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2千字
字数
201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详解传统文化与电视剧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若干电视剧个案为例,分析了传统忠孝节义之道德体系、士为知己者死之价值观念、女色亡国的男权道德、有仇必报的复仇文化、法理与人情的复杂关系、立德立功的人生理想等等传统文化要素,在古代题材电视剧中是怎样被重新诠释的,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电视剧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促进电视剧创作的繁荣和提升电视剧的文化品位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回首向来萧瑟处——论电视剧版《赵氏孤儿》对传统道德体系和价值形态的观照
- 一、传统《赵氏孤儿》文本的伦理价值形态建构
- 二、“反传统”背景下《古国悲风》所形成的伦理价值困境
- 三、《庄姬公主》——基于一种理想化的回归
- 从蒙昧到觉醒——电视剧对传统西施形象的继承与改造
- 一、古代子史书中的“西施”
- (一)先秦时期抽象美的化身
- (二)西施在汉代杂史中进入吴越争霸历史
- 二、古代西施剧中的西施
- (一)古代西施戏曲一览
- (二)宋元文学作品中的“妖姬”和“功臣”
- (三)明代:悲剧、喜剧结局并存
- (四)清代《浮西施》中的“妖孽烟花,脂粉骷髅”
- (五)古代西施剧体现的观念
- (六)古代西施剧小结
- 三、当代港台及港台与大陆合拍西施剧
- (一)当代港台及港台与大陆合拍西施剧一览
- (二)20世纪60年代江青版电影《西施》
- (三)20世纪80年代台湾冯宝宝版《西施》剧
- 四、当代大陆拍摄的西施剧
- (一)当代大陆拍摄的西施剧一览
- (二)具有反思精神的蒋勤勤版《西施》
- (三)宣扬“仁义礼信”的《古吴春秋》
- (四)《越王勾践》中有“政治家”风范的西施
- (五)邹敬之歌剧《西施》中“别开生面”的西施之死
- (六)当代西施剧小结
- 五、结语
- 悬崖不勒马的是王——浅析电视剧《大秦帝国》中主要人物的悲剧人格
- 一、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品格及其奉求法治的献身精神
- 二、商鞅个人性格中的理性化特点及其以身殉法的悲剧美
- 三、商鞅与嬴渠梁、白雪共同的理想追求及其“士为知己者死”的殉难精神
- 四、结语
- 电视剧《汉刘邦》之人物形象分析
- 一、刘邦的神化色彩较史书淡化
- 二、刘邦的无赖习气与帝王之气
- 三、虽为帝王也有情
- 四、吕雉是刘邦成就帝业的后继动力
- 五、突出刘邦,贬抑项羽
- 论电视剧《汉武大帝》
- 一、汉武帝形象:推翻《史记》定评,重新诠释历史
- (一)史实中的汉武帝:善恶兼具
- (二)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高大完美
- 二、编导历史观中的误区导致汉武帝形象的失实
- (一)误区之一:错误地将弘扬民族文化等同于为帝王歌功颂德
- (二)误区之二:错误地认为缔造伟大时代的帝王必是道德上的完人
- (三)误区之三:高大全的汉武帝形象背后,隐藏着某种盲目的帝王崇拜意识和落后的历史观
- 三、《汉武大帝》的情节主线与刘彻的政治家风范——《汉武大帝》成功热播的思想观念要素
- (一)以情与法的矛盾凸显汉武帝的不为情惑
- (二)以锐意改革凸显汉武帝的文治之功
- (三)以开疆拓土、消灭外患凸显汉武帝的非凡武功
- 四、专制制度下个体的社会价值与生命存在的二律背反——《汉武大帝》提供的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反思
- (一)臣子是皇帝政治棋盘上的棋子,没有独立人格
- (二)个体的社会价值与生命存在的二律背反
- 结语
- 原型与隐喻——电视剧《大明宫词》梦境探源
- 一、《大明宫词》的梦幻空间
- (一) 深宫之梦
- (二)帝王之梦
- (三)臣子之梦
- 二、审美的原型:与传统戏曲之勾连
- (一) 梦会
- (二)征兆
- (三)幽魂诉冤
- (四)心理映照
- 三、历史的隐喻:权力与情感的对抗
- (一)权力
- (二)情感
- 四、视听语言梦境表现的审美范式
- 五、小结
- 《包青天》中的法理与人情
- 一、古代儒家法律思想对人情的观照
- 二、《包青天》写出了法理与人情的矛盾
- (一)《孝子章洛》:坚持法理,不徇人情
- (二)《雷霆怒》:对皇权的无奈与屈从
- (三)《铡包勉》:对法理人情的兼顾
- 三、《包青天》对法理人情的解决之道
- (一)弃人情、遵法理,秉公执法
- (二)法外施恩,兼顾人情
- (三)天道谴恶,以彰天理
- 闻说雷塔覆蛇怪——白蛇传说剧的文化嬗变
- 一、传统文化中的白蛇传说
- (一)从《李黄》到《西湖三塔记》
- (二)从话本到传奇——白娘子由“妖”到“仙”的过程
-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蛇戏剧
- 三、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剧改编
- (一)《新白娘子传奇》:怀旧与狂欢
- (二)央视版《白蛇传》:“新神话主义”语境下的爱情演绎
- 四、结语
- 从小说到电视剧——《水浒传》“淫妇”形象的变迁
- 一、《水浒传》原著中的淫妇
- (一)阎婆惜:“酒色娼妓”
- (二)潘金莲:“为头的爱偷汉子”
- (三)潘巧云:“倒不是个良人”
- 二、当代电视剧中的淫妇
- (一)20世纪80年代的山东版《水浒》
- (二)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
- (三)《新水浒传》
- 三、从“淫妇”到“情妇”的转变
- (一)原著中的矛盾之处,引发后世翻案风潮
- (二)时代的进步与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 (三)消费社会与娱乐浪潮的影响
- (四)从“淫妇”到“情妇”的转变看名著的改编
-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疏离——谈《陆判》电视改编的题旨转换
- 一、小说《陆判》的文本分析:古代士子的人生幻梦
- 二、《陆判》的现代阐释:人性贪欲的反思拷问
- 三、从小说到电视:《陆判》题旨转换的影响因素
- (一)对小说中精华与糟粕的处理
- (二)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
- (三)现代价值观和时代社会背景的渗透
-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以王扶林、李少红、梁永璋分别导演的《红楼梦》为例
- 一、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 (一)对原著改编时的取舍
- (二)王扶林版《红楼梦》的艺术美学分析
- 二、李少红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 (一)从“红楼梦中人”选秀看李少红版《红楼梦》的商业运营模式
- (二)李少红版《红楼梦》的艺术美学分析
- 三、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 (一)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 (二)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艺术美学分析
- 试论穿越题材电视剧的两性文化观
- 一、皇权政治——一个关于男权意识的隐喻
- 二、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
- 三、被看与被凝视——女性的宿命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