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丰富和深化了档案记忆观的理论研究,并为当前我国各类记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实践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运用文献调查、实践调查、比较研究、系统研究等方法,梳理了档案记忆观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涵,分析了国外记忆工程的特点与经验,总结了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和乡村记忆工程的模式、成绩与不足,提出了建设“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初步构想。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章 绪论
  • 1.1 集体记忆是一个国家、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 1.2 中华民族面临着“集体失忆”的危险
  • 1.3 档案记忆观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提供新思路
  • 1.4 本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档案记忆观的研究进展
  • 2.1 文献、会议和课题调查统计结果
  • 2.2 研究历程
  • 2.3 研究焦点
  • 2.4 评价
  • 第三章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
  • 3.1 后现代主义思潮
  • 3.2 后保管时代档案理论
  • 3.3 档案范式理论
  • 3.4 社会记忆理论
  • 第四章 档案记忆观的思想内涵
  • 4.1 档案记忆观的含义
  • 4.2 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不可替代要素
  • 4.3 档案工作是建构社会记忆的受控选择机制
  • 4.4 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记忆的能动主体
  • 4.5 档案记忆促进身份认同
  • 4.6 档案记忆观的反思
  • 第五章 国外记忆工程的借鉴
  • 5.1 国外记忆工程概况
  • 5.2 国外代表性记忆工程
  • 5.3 国外记忆工程的特点及启示
  • 第六章 中国城乡记忆工程的发展
  • 6.1 中国“城市记忆工程”的发展
  • 6.2 中国“乡村记忆工程”的发展
  • 第七章 建设“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构想
  • 7.1 建设“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意义
  • 7.2 “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基本设想和总体框架
  • 7.3 “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资源架构
  • 7.4 “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系统框架与技术标准
  • 7.5 “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组织体系与机制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