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收录代表性史诗研究学术批评文章17篇,勾勒中国史诗研究基本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1949~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的富有原创性和代表性的史诗研究学术批评文章17篇,以点带面地勾勒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诗研究的学术历程和基本概貌。

选文的作者均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对史诗研究贡献良多,成就为学界所公认。选文既涵盖了中国各民族史诗研究和域外史诗研究的学术批评成果,也兼顾了不同阶段的中国史诗研究学术批评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史诗研究学术批评的领域、类型、层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 《江格尔》研究概况
  • 一 俄国、苏联的研究
  • 二 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
  • 三 我国的研究
  • 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翻译与研究
  • 一 对两大史诗的初步译介
  • 二 季羡林对《罗摩衍那》的翻译与研究
  • 三 金克木、赵国华、黄宝生等对《摩诃婆罗多》的翻译
  • 口传史诗诗学的几点思考——兼评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
  • “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译”为例
  • 一 国际彝学研究中的相关信息
  • 二 国内彝族史诗的搜集、整理概况
  • 三 《勒俄特依》及其“文本迻译”过程的反思
  • 四 《勒俄特依》汉译本的文本定位与评价尺度
  • 五 “民间叙事传统的格式化”:检讨与回应
  • 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
  • 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
  • 一 “荷马问题”:从作者身份的质疑到学术传统的嬗变
  • 二 阿夫多:从歌手立场到口头诗学建构
  • 三 伦洛特:从文本类型到传统阐释
  • 四 毗耶娑:从大史诗的编订到史诗传统的重构
  • 五 峩相:从“知识赝品”的挞伐到口头诗歌的解读
  • 六 冉皮勒:从“他者”叙事到“自我”书写
  • 余论: 朝向21世纪的中国史诗学术之反思
  • 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
  • 一 从古典学到口头诗学
  • 二 口传史诗研究范式转移
  • 三 史诗研究在中国
  • 结语
  • 主题研究和母题研究的结合——对斯钦巴图《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研究方法的思考
  • 田野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史诗田野工作回顾与思索
  • 巴·布林贝赫蒙古史诗诗学的宇宙模式论
  • 仁钦道尔吉的蒙古史诗结构研究之思想渊源
  • 一 尼古拉·鲍培的蒙古史诗结构理论与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
  • 二 日尔蒙斯基和普罗普“国家前”史诗起源的学说
  • 三 瓦尔特·海西希的蒙古史诗结构类型理论
  • 四 仁钦道尔吉对蒙古史诗结构类型理论的发展
  • 百年“格萨尔学”的发展历程
  • 一 域外研究:一门学问的兴起
  • 二 国内研究:从初创到勃兴
  • 三 “格萨尔学”的长足发展:新时期以来的研究
  • 四 小结
  • 论当代《格萨尔》研究的局限与超越
  • 一 当下《格萨尔》史诗研究的问题域及其形成
  • 二 《格萨尔》研究的创新意识与发展趋向
  • 从诗歌美学到史诗诗学——巴·布林贝赫对蒙古史诗研究的理论贡献
  • 一 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研究的两个阶段
  • 二 蒙古英雄史诗的发展论和美学本质特征论
  • 三 黑白形象体系论
  • 四 母题与意象结合论及其后续影响
  • “一带一路”与《玛纳斯》:史诗的传播路径与研究
  • 一 19世纪的民族志调查实践与成果
  • 二 中国《玛纳斯》学的崛起与发展
  • 三 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研究主要成果
  • 四 哈萨克斯坦的《玛纳斯》学
  • 五 《玛纳斯》在阿富汗的发现
  • 六 结论
  • “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 一 多维度解读满族说部概念
  • 二 满族说部文本的类属
  • 三 被质疑的满族说部
  • 四 满族说部概念范畴
  • 史诗研究中国学派构建的现状、理据及路径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