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2千字
字数
2006-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哲学通识著作,带你厘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内容简介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合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在经历了现代性的近3个世纪的构建过程之后,如今批判的锋芒转向了现代性本身。类似的问题重行开始。社会规范的基础来自何处?现代性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的根据何在?假如以“主体性”作为客体的价值之源,意义之源是错误的,那么主客体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新解答,构成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思想态度的转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 第一讲 “现代性”概念与启蒙精神
- 一 “现代性”概念的起源与界定
- 二 启蒙与现代性
- 第二讲 现代性的性质与特点
- 一 “现代性”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 二 现代性与现代化
- 第三讲 康德哲学:现代性的序幕
- 一 “现代性态度的纲领”
- 二 理性的批判及其建构
- 三 理性神学与道德的宗教
- 四 自由的权利与国家的理念
- 第四讲 黑格尔:现代世界的理性与自由原则
- 一 “理性是世界的灵魂”
- 二 现代世界的“自由”原则
- 三 宗教是实践理性的需要
- 第五讲 韦伯的理性化的现代性分析
- 一 现代性的特征:理性化
- 二 理性化的诸种表现
- 三 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冲突
- 四 现代性的冲突
- 第六讲 后现代话语的产生与后现代性
- 一 “后现代”概念与后现代话语的产生
- 二 后现代话语的思想渊源
- 三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
- 第七讲 尼采:后现代性的开端
- 一 现代性的虚无主义
- 二 “理性”与知识观批判
- 三 权力意志与价值颠覆
- 第八讲 海德格尔:现代性与存在的意义
- 一 现代性的本质:世界成为图像
- 二 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终结
- 三 追问存在:虚无主义的克服
- 四 “无家可归”与人的救渡
- 第九讲 福柯:规训的现代社会及其主体
- 一 启蒙的意义与现代性的态度
- 二 “未崩溃的”现代性的合理性
- 三 规训的现代社会
- 四 权力造就的主体
- 第十讲 利奥塔:现代性元叙事的解构
- 一 现代性与“元叙事”批判
- 二 知识与合法化问题
- 三 后现代的合法化模式及其悖谬逻辑
- 第十一讲 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的发展
- 一 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
- 二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与全球化
- 三 现代性的“风险”
- 四 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 第十二讲 詹姆逊:后现代性与晚期资本主义逻辑
- 一 现代性及其基本准则
- 二 晚期资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 三 后现代的文化逻辑
- 第十三讲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重建
- 一 现代性话语的反思
- 二 现代性规范基础的重建
- 三 现代性的规范内涵
- 第十四讲 哲学范式的转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 一 个体理性与主体中心的解构
- 二 “合理性”范式的变化
- 三 从认识论走向解释学
- 第十五讲 消费社会、全球化与后现代性
- 一 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性
- 二 现代性的隐忧与后现代性的悖论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