二阶段
  • 第19章 后续学习
  • 调节
  • 选择性感知与闭合
  • 陷没式习得
  • 对地位的需求
  • 等级制度和阶级
  • 对等级和阶级态度的陷没式习得
  • 结论
  • 第20章 内在冲突
  • 内疚与偏见
  • “美国困境”理论
  • 内心抑制
  • 如何处理冲突
  • 第六部分 偏见的动态
  • 第21章 挫败感
  • 挫败感之源
  • 对挫败感的容忍度
  • 对挫败感的反应
  • 对替罪羊理论的进一步讨论
  • 心理动力学含义
  • 第22章 侵略和仇恨
  • 侵略的本质
  • “发泄”的问题
  • 侵略性作为人格特质
  • 侵略性的社会格局
  • 仇恨的本质
  • 第23章 焦虑、性、内疚
  • 恐惧和焦虑
  • 经济上的不安全感
  • 自尊
  • 内疚
  • 第24章 投射
  • 妒忌
  • 外罚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 压抑
  • 墨迹测试
  • 直接投射
  • 刺-梁木机制
  • 补充投射
  • 结论
  • 第七部分 性格结构
  • 第25章 偏见人格
  • 研究方法
  • 功能性偏见
  • 对待父母的矛盾心理
  • 道德主义
  • 二分法
  • 对确定性的需求
  • 客观化
  • 制度主义
  • 威权主义
  • 讨论
  • 第26章 煽动
  • 样本材料
  • 煽动者的计划
  • 追随者
  • 作为个人的煽动者
  • 偏执狂
  • 第27章 宽容人格
  • 早年生活
  • 宽容的类型
  • 战斗的宽容与和平主义的宽容
  • 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
  • 教育
  • 移情能力
  • 自我洞察
  • 内罚型
  • 对模糊性的容忍
  • 个人价值观
  • 生活哲学
  • 第28章 宗教与偏见
  • 现实冲突
  • 宗教中的分裂因素
  • 各宗教群体的偏见是否存在差异?
  • 两种宗教性
  • 西蒙-彼得的案例
  • 宗教与性格结构
  • 第八部分 缓解群体间的紧张态势
  • 第29章 是否必须制定法律?
  • 立法简史
  • 立法类型
  • 立法会影响偏见吗?
  • 立法与社会科学
  • 结论
  • 第30章 方案评估
  • 研究进路
  • 正式教育方案
  • 接触与熟人方案
  • 集体再培训
  • 大众媒体
  • 训诫
  • 个人治疗
  • 宣泄
  • 第31章 局限与展望
  • 特殊障碍
  • 结构论证
  • 积极的原则
  • 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 对理论的定夺
  • 对价值观的定夺
  • 出版后记
  • 刻板印象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身份的“原罪”
  • 身份的条件作用:这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秩序
  • 刻板印象风险:改变自己面对的情境
  • 验证印象与制造印象: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的事
  • 偏见与机会: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局部的
  • 第二章 “负面标签”效应
  • 旁观者视角:强调自己看见的,忽视自己看不清的
  • 无形力量的幽灵:影响表现优劣的根源
  • 边缘化与归属感:“努力努力再努力”的诅咒
  • 恶魔教室:《暴风之眼》歧视现象实验
  • 冷眼对待:负面标签效应的安全模式
  • “第二点猜想”:女性数学能力实证测试
  • 第三章 刻板印象风险无处不在
  • 合理归因:从青铜到王者的逆袭
  • 内化现象:形象与性格的恶性循环
  • 自身缺陷论:负面标签压力影响了谁
  • 拒绝标签:普适性验证
  • 压力的本质:学霸的紧箍咒
  • 身份困境:情境中的真正威胁
  • 低迷表现的幕后推手:社会身份如何决定我们的言行举止
  • 第四章 宏观视角的身份认同
  • 鱼目如何混珠:从黑人变成白人的《纽约时报》专栏作者
  • 身份的概念具有地域性:唯身份至上的社会架构
  • 一条游走在房间里的蛇:无所不在的支配
  • 以身份之名:控制我们心灵的力量
  • 最小化群体效应:我们的歧视行为为何如此容易被挑动
  • 社会身份认同的可塑性:从纽约到巴黎的距离
  • 第五章 对冲负面刻板印象风险
  • 情境压力:正面与负面刻板印象较劲
  • 关心则乱:普适性压力产生的先决条件
  • 第六章 身份威胁:努力的结果未必都是好的
  • 别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单打独斗抗衡分工合作
  • 用力过猛:对付偏见的策略
  • 扼杀幽灵:一场西西弗式的对抗
  • 第七章 “暴走”的大脑与认知过载
  • 这就是爱吗:一见钟情的误会
  • 刻板印象风险对情绪的影响:焦虑
  • 刻板印象风险对生理的影响:血压升高
  • 刻板印象风险对思维的影响:认知过载
  • 约翰·亨利现象:少数族群不可承受之重
  • 向上翻转的劣势人生:追求阶层上升的代价
  • 第八章 刻板印象风险的威力:无处不在的情境信号
  • 临界数量:女性大法官体现的职场刻板印象
  • 身份融合:环境透漏的情境线索
  • 无人是孤岛:创造安全感的关键改变
  • 第九章 如何降低身份和刻板印象风险
  • 摘下面具:提升安全感的明灯
  • 切肤之痛:顶级高校学霸竟成为刻板印象的最大受害者
  • 如沐春风:无心插柳的“临界数量”效应
  • 汤姆·奥斯特罗姆式策略:避免模棱两可的解读
  • 心理干预: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
  • 风险一视同仁:刻板印象对儿童的影响
  • 自我肯定:如何提升对负面刻板印象的“抗性”
  • “身份安全感”:春风化雨的独特教学法
  • 策略集合:降低风险与获取知识齐头并进
  • 两套剧本:被低估的潜力
  • 第十章 我们之间的距离:身份风险的效用
  • “西南航空头等舱”现象:隔离者之国
  • 回避污名化:远距离交流的起因并非偏见
  • 学会拉近距离:标签随时可能贴在每个人身上
  • 第十一章 身份是联结你我的桥梁
  • 致谢
  •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第一篇 敏感话题
  • 第二篇 解剖等级
  • 第三篇 以貌取人
  • 第四篇 住房
  • 第五篇 消费、休闲和摆设
  • 第六篇 精神生活
  • 第七篇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 第八篇 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 第九篇 冲破常规的另类
  • 第十篇 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 中译本第1版序言 品味
  • 中译本第2版序言 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 出版后记
  •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第一篇 何为恶俗?
  • 何为恶俗?
  • 第二篇 恶俗的日常事物
  • 恶俗城市
  • 恶俗餐馆
  • 恶俗酒店
  • 恶俗食品
  • 恶俗的公共雕塑
  • 恶俗银行
  • 恶俗物品
  • 恶俗标识
  • 恶俗建筑
  • 恶俗工程
  • 恶俗的航空公司
  • 恶俗机场
  • 恶俗的海军导弹发射
  • 第三篇 恶俗的大众传媒
  • 恶俗广告
  • 恶俗杂志
  • 恶俗报纸
  • 恶俗电影(BAD Films)
  • 恶俗电影(BAD Movies)
  • 恶俗电视
  • 恶俗的电影演员及其他演员
  • 第四篇 恶俗的精神生活
  • 恶俗人物
  • 恶俗信仰
  • 恶俗对话
  • 恶俗行为
  • 恶俗想法
  • 恶俗语言
  • 恶俗图书
  • 恶俗音乐
  • 恶俗诗歌
  • 恶俗大学
  • 恶俗的学位服
  • 第五篇 一种想法
  • 美国的愚蠢
  • 恶俗的未来
  • 致谢
  • 出版后记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中文版序言 反智主义与霍夫施塔特困境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一章 我们时代的反智主义
  • 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 第二部分 心灵的宗教
  • 第三章 福音精神
  • 第四章 福音主义与奋兴派
  • 第五章 对现代性的反抗
  • 第三部分 民主的政治
  • 第六章 绅士的没落
  • 第七章 改革者的命运
  • 第八章 专家的崛起
  • 第四部分 实用性文化
  • 第九章 商业与智识
  • 第十章 白手起家与励志技术
  • 第十一章 反智论调的主题变奏
  • 第五部分 民主国家的教育
  • 第十二章 学校与教师
  • 第十三章 走向生活适应教育
  • 第十四章 儿童与世界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疏离与顺从
  • 致谢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