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30千字
字数
2016-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民国最完整、最系统的海外图文报道史料。
内容简介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是沈弘教授“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的新作,近3000张珍贵照片+100万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原貌呈现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全书按时间顺序1926—1929、1930—1934、1935—1938、1939—1949分为四册,再现了民国这二十几年中的历史记忆。
《伦敦新闻画报》系统报道了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百姓社会生活,比如除了军阀混战、北伐战争,还有当时的社会状况、百姓生活,民风民俗,更重点的还是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长期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当时有众多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从中国各地发出了报道,并且拍摄了照片,记录了抗战现场的刀光剑影,为21世纪的全中国人民保存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
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大多是《伦敦新闻画报》的特约记者发自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一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观点往往是中文史料中所忽略的片段,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而且其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他人的眼睛,西方的视角,历史的定格,补充了我们的民国记忆。
目录
- 版权信息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 Ⅰ
- 出版说明
- 序一 打捞历史碎片
- 序二 历史的定格与流动
- 序三 民国史的另一面相
- 序四 我们的历史和他们的眼睛
- 译序
- 1926
- 生活在远东一个正在“觉醒”但灾难深重的国度
- 广州开审罢工破坏者:罢工工人自行判决,据说还动了刑
- 在最近形势据说已经明显改善的汉口
- 1927
- 英国人构筑街垒进行防御的地方:汉口日益紧张的形势
- 用雕来捕猎狼和狐狸:令人称奇的放鹰狩猎
- 土匪的一张“票”:医生与“红胡子”
- 中国内战中的俄国内战:华北的“白俄官兵”
- 在汉口之后,是否要轮到上海?东方的外国租界和英国权威:俄国与广东的国民政府
- 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
- 中国的内战:“反赤”军队的一名炮兵
- 为保护中国最主要港口城市的英国财产:上海防御部队
- 冷溪近卫军第二营离开伦敦前往上海
- 上海防御部队启程前往中国:运兵船已经上路
- “乐天派们”奔赴上海:海军陆战队员向“离别码头”上的亲友们欢呼告别
- 世界之窗:远近要闻
- 正在等待防御部队到来的地方:上海场景;以及“反赤色的”中国军队
- 一位典型的北伐军战士
- 在灵隐寺念经的和尚
- 沸腾的中国:英国的防御措施及其正当理由
- 装备着梭镖的中国军队:“白军”重新占领杭州;北伐军的“设饵雷”;一个教会医院
- 古老中国的精神:一位杭州农民在净慈寺的庭院里抽烟杆或休息
- 第一部出口海外上映的中国电影:《柳碟缘》
- 中国场景:上海的军舰和军队,广东北伐军的著名人物,以及一个被打败的对手
- 上海,世界关注的中心:防御和消遣
- 中国场景:安国军的士兵们;英军在上海登陆
- 鲍罗廷夫妇与蒋介石夫妇
- 伦敦举行孙中山追悼会
- 中国的色彩:这个令世人瞻目国度里的家庭生活
- 中国的私刑:杭州愤怒的群众将孙传芳军队撤退时一名掉队的士兵活活打死,以报劫掠之仇
- 在一个已于3月21日陷落的城市里:上海的场景
- 为北伐军打开通往上海道路的事件
- 在上海陷落之前:外国租界的保卫者们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郑毓秀小姐
- 有关上海“陷落”的首批照片:英国军队阻止了人群涌入租界
- 出生于变革的时代:一位典型的中国姑娘
- 上海场景:受到重创的闸北;法租界
- 来自中国的新照片:南京和上海的场景
- 中国新风暴的中心:南京
- 中国的“反赤色”运动是真的吗?——三位主角
- 混乱的中国:英国的干涉,宣传和北京的“袭击”
- 关于中国事件的新照片:上海、北京和大亚湾的场景
- 记录事实的照相机:新闻照片
- 令人困惑不解的中国这盘“棋子”:在山东与河南的前线
- 一个用作广告牌的明陵石雕:中国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
- 一位新中国领袖访问古代中国纪念碑
- 中国的“万灵节”:纸扎的“卡戎”和军乐队成员们
- 上海飞机机翼被扣事件:英国人切断了一条铁路线
- 明代陶瓷的中国“战神”:一座精美的塑像
- 作为《伦敦新闻画报》读者的蒋介石夫妇
- 英国海军首次动用潜水艇来打击海盗:“L4号”潜水艇与“艾琳号”客轮
- 1928
- 中国混乱局势中的一片英国人和平绿洲:威海卫
- 跟和平宁静的威海卫形成鲜明对比:广州的一英里废墟
- 中国陶器的颜色:元代、明初和康熙年间典雅陶釉的绝好范例
- 来自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战争照片:涿州围攻战和守军的投降
- 在中国现代戏剧舞台上,女演员已经能与男演员平分秋色
- 中国乐师:乐器小贩和戏班乐队
- 扬子江上的一艘中国平底帆船
- 我们所不熟悉的世界:摄影猎奇
- 在遭受饥荒的中国,春天意味着重开的战争与饥饿
- 中日发生军事冲突
- “最原始的”伊斯兰和中国陶瓷器皿
- 记录事实的照相机:新闻照片
- 北京的和平“沦陷”:一个城市的新旧对比
- 中日军事冲突:济南府战场的一些场景
- 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色彩绚烂的中国传说
- 在济南府发生的中日军事冲突:奉军的撤退,国民军的占领和日军的炮击
- 张作霖的神秘之死:他的专列在奉天被炸毁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记录事实的照相机
- 北京政权易手:根据“君子协议”撤军
- 死气沉沉地接管北京:最后的场景
- 记录事实的照相机:照片里的新闻
- 世间万象:远近奇闻图录
- 张作霖葬礼上的“善神与恶神”:最后的礼仪
- 中国的新旧时尚
- 妇女世界:人物专页
- 世界之窗:用图片记录的各国最有趣事件
- 公元六世纪的中国艺术:一件隋代陶瓷的珍品
- 蒙古人的札木节:音乐、舞蹈和转世灵童
- 1929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世界剪贴簿:新热门话题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中国最好的艺术品:粉红色珊瑚石雕
- 中国早期陶塑人物作品的魅力:伦敦的一次展览
- 最好的中国艺术品:镂雕红色漆器灯笼
- 永恒不变的东方:中国老人们在战争和革命背景下的顽强生存,七个微笑对一个皱眉!
- 孙中山先生的安葬:南京中山陵
- 中国最好的艺术品:圆明园翡翠花瓶
- 中国魔术中的猫头鹰汤:传说中一种会吃掉自己母亲的鸟
- 关于一位开国总统
- 孙中山的灵柩运抵南京
- 全中国向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表示敬意:孙中山的国葬
- 收藏家专栏:十八世纪玉器
- 从中国到纽约:当前热门的艺术品
- 莫斯科准备战争:士兵们;一次反华示威大游行
- 收藏家栏目:中式屋顶的琉璃瓦雕饰
- 中国最好的艺术:犍陀罗佛像
- 卓尼——奇怪节日之地:西藏喇嘛的生活;奇怪的仪式;神秘的戏剧;活佛;收藏藏传佛经的大型图书馆
- 小男孩“活佛”和一位土司兼大喇嘛
- 藏族礼仪:晒佛节、转经轮和一尊巨大的佛像
- “晒佛节”:对于神圣挂毯的顶礼膜拜
- 卓尼法舞中嘲弄古代汉僧的一个情节:魔鬼舞蹈中的一位丑角——肥胖的南泰这位搞笑人物及其支持者
- 西藏喇嘛的魔鬼法舞:各种最奇怪的面具;阎王及其小鬼随从喽罗,还有一个逗乐的肥胖小丑
- 西藏的“猎人赫恩”和卓尼的其他魔鬼舞者
- 卓尼寺的魔鬼舞演员们:藏族寺庙表演中怪诞而令人瞻目的角色
- 维多利亚女王被宣称为女魔头“再世”:藏族寺庙舞蹈中的怪诞角色
- 作为宗教艺术一种媒介的酥油:神明与“宝塔”
- 美丽的酥油花:西藏喇嘛的游乞僧兄弟会为年度庆典而制作的美妙酥油浮雕
- 酥油作为精美雕塑的一种媒介:一次性展示后便被销毁的塑像
- 最好的中国艺术品:圆明园大青花瓷盘
- 沿着马可·波罗足迹的新旅行——战后首次对中国南疆的考察:发现奇妙的佛教雕塑和绘画
- 原始造纸术和切玉术:中亚的地方贸易和旅行
- 来自远东寺院废墟的古代佛教艺术新珍宝
- 老牌艺术大师与唐代陶瓷艺术品:一些著名的艺术珍品即将在国外易手
- 中国最好的艺术品:绿釉瓷花瓶
- 骑马的兵勇:一座早期中国瓷器
- 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块翡翠:极为罕见的珍品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 Ⅱ
- 1930
- 佛像遭遇中国士兵砍头:盗取佛头是为了卖给古董店
- 旧式的中国高跷舞——现已被禁止:也许是“最后一次演出”
- “难以形容的”故意破坏文物行为在中国:中国士兵对于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陵墓的劫掠
- 各朝代服装的一次盛会,在现代北京再现古老中国:从唐朝到民国的中国服装
- 中国妇女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家庭生活
- 最好的中国艺术品
- 索斯比拍卖行拍卖预告
- 中国的二十年战争:军阀混战的不同阶段
- 落后,然而正在进步的中国: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一条即将建成的现代公路
- 最好的中国瓷器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蒋介石夫妇
- 北京人如何在夏天不经过人工制冷就获得冰块
- 威海卫即将有保留地归还中国
- 魔术与医学:每一种疾病和每一个人体器官都有一个神祇
- 中国国民军中一支新的生力军:北方的一方霸主及其军队
- 东西方政治:汉口的场景
- 中国内战的瘟疫:南宁围城之战
- 1931
- 中国的现代生活方式:一次体育大会,被解放的妇女
- 虽已废除——但仍在过!被禁止的中国阴历新年
- 在沙子上滑雪:斯文·赫定探险队将这项冬季运动改造成在戈壁沙漠中旅行的一种行进方式
- 随斯文·赫定一起穿越亚洲:沙漠中的道路和城市废墟
- 随斯文·赫定一起穿越亚洲:远东探险过程中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
- 来自西藏的彩色照片:神圣的哑剧和舞蹈
- 国内外最新事件图鉴:中国的形势
- 一个十七世纪的鎏金黄铜观音头像
- 为芝加哥复制一个正在颓败的热河寺庙:金庙
- 中国士兵在热河的毁坏文物行为:受劫掠的“不祥”夏宫因寻找柴火者和年久失修而颓败
- 在中国失踪的英国公民约翰·索伯恩先生
- 中国创纪录的洪水:汉口的“威尼斯”场景
- 已经淹死了数百万湖南人的洪水:汉口的街道被洪水所淹
- 中国的洪灾:大片的土地被洪水淹没
- 水深及腰的市场交易:殃及八千万人的洪峰时期的汉口生活
- 中国的水灾:殃及八千万人的巨大洪水
- 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浩劫:与日本人的军事冲突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中日在东北的纠葛;日军占领奉天事件
- 日本人在东北发动的政变:日本占领下的奉天场景
- “中国已知最古老的佛教石雕纪念碑”:武州山的五世纪雕塑
- 武州山的巨型石佛:中国的岩雕
- 成为威胁的东北:中国人抗日示威活动的不同阶段
- 一位著名飞行员巡视中国的洪灾:林白的航拍照片
- 中国末代皇帝与皇后在天津住宅的花园里
- “在世界上跟我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中国研究
- 征服亚洲:斯文·赫定所著《穿越戈壁沙漠》的书评
- 作为城市杀手的黄沙和原生岩石中的寺庙
- 中日之间在东北发生的战斗:嫩江前线;齐齐哈尔;引起冲突的残存物证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跟抗日战争发生交集的一次中国内战
- 在东北的战斗:提交国际联盟调查组处理的一场争吵
- 中国的一个白天——和夜晚:香港的昼夜对比
- 1932
- 在土匪猖獗的东北:日本发起的军事行动事件
- 跟东北的中国军队在一起:准备保卫锦州的官兵们
- 草纸——古代中国对文明的一项贡献:一个农村造纸作坊的生产过程
- 飞越动乱的东北:从空中俯瞰
- 中国末代皇帝的两个妹妹
- 一个谣言中心:中国末代皇帝和妃子
- 日本人在锦州:占领东北未遭任何抵抗
- 日本人在侵略中国的战场上
- 受到日军炮击的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首都
- 跟轰炸闸北的日本空军在一起:陆军的配合;装载炸弹
- 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战场上:所谓的“土匪”和东北的“战争”场景;被占领的沟帮子;以及其他的东北“重大事件”
- 日本向东北的最后进军:锦州、山海关和长城的场景
- 中日武装冲突:上海是风暴眼;海军力量;组建上海志愿军,以保卫租界
- 作为风暴眼的上海:公共租界受到十四国列强的保护
- 国际联盟所调查的事件:东北的场景和事件
- 日军在上海采取军事行动
- 日军在上海登陆部队的司令白川义则大将
- 日本人空袭上海:一座戏院被炸
- 上海战场:城北的航拍照片
- 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上海的外国租界
- 上海开战初期:作战中的日本军队和他们的伤亡人数
- 公共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上海的战争:逃往租界和闸北大火
- 上海之战所涉及的一些地点:日本在中国的进攻目标
- 上海武装冲突的核心:日本炮兵在炮击闸北地区
- 日中军事冲突:如今的战斗场景
- 上海的场景:俘虏、巷战和火车站的废墟
- 上海及其周边的战斗:与日本军队在一起
- 上海及其周边的战斗:与中国军队在一起
- 成为战场的上海:租界与战区的场景
- 远东的“战争”回声:上海的战斗场景,日中军事冲突的双方情况
- 上海附近的空战:从空中看到的炸弹爆炸
- 战场上的日本:在上海地区和哈尔滨进行的战争
- 中国末代皇帝宣告成为“满洲国”的执政
- 中国末代皇帝成为东北的统治者:加冕仪式场景
- 用平底帆船组成的封锁线:作为消极抵抗者的中国人
- 皇帝肖像卷轴画:一幅唐代的绘画杰作
- 中国宝石雕琢艺术:古代雕刻作品的精华
- 日本军队在上海停火后抓捕共产党人
- 上海之战的后果:停火以来一些特别有趣的场景
- 墨索里尼的女儿前去游览中国长城
- 被暗杀的日本首相犬养毅先生
- 上海的日本首领刺杀案:爆炸前的那一刻,以及刺杀者的被捕
- 《东方之旅》——乘坐履带式汽车穿越亚洲的阿特—雪铁龙探险队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往昔中国的彩绘雕塑:一尊明代的菩萨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在“满洲国”的“好心情”:熊掌、竹笋和秃鹰
- 1933
- 防御者的“耳朵”:探测袭城敌机噪音的“喇叭”
- 日中在山海关的冲突:长城终端的战斗场景
- 东北争端中的风暴眼:山海关与长城的终端
- 山海关的战争伤疤
- 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的每周之宝:一个黑釉瓷花瓶(1662—1722)
- 传统中国戏曲:因现代性而受到威胁的一门艺术
- 日本人在山海关:轰炸与占领
- 引起公众激烈争论的一次博物馆搬迁: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
- 日军官兵们在被占领的山海关城楼上高喊“万岁”:此战导致热河的局势紧张
- 日本代表团从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联盟特别代表大会退场
- 热河的生活:这个有争议省份的诗情画意之处
- 日本人在热河采取的军事行动:远东的风暴中心
- 在被占领的热河:日本从中国夺走的热河省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
- 日本在远东最新得到的热河省——山脉、如画般的建筑和纪念碑
- 草根中国——不慌不忙,深深扎根于农民
- “黄种人共和国”的各色人等:从苦力到道士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汤玉麟将军
- 为在寒冷的远东开展冬季攻势而戴的裘皮帽子
- 中国军队在被占领的热河省所发动的战役:前线的军队;原始的运输方法;妇女工作
- 萧伯纳先生拜访何东爵士
- 日本人在热河:“北极”气候状态下的一次成功战役
- 日本人在热河:“伤亡主要是来自冻伤,而非子弹。”
- 为争夺长城的一个关隘而战斗:实战中的日本军队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人类殿堂”的雕塑:人类学的原生态人种类型
- 远东的“安卡拉”:“满洲国”的“首都”新京
- 打网球的溥仪先生
- 陌生人婚礼的繁文缛节
- 一个符合古代传统的中国现代婚姻
- 公元前六世纪的华美中国青铜器:从洛阳出土的三件精品
- 芝加哥“人类殿堂”中的中国人形象
- 最好的中国瓷器: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预告
- 海上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件:一艘中国船只被遗留在了高高的礁石上面
- 这是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的大潮吗?——英国和中国的“潮涌”
- 1934
- 在中国的空袭轰炸
- 一个万历年间的中国陶瓷鱼缸
-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成为“满洲国”新“皇帝”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
- 中国的末代皇帝被选为“满洲国”的首任“皇帝”
- 完美无缺的古代中国玉器:洛阳坟墓的出土“发现”
- 华美的远东海上商船和渔船:中国沿海的平底帆船
- 东方的渔船和货船:中国平底帆船的种类
- 东方船只的高艉部:航海鼎盛期的遗风
- 从空中看中国:陕西地下村庄起居室的天窗
- 从空中看中国:陕西阴森森的土地和围有雉堞的堡垒
- 从空中看中国:窑洞、鱼塘、城墙环绕的西安、雉堞围住的村寨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 Ⅲ
- 1935
- 以十万英镑的代价为英国而收购的著名尤莫福波罗斯珍宝:这个相当于馈赠的同类最伟大收藏中的部分珍品
- 钱江潮的进程:潮水从一条白线逐渐变成一道水墙
- 一支经常出现在新闻中的军队:训练日本陆军
- 训练再次卷入华北战争的军队:日本士兵们练习攀岩、拼刺刀和使用轻机枪
- “通州号”被劫事件
- 曾经“内府供用”,现已成罕见的珍品:一个明代酒樽
- “迄今所知中国最好的一些青铜器”:公元前12世纪一座坟墓的出土文物
- 斯文·赫定探险队在新疆:瑞典与中国的科学合作
- 英国王后的中国玉器珍藏:王后陛下收藏中的部分珍品
- 中国艺术珍宝到达英国
- 中国艺术珍宝在英国靠岸登陆
- 英国皇家海军军舰“萨福克号”将北京故宫珍宝运到了英国:紫禁城的绘画将在皇家美术学院的中国艺术展上展出
- 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举行的中国艺术展
- 中国艺术的和平与安宁:一个巨大的佛像
-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独一无二的中国艺术展中最重要和绚丽多彩的一个部分:浓缩了八个世纪的杰出水墨画作
- 在中国推行大众教育的一次实验:推动农村生活的现代化,而非西化
- 1936
- 世界“剪贴簿”:热门新闻
- 17世纪中国漆器盒子
- 中国的“圣诞树”:两千年前所形成的一个古代传说
- 最好的中国艺术品:青铜器簋
- 千佛洞:唐代佛教绘画的宝库——位于中国大西北人迹罕见之处
- 石窟墙上的唐代壁画:古代中国绘画正在迅速地变得破败不堪
- 唐代佛教绘画的主要文献:中国西部边疆敦煌的千佛洞壁画
- 1937
- 主宰日本政治的少壮派军人
- 日本陆军的军事演习:巧妙的伪装方法
- 在内蒙古的日本人利益产生了矛盾:绥远军队击败日本训练的侵略者在全中国激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情
- 发现明代壁画:一个堪与阿旃陀或佛罗伦萨相媲美的中国艺术
- 群居的活人与死人:中国的疍民和坟场
- 通过航空来统一中国:修建飞机场;苦力的报酬按土堆大小来算
- 关于中国农村的故事片——在加利福尼亚州上演:由茂尼和雷纳出演的《大地》
- 中国的一次重要军事检阅
- 中国元瓷坐佛像在伦敦公开展售
- 前来参加英王加冕仪式的各国政要
- 为庆祝英王加冕而举行舞龙表演:香港人欢欣鼓舞
- 奇异的中国面貌:乡间地貌形状的奇特之处使人回想起古代的中国山水画
- 以现代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2200年前的中国生活场景:墓砖上的人物画
- 2200年前的中国动物艺术:一只像“猎狗”一样的老虎
- 公元前三世纪一位中国大师的作品
- 卢沟桥事变:中日危机发生时的现场照片
- 奇异的中国面貌:因自然和人工而造成的奇特地貌景观
- 奇异的中国面貌:“七巧板”和“棋盘”形地貌
- 卢沟桥事变后被南京政府军所放弃的京师:鸟瞰北京
- 华北的中日军事冲突;以及北京所做的准备
- 藏在雨伞下的一支中国军队:利用老式装备巧作伪装的“喜剧性”插曲
- 中日军事冲突的场景:天津与宛平县
- 中国士兵——目前中日军事冲突中一个谜一般的因素:中央政府现代化正规军中的一位列兵
- 跟华北的日本军队在一起:在天津附近作战的日本士兵们
- 处于危急中的上海:公共租界,中国飞机
- 上海,中日军事冲突的中心:“宫殿”与茅舍,西方与远东之间的对比
- 悲剧性的中日上海战争:公共租界的外滩被炸
- 在上海的船只:为了疏散难民,以及作为中国飞机轰炸的目标
- 一幢即将揭开面纱的上海摩天楼
- 扛着机关枪的宿命论者
- 中日军队在天津展开的激战:各国的防御设施;日本的军事行动
- 上海——战争威胁价值180,000,000英镑的英国利益;外滩全景照片和被炸的虹口
- 公共租界的一件惨案:先施公司百货商店被炸弹所击中
- 北京笼罩在日本侵略的阴影之中:保卫各国公使馆;打败仗的中国军队
- 在中日战争中发生战争惨剧的场景
- 上海与租界的悲剧:被炸的南京路和其他战争场景
- 当“天子”在北京统治之时:古代中国画家笔下这座现已被日本占领的城市
- 上海的严峻考验:被误炸之后的公共租界
- 被战争阴云所笼罩的上海:浓黑的硝烟覆盖了严酷惨剧的场景
- 逃离上海:宿命四天的配图日记
- 日本占领下的天津:中日战争所造成的破坏
- 上海的战况:进入巷战阶段
- 作为激战中心的上海:由炸弹和炮弹所造成的毁坏
- 战火中的上海:日本军队的士兵们和军官们
- 日本军队在华北步步逼进:空军支援和步兵攻势
- 日本大规模空袭威胁下的南京:中国的首都,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
- 日本在何处进攻中国:四大主战场
- 日本轰炸中国城市激起了英国政府的“极度震惊”
- 在“无人区”和前线:上海地区的战争
- 在上海的日本舰队:黄浦江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军舰;及其猛烈的炮火
- 在上海战区:典型的中国和日本军队
- 中国妇女的虔诚:遵循远古的礼仪
- 从侦察活动中回来
- 日本空袭广州
- 现代中国的领军人物
- 大后方和前线:日本阵亡将士和中国军队的战壕
- 广州的苦难:空袭所造成的破坏震惊世界
- 战火中的上海:日本人、中国人和防御军团
- 滥杀无辜的日本在华轰炸:中日防御空袭的措施
- 饱经战争创伤的中国:上海和南京附近;中日坠机和间谍的命运
-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远东战争中的戏剧性战斗照片
- 贝特兰《中国的危机》书评
- 具有巨大破坏力的空投炸弹:在南京造成的死亡和毁坏
- 中国的战争:福州封锁线;以及上海租界的防御措施
- 中国战争中的空战:日本的袭击和中国的抵抗
- 上海火车北站附近一个典型的英国前哨站
- 轰炸机飞行员从云层上所看到的一支海军舰队
- 芝加哥动物园内唯一的大熊猫
- 一颗日本的重型炸弹在上海闸北附近的麦根路火车枢纽站爆炸
- 跟把中国士兵们从精心修筑的防御阵地赶走的日本军队在一起:战区的“扫荡”工作;被缴获的中国坦克;以及海战
- 基于九国条约,寻求结束远东的战争:代表们在国际远东会议上达成了共识
- 上海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扛住了炸弹的轰炸:作为日本空袭目标的北站,以及其他的中国军队防御设施
- 上海的近距离作战:炮击北站造成的后果;闸北燃起的大火
- 从近处观察上海的战争:用一组照片表现的戏剧性事件
- 南京中山陵披上了伪装:著名的陵墓“消失”;以及其他防空措施
- 在上海:英国防御指挥官;和闸北的战斗
- “敢死营”困兽犹斗的地方:闸北燃起熊熊大火
- “敢死营”的脱险:舍生忘死的上海功绩
- 战乱上海一个性命攸关的时刻:著名人物与中日战争
- 用古代中国木刻印刷的图书插图:康熙年间《芥子园画谱》中的版画
- 被置于日本虎口之下的中国首都:新旧南京
- 上海的法租界——禁止日本人入内:隔绝的世界和难民
- 从中方的角度看战争:上海、苏州医院、南京
- 跟侵华的日本军队在一起:坦克和步兵在休息;行进中的骑兵
- 从日方角度看战争:坦克、运输、上海的士兵坟墓
- 中国的首都据称已在12月份陷落:日本轰炸机飞行员眼中的南京
- 日本人坚定不移地向南京进军:一个月之内推进了两百英里
- 北京的“哑剧”:一支庙会舞狮队的表演,戴铜铃以助狮吼
- 1938
- 日本人在上海挑衅性的胜利游行:扔炸弹的事件;以及一支日本车队在法租界被阻
- 在中国的战争:英国船只被炸,以及其他事件
- 征服中国的潮流:被日本所统治的地区
- 日军在扬子江上的暴行:美国军舰“班乃岛号”的沉没、幸存者和中弹的英国皇家海军军舰“瓢虫号”
- 南京的沦陷:在城前和城门上的一场鏖战,松井将军的入城仪式
- 黄山风景照片
- 占领南京的暴行
- 南京陷落之后:被困的中国人;清理城门;中国军队撤退时的大火和爆炸
- 中国最神圣的神龛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孔子的陵墓
- 青岛中国人所造成的两千万英镑损失:日本纺织厂被夷为平地,及其他废墟
- 确保大英帝国东方前哨站的效率:香港正规军和志愿兵加紧训练
- 中国的“常胜军”——它的摩托化部队和两栖坦克
- 每周人物:畑俊六将军
- 红军的沙盘训练、槌球游戏和正在进行的战争:采访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队
- 护士比恩养大了幼崽梅梅:芝加哥动物园的大熊猫幼崽
- 古希腊文明对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唐代角状杯所受的西方影响
- 在敌人的后方骚扰日本军队:在山西的共产党游击队战士
- 抗日战争:有效率的中国军队和困难的地形
- 中国船运的不变形式:百年老船仍在行驶
- 中国船运的不变形式:1800年前后的“炮船”和住家船
- 为中国爱国青年创办的一所奇妙的穴居“大学”:建在陕北黄土窑洞里的训练学校
- 汉口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刻:一次极其恐怖的日本飞机空袭
- 日军向长江上游推进:轰炸航运;中方的坚壁清野
- 英国在华港口受到了孤立的威胁:香港
- 香港中国城熙熙攘攘的热闹生活
- 香港——东西方相遇的交汇点和大都市合作的典范
- 钱江潮:中国一处壮观的自然现象;每年一度的“潮龙”节
- 广州的陷落:留给日本人的是一片熊熊燃烧的废墟
- 向汉口进发的日军活动片段:配合长江上海军攻势的日军陆上军事行动
- 据称已被日军攻入的汉口:“中国的芝加哥”
- 汉口疏散儿童:关于疏散人口的安德森报告;中国小孩集体迁移
- 广州陷落:当日本人攻入广州城时,中国人所遭受的灾难。熊熊燃烧的“防弹网”和爆炸的弹药堆使广州变成了人间地狱
- 增强中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战剧:巡回宣传
- 中国人用演出来号召抗日:一部令人恐惧的抗战剧
- 汉口被日本人占领:长驱直入,未遇抵抗
- 公众视野中的每周人物:赛珍珠
- 当日本人侵犯香港时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 Ⅳ
- 1939
- 中国军队练习预防空袭的疏散和伪装:在轻机枪射程内击落敌机的一场成功演习
- 5月3—4日对于中国战时首都的可怕轰炸:扔在重庆的烈性炸弹和燃烧弹——对于日本轰炸的目击报道
- 重庆的骷髅地:在5月3日和4日的空袭之后
- 日本人的封锁:天津的带电栅栏
- 天津的“严重形势”:外国租界地图
- 一个唐代(618—907)塑像的颜色:根据一片出土陶器上的颜料痕迹所复制
- 在日军攻击下一位英国牺牲者的葬礼
- 战争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学校里的玩具武器
- 日军封锁天津外国租界的事件
- 在东方:克雷吉—有田会谈;反英活动的爆发
- 中国的抗日战争:华北的游击战;原来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官兵
- 在华北抗击日军:进攻型和被动型的游击队和政治组织
- 在华北抗击日军:训练男子与妇女
- 正在建设中的广西新铁路
- 1940
- 中国的机械化部队——包括英国制造的轻坦克
- 中国顽强抵抗日本:轻武器的制造和陆、空军的训练
- 最后一支英国军队离开中国
- 中国通向海洋的生命线:重开滇缅公路,作为英国对日本威胁的回答
- 1941
- 经过四年英勇抗战,中国仍然不屈不挠,誓言“血战到底”:蒋介石元帅在重庆
- 遭遇狂轰滥炸的中国首都;一个有许多防空洞的城市
- “一如既往”:中国被轮番轰炸的首都藐视空袭
- 残垣断壁中的熙攘喧闹:重庆的城市生活仍在继续
- 日本军队撤出了福州
- 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时刻
- 新中国——庞大新军的一支先锋队,作风顽强、训练有素的士兵们保卫着一个巨大的堡垒
- 东方的上层建筑:日本军舰头重脚轻的外表
- 香港,英国在中国的堡垒:它防御设施的场景
- 日本军队:侵华战争中的人员和物资
- 日本空军:对个人战斗力的强化训练;向学员传授轰炸技术
- 1942
- 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前线的影响力
- 中国的“生命线”:著名滇缅公路的各种场景
- 中国未来的军队领袖们:五万名军校生的斯巴达式训练
- 日本皇家近卫军
- 我们的中国同盟军:最新的军事战略方法
- 蒋介石与宋氏三姐妹
- 日军在长沙溃败之后:城市的难民们纷纷赶着回家
- 正在美国接受高级课程训练的中国飞行员们
- 高速重建:重庆应对日本轰炸的挑战
- 中国首都的安全措施:竹排炸弹引爆装置和防空洞
- 蒋介石元帅及夫人与约瑟夫·史迪威将军
- 在伦敦展出的中国艺术品和蒋总司令的书法
- 1943
- 中国特使团在伦敦
- 印度和中国征募的新兵:日本对加尔各答的空袭流产
- 中国在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 去年美国对东京的空袭:米切尔轰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
- 陆地轰炸机首次从海上起飞:著名的东京空袭
- 中国河南的大饥荒
- 一个中国式的“斯大林格勒”胜利:长江上的战斗
- 1944
- 我们中国同盟者的伟大国家
- 1945
- 中国的难民:一辆从火车头到列车员车厢都挤得满满当当的列车
- 斯大林曾经好几次接见过的宋子文先生
- 美军向日本港口城市长崎投下原子弹之后所升起的烟尘蘑菇云据说高达5万英尺
- 广岛和长崎:最早受到原子弹轰炸的两个城市
- 广岛,原子弹的第一个目标——被炸前后
- 日本军队在缅甸和马来亚投降
- 日本的黯然失色:投降的场景和为胜利而干杯
- 在旅顺口和哈尔滨上空飘扬的苏联旗帜;长崎的废墟
- 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人和见证人
- 日本最后的失败和屈辱: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订投降书
- 广岛:最新科学成就的可怕后果
- 日本投降场景和远东海军事务
- 美国海军“密苏里号”上日本投降仪式的插曲
- 柏林的同盟国胜利阅兵式
- 为何日本在被原子弹炸之前就已经山穷水尽
- 日本军队的东南亚投降仪式在新加坡举行
- 香港的解放:英国海军舰队到来的场景
- 日本彻底失败后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其他地方:投降和释放战俘的场景
- 国外新闻:时事杂闻照片
- 一个令人回想起神话小人书的朝圣旅行
- 泰山,中国最受尊崇的神圣五岳之首
- 通往“凌绝顶”的一千个石阶
- 因反人类罪行而在国际法庭受到惩罚
- 1946
- 在中国的表皮下面:林语堂《一个民族的惕厉》书评
- 东北——远东出现外交麻烦:苏联军队在现已清除日本影响的中国东三省
- 中国考古学和艺术的一个极其重要发现:用科学方法发掘出土的首个皇家陵墓——王谦陵墓
- 公众眼中的新闻人物和事件
- 美国海军遣送日本人返回日本
- 当今日本生活场景: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
- 1947
- 上海公开处决日本战犯
- 在华山的圣地:一种舞蹈、一个传说和一种祭品
- 中国的通货膨胀:一美元可买五万元中国钞票
- 中国的内战:有关东北战役的照片
- 中国的首次全民公选国民大会的议员
- 1948
- 在一个内战不断的国度: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一处有五千个骷髅头的地方:世界上最触目惊心的战争纪念碑
- 英中之间开设新的跨洋电话业务
-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上海受审
- 对熊式一《蒋介石传记》(1948)一书的书评
- 中国共产党军队发动攻势;以及红区场景
- 一个位于中国抗战前线的城市:国民党统治下的张家口
- 共产主义大潮中的一个防波堤:张家口的傅作义将军部队
- 在前往宿州的路上:中国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发动的攻势堵在了浦口
- 古老国家的奇异面孔现因自相残杀的内战而破相:华东地貌的特征
- 上周被国民党军队放弃的宿州防御工事及其周边场景
- 中国不变的面孔:在内战满地烽烟,但并无粮食配给和积分制的国度保持天朝人的平静
- 中国通货膨胀的一个标志
- 1949
- 在中国的危急时刻:国民党精锐部队在国父墓前重塑信仰
- 共产党军队对于华北古城和大清帝国京师北京展开军事攻势的目标
- 苏州河上的“交通拥堵”
- 上海购买黄金的人流
- 天津城被围的手绘地图
- 蒋介石将军发表新年致辞
- 中国的一位“老比尔”:路边一位正在抽烟的国民党士兵
- 中国:共产党胜利攻势示意图
- 中国领袖伟大政治生涯的结束:蒋介石将军的最后一次阅兵;目前的退隐之处
- 南京的混乱场景
- 在上海内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正准备抵御攻击
- 虹桥机场,解放军进攻上海的最早目标之一
- 上海等待着灭亡:被围之城的场景
- 上海全景图
- 国民党开始从上海撤退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是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在北京独资设立的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跨地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