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内容简介

本卷旨在通过对传世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精细考证、系统分析,并充分吸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进行全面讨论,对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建置,包括政区沿革、领属关系、治所变迁、境域盈缩以及置废并析诸般情形,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复原。

本卷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学术回顾、文献资料、基本思路、核心理论、关键原则等问题,置于“绪言”中加以说明;“结语”则从宏观的视角,统合政区制度与政区建置二者,归纳现象、指陈规律、思考利弊得失,并就相关的政治地理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地理研究”开题。

本卷的主体撰述,分为十编。

第一编 概述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疆域与政区为政治地理的一体两面,政区与区划又为地方行政的一体两面。本编先就三国、两晋、南朝各别政权的疆域变迁作出梳理与分析,再就这些政权的政区制度,分为一般制度如府州郡县乡里制度,特殊制度如尉部、遥领、虚封、侨置、双头以及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加以说明与考证;所梳理与分析的疆域变迁,所说明与考证的政区制度,既为接续的九编张目,也以接续的九编之具体考述为基础。

第二编辑考三国两晋南朝都督区。都督区从临时设置到相对稳定,从单一的大军区设置到分层分级设置,逐步形成基于州、郡、县而又凌驾其上的另一套行政区划系列。本编即从实证的角度,全面展现了这一多头并进的历史进程。

第三编、第四编分别考述三国、西晋诸州郡县沿革,第五编至第九编分别考述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之实州郡县沿革;又与各编之考述文字对应,分别选择断代年份,排出其时行政区划,并配以对应的政区地图,展现各别政权相对稳定的政区状况。对于相应时段内其他独立的地方政权或政治势力,如汉末公孙氏、梁陈之间之后梁与王琳的政区沿革考证,则附于相关政权之后。

第十编略依《晋书·地理志》所列州郡顺序,以考表的形式,通过原州郡县与侨州郡县的对照、州郡县侨置经过的叙述、附注与备考的说明,集中处理东晋南朝尤为复杂繁琐的侨州郡县,既力求呈现其沿革之全貌,亦与东晋、宋、齐、梁、陈实州郡县各编中的相关内容彼此呼应。
本卷之“附录”,除了梁、陈两朝难以从事外,制作了三国、西晋州郡沿革表,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实州郡沿革表。由此沿革表,可以全面直观地从时间维度考察相关各朝政区变迁的诸多细节。

本卷之“引用文献”,区判为“古代文献”然后再分经、史、子、集,“现代文献”然后再分书目之部、文目之部,以求明晰;又“古代文献”、“现代文献”分别按照文献首字、作者姓氏首字的汉语音序排列,以便检核。

本卷可与《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两晋南朝部分相互参照,也可供大专院校历史、地理专业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言
  • 第一编 三国两晋南朝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概述
  • 第一章 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
  • 第一节 三国疆域变迁
  • 第二节 西晋疆域变迁
  • 第三节 东晋南朝疆域变迁
  •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朝疆域变迁的分析
  •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制度
  •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朝的府州郡县乡里制度
  • 第二节 三国比于郡县的尉部
  • 第三节 三国、东晋南朝的遥领与虚封
  • 第四节 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
  • 第五节 东晋南朝的双头州郡
  • 第六节 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
  • 第二编 三国两晋南朝都督区
  • 本编凡例
  • 第一章 三国都督区
  • 第一节 曹魏都督区
  • 第二节 蜀汉都督区
  • 第三节 孙吴都督区
  • 第二章 西晋都督区
  •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 第三节 郡以下都督区
  • 第三章 东晋都督区
  •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 第四章 南朝宋、齐都督区
  •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 第五章 南朝梁、陈都督区
  •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 第三编 三国诸州郡县沿革
  • 本编凡例
  • 第一章 曹魏诸州郡县沿革
  • 第一节 司隶[1]部沿革
  • 第二节 豫州沿革
  • 第三节 冀州沿革
  • 第四节 兖州沿革
  • 第五节 徐州沿革
  • 第六节 扬州沿革
  • 第七节 青州沿革
  • 第八节 荆州沿革
  • 第九节 雍州沿革
  • 第十节 凉州沿革
  • 第十一节 并州沿革
  • 第十二节 幽州沿革
  • 第十三节 梁州沿革
  • 第十四节 益州沿革
  • 第二章 蜀汉诸州郡县沿革
  • 益州沿革
  • 第三章 孙吴诸州郡县沿革
  • 第一节 扬州沿革
  • 第二节 荆州沿革
  • 第三节 交州沿革
  • 第四节 广州沿革
  • 第四章 三国诸州郡县各断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曹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孙吴建安二十六年的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曹魏景初三年、蜀汉延熙二年、孙吴赤乌二年的行政区划
  • 第三节 曹魏景元三年、蜀汉景耀五年、孙吴永安五年的行政区划
  • 第四编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
  • 本编凡例
  • 第一章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
  • 第一节 司州[1]沿革
  • 第二节 兖州沿革
  • 第三节 豫州沿革
  • 第四节 冀州沿革
  • 第五节 幽州沿革
  • 第六节 平州沿革
  • 第七节 并州沿革
  • 第八节 雍州沿革
  • 第九节 凉州沿革
  • 第十节 秦州沿革
  • 第十一节 梁州沿革
  • 第十二节 益州沿革
  • 第十三节 宁州沿革
  • 第十四节 青州沿革
  • 第十五节 徐州沿革
  • 第十六节 荆州沿革
  • 第十七节 扬州沿革
  • 第十八节 湘州沿革
  • 第十九节 江州沿革
  • 第二十节 交州沿革
  • 第二十一节 广州沿革
  • 第二章 西晋诸州郡县各断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 第一节 西晋太康二年(281)的行政区划
  • 第二节 西晋永兴元年(304)的行政区划
  • 第五编 东晋实州郡县沿革
  • 本编凡例
  • 第一章 东晋实州郡县沿革
  • 第一节 扬州沿革
  • 第二节 徐州沿革
  • 第三节 北徐州沿革
  • 第四节 兖州沿革
  • 第五节 豫州沿革
  • 第六节 青州沿革
  • 第七节 司州沿革
  • 第八节 北雍州沿革
  • 第九节 荆州沿革
  • 第十节 湘州沿革
  • 第十一节 江州沿革
  • 第十二节 梁州沿革
  • 第十三节 益州沿革
  • 第十四节 宁州沿革
  • 第十五节 安州沿革
  • 第十六节 广州沿革
  • 第十七节 交州沿革
  • 第二章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实州郡县行政区划
  • 第六编 南朝宋实州郡县沿革
  • 本编凡例
  • 第一章 南朝宋实州郡县沿革
  • 第一节 扬州沿革
  • 第二节 东扬州沿革
  • 第三节 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四节 南徐州沿革
  • 第五节 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六节 徐州沿革
  • 第七节 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八节 东徐州沿革
  • 第九节 兖州沿革
  • 第十节 豫州沿革
  • 第十一节 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十二节 青州沿革
  • 第十三节 东青州沿革
  • 第十四节 司州沿革
  • 第十五节 荆州沿革
  • 第十六节 郢州沿革
  • 第十七节 湘州沿革
  • 第十八节 雍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十九节 江州沿革
  • 第二十节 梁州沿革
  • 第二十一节 益州沿革
  • 第二十二节 宁州沿革
  • 第二十三节 广州沿革
  • 第二十四节 交州沿革
  • 第二十五节 越州沿革
  • 第二十六节 司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二章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实州郡县行政区划
  • 第七编 南朝齐实州郡县沿革
  • 本编凡例
  • 第一章 南朝齐实州郡县沿革
  • 第一节 扬州沿革
  • 第二节 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三节 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四节 南豫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五节 南兖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六节 北徐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七节 冀州所辖实县沿革
  • 第八节 青州所辖实县沿革
  • 第九节 江州沿革
  • 第十节 广州沿革
  • 第十一节 交州沿革
  • 第十二节 越州沿革
  • 第十三节 荆州沿革
  • 第十四节 巴州沿革
  • 第十五节 郢州沿革
  • 第十六节 司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十七节 雍州所辖实郡沿革
  • 第十八节 宁蛮府沿革
  • 第十九节 湘州沿革
  • 第二十节 梁州沿革
  • 第二十一节 益州沿革
  • 第二十二节 宁州沿革
  • 第二章 南朝齐建武四年(497)实州郡县行政区划
  • 第八编 南朝梁实州郡县沿革
  • 本编凡例
  • 第一章 南朝梁实州郡县沿革
  • 第一节 江表诸州
  • 第二节 淮南诸州
  • 第三节 淮北诸州
  • 第四节 河南诸州
  • 第五节 江汉诸州
  • 第六节 岭南诸州
  • 第七节 沅湘诸州
  • 第八节 巴汉诸州
  • 第九节 蜀中(含南中)诸州
  • 第二章 南朝梁中大同元年(546)实州郡行政区划
  • 第九编 南朝陈实州郡县沿革
  • 本编凡例
  • 第一章 南朝陈实州郡县沿革
  • 第一节 江表诸州
  • 第二节 淮南、淮北诸州
  • 第三节 沅湘诸州
  • 第四节 岭南诸州
  • 第二章 南朝陈祯明二年(588)实州郡县行政区划
  • 附一 后梁政区沿革
  • 附二 王琳辖区政区沿革
  • 第十编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考表
  • 本编凡例
  • 第一章 《晋书地理志》司兖豫诸州之部侨州郡县考表
  • 第二章 《晋书地理志》冀幽平并 雍凉秦梁益诸州之部侨州郡县考表
  • 第三章 《晋书地理志》青徐荆湘扬江诸州之部 侨州郡县考表
  • 结语
  • 附录 三国两晋南朝梁齐政区沿革表
  • 引用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