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45千字
字数
2015-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回归文本分析,追求唯一性和感染力。
内容简介
《文学文本解读学》作者认为,西方文学理论对解读文学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应该追求对审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的阐释。基本观点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学审美。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提出:第一,微观直接分析:隐性矛盾;第二,微观间接分析之一:艺术感知的还原;第三,微观间接分析之二:情感逻辑的还原("无理而妙");第四,宏观比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第五,历史语境的还原,等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第三次印刷前言
- 序言
- 绪论 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
- 文学理论的危机与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呼唤
- 定义:出发点还是过程?
- 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立体建构
- 原生形式和规范形式
- 比较:不同形式的不同规范
- 规范形式的共用性与风格的唯一性的矛盾:以流派为中介
- 以作者的身份和作品对话
- 具体分析和可操作性
- 宏观分析还原:历史语境和母题
- 第一章 文学文本解读学和文学理论
- 面对文学理论和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
- 文学理论的普遍性与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
- 文学文本解读学“唯一性”的悖论
- 文学的自律和他律:自转和公转
- “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
- 第二章 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根本原则:唯一性
- 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
- 母题谱系还是知识谱系?通过现成可比性分析出唯一性
- 第三章 文学虚无主义在基本学术方法上的歧途
- 把西方大师当作质疑的对手
- 临时定义(准定义):作为研究的阶梯
- 准定义:从高级形态回顾低级形态
- 《隆中对》和《三顾茅庐》:史家实录和文学想象
- “意境”的定义:通过个案的分析积累
- 第四章 从读者中心论突围:文本中心论
- 《诗》无达诂:无限意蕴和读者的有限理解
- 读者决定论和“多元有界”
- “作者死亡”和“知人论世”
- “意图谬误”和“意图无误”“意图升华”
-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意图无误和升华
- 多元解读:多个一元
- 质的定性和量的统计
- 第五章 读者心理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 心理图式(scheme)的同化(assimilation)和调节(accommodation)
- 《愚公移山》:颂歌和反讽的统一
- 马克思: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
- 主流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霸权同化
- 花木兰:是英雄还是英“雌”
- 第六章 文本的封闭性:意象、意脉、形式规范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
- 意象:主体特征对于客体特征的主导性
- 朱光潜: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 真善美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三维“错位”的
- 道德的善恶和艺术的美丑:繁漪、薛宝钗是坏人吗?
- 周朴园是伪君子吗?
- 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特殊的情感才有艺术价值
- 意脉:隐性情感的动态起伏
- 经典意脉:杜甫《春夜喜雨》、李清照《声声慢》
- 原生形式和规范形式:形式征服、衍生内容
- 诗与散文的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
- 规范形式和亚规范形式
- 宛转变化的功能:情致的瞬间转换
- 绝句和律诗、古风:情感瞬间转换和长期情绪的概括
- 最能体现绝句瞬间情绪转换的王昌龄《出塞》之二
- 亚形式规范中的不同风格
- 第七章 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上)
- 非诗的陌生化和诗的陌生化
- 陌生化和熟悉化的统一
- 陌生化以心理情志为底蕴
- 吴乔论诗:“形质俱变”
- 情感冲击感知发生全方位变异
- 中国古典诗歌神品和词语非陌生化
- 海明威的电报文体:白痴一样的叙述
- 第八章 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下)
- 反讽向抒情转化的条件
- 苏轼的“反常合道”更全面
- 笼统的反讽和多元的文体
- “逻辑的非关联性”和中国古典诗话的“无理而妙”“痴而入妙”
- 把情志艺术化的密码还原出来
- 第九章 叙事学建构: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
- 苏联式的情节四要素教条的腐朽
- 西方结构主义模式和叙事学批判
- 对情节因果律的补充:假定的情境和特殊情感
- 把人物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一:深层心理的暴露
- 情节:现代派
- 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二:人物情感错位
- 非情节性的错位
- 错位:内在深度的强化和外部动作的淡化
- 在西方文论的盲点中进行原创性的概括
- 中国当代小说中大场面中的错位问题:以贾平凹和陈忠实为例
- 第十章 以直接概括冲击贫乏的散文理论
- 现代散文审美“小品”的历史选择和中国散文审智“大品”的失落
- “真情实感”论:归纳和演绎法的局限
- 真情实感,还是虚实相生?
- 真情虚感在文体中的分化
- 抓住现成理论不能解决的难题:审丑
- 亚审丑:幽默散文
- 审智:既不抒情,亦不幽默
- 第十一章 具体分析之一:隐性矛盾的还原
- 把潜在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发现差异和矛盾
- 逻辑还原:理性逻辑和我国古典诗话中的“痴”的范畴
- 中国古典诗话:“无理而妙”
- 中国的“情痴”和莎士比亚的“情疯”
- 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
- 第十二章 具体分析之二:价值还原
- 审美价值的自发的劣势
- 把理性的“真”与情感的“美”的矛盾、错位揭示出来
- 把受到消解的实用理性还原出来
- 第十三章 具体分析之三:历史语境还原
- 作家精神史还原
- 母题史的还原
- 爱情母题史还原
- 宏观:英雄母题史还原
- 微观:话语(意象)的历史还原
- 关键词还原
- 第十四章 具体分析之四:隐性矛盾的分析
- 在客观意象中隐含着主观情致
- 作品本身关键语句的矛盾
- 艺术形式发展过程中的突破
- 经典形象的深度矛盾
- 第十五章 具体分析之五:流派和风格
- 风格、流派对形式规范的冲击
- 新诗第一个十年的流派更迭
- 第十六章 具体分析之六: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与作者对话
- 形式征服衍生内容
- 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
- 托尔斯泰:对话中的心口错位
- 肖洛霍夫:肖像中的潜意识
- 郦道元《三峡》完成的历史过程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