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诺奖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抗疟药发现史。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客观地呈现了屠呦呦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科学背景和研究历程,与青蒿素研究一般历史记述不同的是,本书还特别介绍了我国抗疟药研究先驱张昌绍先生的科研生涯以及20世纪40年代张昌绍研究发现抗疟药常山碱的故事。

书中忠实地呈现了当年亲历者的回忆点滴,让国人多方面了解青蒿素的研究历史,以及在抗疟研究中,两代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上难以割舍的传承。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诺奖梦圆
  • 历史性突破
  • 获奖第二天
  • 所谓诺奖“推手”
  • 延伸阅读
  • 饶毅发给屠呦呦的第一封信
  • 屠呦呦诺奖演讲
  • 第二章 神秘工程
  • 代号“523”
  • 寻宝中医药
  • 延伸阅读
  • 疟疾与抗疟小传
  • 第三章 “绞取汁,尽服之”
  • 药典再发现
  • 未对青蒿给予足够的重视
  • 下马危机中锁定青蒿
  • 青蒿素现身
  • 药物“毒性”引发争议
  •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首次用于人体试服与临床
  •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发现黄蒿素的经过与临床验证
  • 各地的临床验证结果
  • 青蒿素究竟是什么
  • 延伸阅读
  • 屠呦呦口述实录
  • 第四章 分歧与争议
  • 首篇论文与青蒿素命名争议
  • 国家发明二等奖引发分歧
  • 国家发明奖证书编号引发的误解
  • 有关奖金分配问题
  • 延伸阅读
  • 青蒿素衍生物的研发
  • 青蒿素新药证书的归属
  • 第五章 抗疟第一丰碑
  • 铭记1967,两代科学家的命运
  • 青蒿素的传承
  • 谁是中药提取抗疟化学分子第一人
  •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
  • 40年代的抗疟药研究
  • 张昌绍的常山碱研究
  • 延伸阅读
  • 重识张昌绍
  • 第六章 启示与反思
  • 导读
  • 久远历史的当代启示
  • 科学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
  • 现代医药来源于多个地区,现代科学传承多个文明
  • 中药的思辨
  • 可能存在不符合科学的中药吗?
  • 如何看待屠呦呦的贡献以及与大协作的关系
  • 大协作中的科研评价
  • 延伸阅读
  • 王晓东:诺奖,我们来了我们还会经常再来
  • 施一公:屠呦呦获诺奖后的三点感想——在屠呦呦获奖座谈会上的发言
  • 饶毅:女性文武双全是中国的骄傲——在屠呦呦获奖座谈会上的发言
  • 鲁白:“屠呦呦现象”提出的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议题
  • 典藏文献
  • 青蒿素论文
  •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 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
  • 回忆张昌绍
  • 为中国药理学奠基的人——张昌绍的一生
  • 回忆我的父亲——重庆时期和最后的时期
  • 常山碱论文
  • 国产抗疟药常山之研究(初步报告二)化学治疗实验
  • 青蒿素研发大事记
  • 注释与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诺奖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抗疟药发现史

    本书全面、深入、客观地呈现了屠呦呦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科学背景和研究历程。书中忠实地呈现了当年亲历者的回忆点滴,让国人多方面了解青蒿素的研究历史,以及在抗疟研究中,两代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上难以割舍的传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切争议的源头,自然是现代科学眼光看来,中医药传承数千年的种种不足,譬如过度依赖陈旧理论,诊断方法缺乏一致性,病案记录重个性、无对照。必须承认,囿于研究方法、观察范围,当时的医药工作者确实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某种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仅以疟疾为例,屠呦呦工作组就收集了有案可考的治疟方剂 574 个,治疟中药 108 种,最后验证有效的才区区几种。而康熙只能依靠法国传教士洪若瀚献上的金鸡纳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古代中医药工作者可能不仅缺少可靠的疗效评估手段,同时鲜有对前人知识的充分整理、验证、总结。这样的一套理论,引发激烈冲突,实属意料之中。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