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详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文化史和社会思想史。

内容简介

《儿童与战争:国族、教育及大众文化》以"儿童"是各种文化建构的话语系统的重要集合点(focal point)为讨论前提,研究分析自1937年至1945年前后,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领域围绕着"儿童与抗战"这个核心议题而展开的救国、殖民和战时民众教育等重要命题。本书针对目前现代中国学界多数将儿童研究限制在儿童文学这个特定文类的研究现状,试图从漫画和电影、儿童游戏、儿童写作以及战时杂志等更多样化的大众文化材料分析切入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文化史和社会思想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儿童与战争
  • 第一节 以儿童为方法
  • 第二节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社会、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章节介绍
  • 第一章 国难教育与战争经验日常化:国防游戏与儿童战时读本
  • 第一节 在战争与游戏之间:国防游戏和“抗战玩具”
  • 第二节 当战争成为儿童的“常识”:国难读本和战时教科书
  • 第三节 儿童自己的视角:重读《小难民自述》和儿童漫画展览会
  • 结论
  • 第二章 劳动与教育:“乡村儿童”的发现和战时边区孩童的抗战宣传实践
  • 第一节 苏区的“童子团”运动和《时刻准备着》
  • 第二节 边区的“教学劳动化”
  • 第三节 边区儿童的抗战宣传实践:重读萧红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
  • 结论
  • 第三章 “小先生”:儿童戏剧和抗战时期儿童旅行团的流行
  • 第一节 陶行知和他的“小先生”理论
  • 第二节 新安旅行团:旅行、小先生和战争
  • 第三节 战时的孩子剧团和儿童戏剧
  • 结论
  • 第四章 “三毛”和战后的“怪诞”记忆:重读张乐平的三毛漫画
  • 第一节 早期都市顽童三毛的诞生:张乐平漫画与摩登上海
  • 第二节 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的诞生
  • 第三节 阳翰笙与《三毛流浪记》的电影改编
  • 第五章 未完成的写作:黄谷柳的《虾球传》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发生
  • 第一节 流浪汉模式的小说和虾球故事中的偶然性:充满“童心”的革命写作
  • 第二节 《虾球传》的流行与香港《华商报》及华南方言运动
  • 结论
  • 第六章 上海—香港—东南亚:文化冷战与五六十年代亚洲华语儿童刊物中的“太空探险热”
  • 第一节 对儿童的科学教育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渗透
  • 第二节 三个不同版本的《小朋友》杂志:上海—香港—南洋
  • 结论
  • 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