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5千字
字数
2016-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民国大学中文学科研究:课程讲义解析及学术发展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文”(即“中国语言文学”,旧称“中国文学”和“语言学”、“国文”等)学科为中心,研究民国大学的课程讲义。全书包含两大部分:前三章为讲义本体和”讲义现象”的基础性研究,包括梳理讲义线索、整理讲义文本、探究讲义生成和运行机制,解析其教育文化背景等;后三章以讲义为途径,钩沉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事件遗存,考察民国大学中文学科教育及学术发展状况。论述中,两部分内容时有交叉,互为印证。本书既是对民国时期一类独特教育现象--课程讲义的集中考察,也是对一种重要的学科史、教育史资料的系统整理。以中文学科讲义的搜集整理和“讲义现象”的解析为基本内容,以考察中文学科史、学科教育为研究为总体方向,是本书的基本思路和努力实现的学术目标。此外,本书还希望借此研究实践一种沉潜向下的历史眼光和述史方式:摆脱既有学科体系构成的预设,通过梳理原始文本和事件细节接近历史本来面目;以具体的要素的关联为切入点,构筑生动、鲜活的场景,让历史进程的或一片段在切当的历史语境和氛围中饱满呈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导言
- 第一章 “讲义热”: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现象
- 第一节 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讲义现象”
- 第二节 大学校园“讲义生态”——以北大为中心
- 第三节 作为实物史料的民国大学讲义
- 第二章 讲义生成与民国中文学科教育
- 第一节 讲义:现代中文学科教育的伴生物
- 第二节 表演脚本与口述记录——讲义的基本生成方式
- 第三节 影响中文学科讲义生成的多重因素
- 第三章 由“准出版”到正式出版:民国中文学科讲义的出版
- 第一节 大学出版部与讲义的“准出版”形态
-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中文学科讲义的集中出版
- 第三节 出版视角下讲义的不同命运
- 第四章 “讲义体”:一种产生于教育实践的独特文体
- 第一节 “讲义体”特征的揭示
- 第二节 动态中形成的独特话语——“讲义体”的话语解析
- 第三节 由“讲义体”看民国中文学科教育发展
- 第五章 民国中文学科讲义经典化现象
- 第一节 《中国小说史略》:中文学科讲义经典化之范例
- 第二节 讲义经典化的学科内部动因
- 第六章 “老讲义”与“新文学”:以讲义为视角的现代文学教育考察
- 第一节 由讲义看新文学在民国大学“中文”课堂的多样性存在
- 第二节 新文学作家的讲台生涯与讲义编撰
- 结语
- 附录 本书涉及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简况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