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书分六篇,涵盖命题、范畴、三段论、推理类型、谓词理论和谬误逻辑。

内容简介

全书包含六篇内容:“解释篇”讨论了命题的构成、性质、分类和真假关系;“范畴篇”讨论了命题经常会用到的十个基本范畴;“前分析篇”阐述了如何正确地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即三段论演绎法;“后分析篇”讨论了定义、证明、演绎和归纳等问题,厘清了四种推理类型;“论题篇”研究了著名的四谓词理论,讨论了合理论证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在论辩中战胜对手;“辩谬篇”是关于谬误的逻辑理论,揭示和分析了各种谬误和诡辩的种类,并提出了反驳谬误的具体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波菲利的《导论》
  • 范畴篇
  • 解释篇
  • 前分析篇
  • 第一卷
  • 第一节 命题、词项、三段论及其要素
  • 第二节 命题的转换
  • 第三节 模态命题的转换
  • 第四节 三段论及第一种格
  • 第五节 第二种格中的三段论
  • 第六节 第三种格中的三段论
  • 第七节 第一种格以及其余格中不完整三段论的完成
  • 第八节 源于两种必然命题的三段论
  • 第九节 第一种格中的必然命题
  • 第十节 第二种格中的必然命题
  • 第十一节 第三种格中的必然命题
  • 第十二节 必然命题的理论对比
  • 第十三节 可能事物及随之产生的命题
  • 第十四节 在第一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命题的三段论
  • 第十五节 在第一种格中,一个为简单命题,另一个为可能命题的三段论
  • 第十六节 在第一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提的三段论
  • 第十七节 在第二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前提的三段论
  • 第十八节 在第二种格中,一个为实然命题,另一个为或然命题的三段论
  • 第十九节 在第二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提的三段论
  • 第二十节 在第三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命题的三段论
  • 第二十一节 在第三种格中,一个为或然命题,另一个为实然命题的三段论
  • 第二十二节 在第三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提的三段论
  • 第二十三节 所有的三段论都是在第一种格中完成的
  • 第二十四节 三段论之前提和结论的质、量
  • 第二十五节 所有三段论都仅由三个词项、两个前提构成
  • 第二十六节 特定问题的对比以及它们通过什么格被证明
  • 第二十七节 三段论的创造和构建
  • 第二十八节 同一主项的特殊规则
  • 第二十九节 将同样的方法运用于直接三段论之外
  • 第三十节 上述证明方式适用于所有问题
  • 第三十一节 划分及其对于证明的不完整性
  • 第三十二节 还原三段论
  • 第三十三节 产生于命题数量的误差
  • 第三十四节 误差产生于词项不准确的阐述
  • 第三十五节 中项并非始终被假定为特称确定的事物
  • 第三十六节 根据名词性称谓而进行的词项排序以及由例证而来的命题
  • 第三十七节 与谓项形式有关的规则
  • 第三十八节 谓项的重复和增加
  • 第三十九节 三段论中词项的简化
  • 第四十节 根据结论本质增加的确定项
  • 第四十一节 全称命题确定形式的区分
  • 第四十二节 并非同一三段论中的所有结论都产生于同一种格
  • 第四十三节 被简化的与定义相关的论点
  • 第四十四节 由归谬法而来的假设三段论的还原
  • 第四十五节 由一种格到另一种格的三段论的还原
  • 第四十六节 确定事物、不确定事物以及缺性事物的质和意义
  • 第二卷
  • 第一节 概述:特称三段论的结论
  • 第二节 在第一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
  • 第三节 在第二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
  • 第四节 在第三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
  • 第五节 第一种格中的循环论证
  • 第六节 第二种格中的循环论证
  • 第七节 第三种格中的循环论证
  • 第八节 第一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
  • 第九节 第二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
  • 第十节 第三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
  • 第十一节 在第一种格中的归谬法
  • 第十二节 在第二种格中的归谬法
  • 第十三节 在第三种格中的归谬法
  • 第十四节 归谬法证明与直接证明之间的差别
  • 第十五节 在三种格中,由对立面得出结论的方式
  • 第十六节 预期理由或是假定论点
  • 第十七节 论证不产生错误的三段论:关于“错误并非由这一原因导致”的说明
  • 第十八节 错误的逻辑推理
  • 第十九节 相反三段论的预防
  • 第二十节 反驳论证
  • 第二十一节 假象
  • 第二十二节 第一种格中端项的转换
  • 第二十三节 归纳法
  • 第二十四节 例证法
  • 第二十五节 不明推论式
  • 第二十六节 异议
  • 第二十七节 可能性、标志和省略推理法
  • 后分析篇
  • 第一卷
  • 第一节 证明的本质
  • 第二节 知识、证明及其要素
  • 第三节 对知识和证明中某些观点的驳斥
  • 第四节 词项“所有”“自身”和“全称的”
  • 第五节 最初全称命题的错误
  • 第六节 由原则自身构成的证明和中项的必然性
  • 第七节 人们不可能由一个属证明另一个属
  • 第八节 从属于改变的事物不可能证明其自身
  • 第九节 对事物的证明应该源于适合其本身的原则
  • 第十节 原则的定义和划分
  • 第十一节 所有科学的共同原则
  • 第十二节 三段论式的疑问
  • 第十三节 科学、事物存在及其存在原因之间的差别
  • 第十四节 第一种格最适合科学
  • 第十五节 直接否定命题
  • 第十六节 错误的词项位置产生的无知
  • 第十七节 同一命题中项的连续性
  • 第十八节 归纳法中全称命题的相关性以及感知中的归纳法
  • 第十九节 证明的原则,无论其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 第二十节 有限的中项
  • 第二十一节 否定证明中没有无限的中项
  • 第二十二节 肯定证明中没有无限的中项
  • 第二十三节 确定的推论
  • 第二十四节 全称证明对于特称证明的优先性
  • 第二十五节 肯定证明对于否定证明的优先性
  • 第二十六节 肯定证明对于归谬法证明的优先性
  • 第二十七节 更准确的科学的本质
  • 第二十八节 构成一事物的不同科学
  • 第二十九节 同一事物可能存在多个证明
  • 第三十节 不存在与偶然事物有关的科学
  • 第三十一节 我们不拥有科学的知识
  • 第三十二节 由三段论的多样性得出的原则之间的不同
  • 第三十三节 科学和观点的不同
  • 第三十四节 洞察力
  • 第二卷
  •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主项有四类
  • 第二节 所有研究都与中项的发现有关
  • 第三节 证明和定义之间的不同
  • 第四节 一事物的定义不可能被证明
  • 第五节 不存在由划分证明的结论
  • 第六节 命题定义事物本身的例证
  • 第七节 什么样的事物既不可能由证明被知道也不可能由定义被知道
  • 第八节 与事物是什么有关的逻辑三段论
  • 第九节 不可证明的某些本质和原则
  • 第十节 定义及其种类
  • 第十一节 原因及其证明
  • 第十二节 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原因
  • 第十三节 研究定义的方法
  • 第十四节 问题的规则
  • 第十五节 相同的问题
  • 第十六节 原因和结果
  • 第十七节 相同主项的延伸
  • 第十八节 单称事物的原因研究
  • 第十九节 确定原则的必然方法和习惯
  • 论题篇
  • 第一卷
  • 第一节 本文的论点:推理及推理类型
  • 第二节 本文的三点意义
  • 第三节 辩证思维能力
  • 第四节 问题与命题
  • 第五节 定义、特性、属与偶性
  • 第六节 属、特性、偶性的内容也适用于定义
  • 第七节 “相同”的含义
  • 第八节 通过归纳与推理可证明:所有问题均可归为定义、属、特性或偶性的问题
  • 第九节 范畴的类型
  • 第十节 辩证命题
  • 第十一节 辩证问题与论题
  • 第十二节 推理与归纳
  • 第十三节 进行推理与归纳的途径
  • 第十四节 命题的选择
  • 第十五节 同一谓项含义不同的情况
  • 第十六节 发现种差
  • 第十七节 考虑相似情况
  • 第十八节 在论证中以上探究的实际意义
  • 第二卷
  • 第一节 问题的分类、特称问题的转换与问题中的错误
  • 第二节 关于偶性问题的方法
  • 第三节 多义谓项
  • 第四节 关于名称、属、种、定义与时间
  • 第五节 将对方引到我们有充分论据支撑的论点上:用结论驳倒对方的命题
  • 第六节 立论与驳论的方法
  • 第七节 对于相反项的方法
  • 第八节 立足于一系列对立形式的方法
  • 第九节 对于对等词、生成物与被破坏物的方法
  • 第十节 对于相似项、更多项与更少项的方法
  • 第十一节 从添加与绝对性进行论证
  • 第三卷
  • 第一节 更可取与更佳
  • 第二节 相似项与最佳项
  • 第三节 更可取的内容再续
  • 第四节 比较可取与不可取的方法的作用
  • 第五节 极具普遍性的方法:从更多与程度更高进行考虑
  • 第六节 以上方法也适用于特称问题
  • 第四卷
  • 第一节 关于属的论题
  • 第二节 关于属、种、种差的论题
  • 第三节 属与种的实质构成
  • 第四节 关于相似项、关系项等的论题
  • 第五节 关于属的论题再续
  • 第六节 关于属的论题另续
  • 第五卷
  • 第一节 关于特性
  • 第二节 特性的正确表述
  • 第三节 关于特性的论题再续
  • 第四节 关于所述之物是否为特性的论题
  • 第五节 关于所述之物是否为特性的论题再续
  • 第六节 从对立方面考虑特性
  • 第七节 从派生词的方面考虑特性
  • 第八节 从更大程度与更小程度上考虑特性
  • 第九节 关于潜在特性的方法
  • 第六卷
  • 第一节 讨论定义的相关方法
  • 第二节 定义的正确性
  • 第三节 定义中的多余内容
  • 第四节 定义是否表明事物本质
  • 第五节 关于属的定义
  • 第六节 关于属、种以及其他方面的种差问题
  • 第七节 是否存在更明晰的定义
  • 第八节 对于关系项的定义
  • 第九节 关于相反项及其他的定义
  • 第十节 表述定义所用的词与被定义项词尾的相似性
  • 第十一节 复合词与单纯词的定义
  • 第十二节 复合词与单纯词的定义再续
  • 第十三节 定义中不同的概念
  • 第十四节 整体作为合成物等的定义
  • 第七卷
  • 第一节 相同还是不同的问题
  • 第二节 确立、推翻定义的方法之差异
  • 第三节 适用于确立定义的方法
  • 第四节 最适合的方法
  • 第五节 定义的确立与推翻
  • 第八卷
  • 第一节 论证顺序
  • 第二节 关于辩证质疑的论题
  • 第三节 辩证论证的概述
  • 第四节 辩证回答
  • 第五节 论题辩论的不同目的
  • 第六节 关于可接受论题的规则
  • 第七节 回答者如何应对含义模糊的问题
  • 第八节 归纳的回答
  • 第九节 论题的辩护
  • 第十节 应对虚假论证以及阻止得出结论的方法
  • 第十一节 对论证的抨击
  • 第十二节 清楚的论证与虚假的论证
  • 第十三节 请求对方认可前提与相反项
  • 第十四节 辩证训练
  • 辩谬篇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重庆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是由重庆市委主管、市政府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其前身是1950年组建的西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恢复现名。2005年4月29日,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重庆出版社的基础上,组建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几十年来,重庆出版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出版方向,为社会提供了数十亿册计的健康有益的图书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