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刊物,本册是第8辑。

内容简介

医疗社会史研究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SARS、H7N9、埃博拉等疾病的全球传播与蔓延引发严重的全球公共安全危机,医疗社会史研究愈发受到重视。

为了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拓展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史料与新方法,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上海大学历史系创办了《医疗社会史研究》辑刊。

本册是第八辑,以“医疗传教士研究”为主题,覆盖“传教士与医学人才培养”“传教会的地方化”“传教士的帝国背景”“传教医学的知识结构”“传教会的实用主义倾向”“医学传教与医校特色”“传教士与戒烟管理”“西药入华”“传教士的中国认知”“早期教会医院的运作”和“图书传疫”等各大主题。

书中通过各个角度和各种方法的专题研究、原始材料和近著(或重要著作)评论,展示历史进程中的医疗传教士的各种细节、各种逻辑、各个层面和各个维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学术委员会
  • 编委
  • ADVISORY BOARD(in alphabetical order)
  • EDITORIAL BOARD(in alphabetical order)
  • 专题 医疗传教士研究·专题论文
  • 导言:医疗传教士与西医入华
  • 当梅威令遇到李鸿章:西医将行于中国?
  • 引言
  • 一 教育计划:以考试为导向
  • 二 跨省科考:梅威令设定的国际标准
  • 三 领凭志盛:华人学子的身份认同
  • 四 良医见良相:梅威令的独角戏
  • 结语:西医将行于中国?
  • 从国际性到地方性:中华医学传教会演变探析(1838~1886)
  • 帝国边缘的医学传教
  • 导言
  • 一 帝国主义时代中国南方的生物医学
  • 二 医学传教和医学化的传教
  • 三 认知迁移
  • 四 科学领域的医学传教士
  • 结论
  • 宗教还是世俗:中国传教医学的多元结构
  • 一 中国的拿撒勒人差会
  • 二 菲茨医生:宗教诊断与世俗治疗
  • 三 海恩医生:宗教诊断与世俗治疗
  • 四 汤普森:世俗诊断与宗教治疗
  • 五 在一切分崩离析之际,把故事拼凑起来
  • “你们敢花100万建立传教阵地吗?”
  • 一 “在加尔各答中心,加尔各答在心中”
  • 二 “你为什么不开一家医院?”
  • 三 “你们敢花100万建立传教阵地吗?”
  • 四 “与特蕾莎修女地位相当的新教徒”
  • 五 “作为一座灯塔”
  • 结论
  • 新女性和现代医学:“德国性”在民国时期上海私立助产学校的魅力
  • 一 一种全新的“德国性”
  • 二 助产学校的创办者和教师
  • 三 中德课程
  • 四 学生
  • 五 学校和学校网络
  • 六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和优生理论在上海“中德医学界”
  • 结论:“德国性”在助产学校的践行和实际功效
  • 医疗社会史视角下的禁烟运动
  • 一 历史场域:四川的“烟”与“瘾”
  • 二 医疗的确认:戒烟与药
  • 三 地方的重构:戒烟丸药的化验与麻醉药品的管制
  • 结语:医疗与地方
  • 明清之际西洋药物入华之途径
  • 一 远航与商人贩药
  • 二 传教士借医药传教
  • 三 使团进贡西洋药物
  • 四 台湾与西药入华
  • 结语
  • 慈善组织与医疗卫生
  • 一 民国红卍字会建构医疗卫生体系的实践
  • 二 民国红卍字会关于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想
  • 三 民国红卍字会开展战地医疗卫生救护
  • 四 民国红卍字会的医疗卫生活动的评价
  • 结语
  •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中国近代烟毒问题
  • 前言
  • 一 禁烟之战争隐喻
  • 二 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 三 国际合作之必要性
  • 四 拒毒团体之合作
  • 结语
  • 早期教会医院的日常运作与中西交往
  • 一 教会医院初入汉口
  • 二 日常运作与社会关系
  • 三 医疗视野下的中西交往
  • 结语
  • 中西碰撞: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图书传疫”观念
  • 一 民国“旧书传疫”之异闻
  • 二 中国“旧书传疫”异闻之来源
  • 三 “图书传疫”观传入中国之社会背景:中国的“疫病恐慌”
  • 四 中国图书馆界、医学界对“图书传疫”观念之回应
  • 五 中国“旧书传疫”异闻之平息
  • 六 中国“图书传疫”观之流传所体现的中西观念碰撞
  • 结论
  • 档案文献
  • 美国里根政府艾滋病政策外交档案选编(下)
  • 学术书评
  • 东亚精神科学史可以走多远?
  • 一 学术意义
  • 二 全书内容
  • 三 研究展望
  • CONTENTS & ABSTRACTS
  • 注释凡例
  • 稿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疗传教士是早期将西医引入中国的关键角色。自 19 世纪 30 年代起,医疗传教士提供了大部分西医方面受教育的机会,当时伯驾(Peter Parker)最先开始在广州提供培训机会,到 20 世纪初 “新政” 时期,清政府更多地投入医疗教育。医疗传教士在医疗护理和医疗教育方面一直是重要的参与者,同时日本医生、洛克菲勒基金会和中国政府也更多参与进来,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 1949 年。在印度和非洲英属殖民地,作为殖民化尝试的一部分,英国政府更多地参与了西医的引入。然而,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殖民医学往往更注重流行病的控制,因此传教士经常负责创建 “大众医疗设施”。梅根・沃恩(Megan Vaughan)认为,尤其是在非洲,传教士是妇女儿童医疗护理的主要提供者。甚至在日本,本国政府虽已在 19 世纪末确立了对西医引入的管控,但医疗传教士仍在提供慈善医疗护理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